■魯晨陽 李 艷 吳 丹/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超千萬,高職院校數量更是占到了高校總數的一半以上。盡管從規模上來看,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來看,舉例用人單位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鑒于這種情況,需要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能夠做到就業導向,即圍繞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特點來進行人才培養,培養出來符合用人單位需求人才,從而實現學校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切實履行好給社會輸送高技能人才重要職責。
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是指圍繞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就業質量來進行教學方案的科學設計,從而給用人單位提供符合其要求的人才,實現人才培養與需求匹配的教育過程。就業導向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需要做到面向市場,面向就業單位,即市場需要什么人才、用人單位需要具備什么能力素質的人才,高職院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求高職院校密切關注用人單位對于人才能力素質的基本要求,高職院校需要與用人單位保持充分的溝通,將用人單位的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出發點,從而確保學校培養的各類人才能夠契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從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點來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定位就是給社會輸送高級技能型人才,從這一角度來說,人才培養的重點應該集中在專業素養、動手能力、敬業精神等方面。從專業素養來看,專業素養是高職學生的立身之本,主要就是要具有較強的專業崗位勝任力,崗位針對性強。動手能力是指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需要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到工作崗位上之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做到“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從而較好完成工作任務。敬業精神方面,要求高職學生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在工作中愛崗敬業,充分滿工作激情。當然除了上述幾點之外,也需要兼顧學生的文化素養、溝通能力等等,畢竟當前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綜合素養要求越來越高,那些綜合素養更高的人才,更容易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很多,這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將這一領域存在的比較主要的問題歸納分析如下:
從目前人才培養定位來看,定位模糊不清以及不夠具體是不少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另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與市場需求、用人單位要求脫節的問題突出,在人才培養定位出現偏差的情況下,人才培養自然容易與市場脫節,繼而影響到人才培養與就業需求之間的匹配性。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忽視就業市場需求分析、忽視用人單位的需求分析,結果導致培養定位不夠有針對性,培養定位缺少特色,找不準市場切入點,這自然會影響到人才培養出現較大的問題。舉例來說,部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趨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沒有彰顯出來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實用型、特色鮮明的人才定位特點,從而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脫節。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重點不夠突出,目前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方面,基本上沒有能夠做到基于市場需求變化進行持續調整,課程體系更多的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重點不夠突出,沒有充分體現出來了高職院校獨特的人才培養定位。典型表現就是專業實踐課程占比不夠合理,文化知識課程比重過高,課程體系缺少彈性等等,當課程體系重點不夠突出的情況下,高職人才的培養就與出現與用人單位脫節的情況。舉例來說,目前用人單位對告知學生動手能力、適應能力要求很高,但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這些方面的課程并沒有得到凸顯,那就容易讓學生上述能力得不到較好地提升,從而不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還例如,用人單位對于學生就業能力要求是水漲船高以及不斷變化的,當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沒法做到快速變化的時候,就會讓人才培養出現一些不足,無法提升其就業能力。
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主體比較單一,用人單位這一重要的主體沒有被引入人才培養實踐中,用人單位的缺位自然加劇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偏差,導致培養的人才無法較好滿足市場需求。用人單位最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而高職院校在把握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特點方面客觀上存在不足,當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信息無法及時反饋給高職院校的時候,就會導致人才培養出現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舉例來說,用人單位對高職學校不同專業人才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異,同時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要求也會不斷變化,當這些差異以及要求上不能夠被高職院校所掌握的情況下,就容易讓人才培養出現比較大的問題。
目前不少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評估體系不夠完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就業導向的要去,這對于學生就業能力提升來說是一個負面影響。畢竟評估指標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指引、評價、強制等作用,當評估指標不全面的情況下,會導致人才的素養能力等方面出現缺陷,無法較好匹配市場需求。舉例來說,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評估方面,忽視敬業精神評估、實踐動手能力評估等,人才評估重心依然停留文化素質方面,這就導致了高職學生發展不夠全面,在敬業精神、職業道德等方面存在欠缺,到了工作崗位上容易因為敬業精神等方面的缺失而無法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例如,一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短時間內很快速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用人單位對于學生的評價比較低。
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需要多措并舉,圍繞當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典型性問題,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從而確保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能夠更好地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一定要做到明確具體,將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的特點、特色充分體現出來,確保基于正確的人才培養定位來進行人才培訓方案的科學設計。高職院校在培養高技能、實用型這一大的人才培養定位下面,充分進行市場需求分析,關注用人單位對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具體要求,從而進一步的去細化人才培養定位,從而確保人才培養定位與市場需求的契合。以高技能型人才培養定位來分析,一方面要注意學校培養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做到與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定位的有效區分,突出學生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則是要與中專院校進行有效區分,強調技能水平要比中職生更上一個檔次,能夠讓學生具有做好高技能崗位工作的能力。另外就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具體定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需要根據就業需求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職教二十條強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工學結合,而恰恰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需要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圍繞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升來進行課程體系的優化。在課程體系中,專業實踐課程的重要性需要得到充分的體現,增加相關課程的比重,同時要根據用人單位對于不同專業學生能力要求的不同,進行課程體系的彈性調整,讓學生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具備相應的就業能力,成為用人單位所需要的人才。
職教二十條鼓勵職業院校根據自身的情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等于是將用人單位也作為一個重要的人才培養主體,可以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來較好解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企業作為重要的主體,可以就人才培養提出要求、發表意見,從而確保人才培養做到就業導向,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導向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求高職院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深層次的合作,雙方對于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計、培養方法等進行充分溝通協商,這樣就能夠將用人單位要求全面的融入人才培養中去,做到人才培養的就業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立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需要在人才培養中,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人才培養評估體系需要全面具體,除了文化素養方面的評估指標之外,還需要將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實踐動手能力等納入到人才培養評估指標體系之中。畢竟上述評估內容是額用人單位所比較關注的,通過加強上述能力、特質、品德等方面的評估,并合理設置權重,可以讓學生意識到這些素質重要性,從而自覺在學習中努力去提升自己的特質。以思想品德為例來說,高職院校需要深刻領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要求,人才培養評估中,將德置于一個更加重要的地位,加強學生思想品德、職業道德方面的評估,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德才兼備,這樣才能夠讓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就業對于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到就業導向,面向用人單位需求來進行人才培養,才能夠解決好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問題,才能夠提升學校的就業率以及就業質量。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需要樹立起來就業導向人才培養理念,深刻的意識到人才培養要做到就業導向的必要性以及迫切性,在人才培養定位、課程體系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以及人才培訓培養評估等方面貫徹落實好就業導向的思想,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一方面要對于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設計,另一方面各個學校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出臺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本文所提出的觀點,有自己對于這一課題的理解,也有對于現有研究成果的一些借鑒,雖然本文觀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過也客觀上存在一些不足。希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學者關注并研究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這一課題,從而豐富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