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曉哲 于彩芹 馬 琳 楊 勇/濰坊職業學院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人文素質教育是以發展人性、完善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在高職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可以提高職業技術型人才的綜合素質,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如何構建人文素質教育新模式,也成為高職院校當前關注的重點。
從時代要求來看,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專業人才。人文素質主要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是與工具理性、技術理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它主張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強調通過人類優秀化成果教育、環境熏陶、實踐活動來內化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使人養成穩定、優良的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和途徑主要有語言、文學、藝術、道德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其目的是讓學生接受接受本民族共同認可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精神修養,使其具有理想人格和正確的信仰。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都存在重專業知識培養,輕人文教育熏陶的傾向,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的短板。這樣一來,許多學生即便能通過高職教育掌握一門專業技術,能謀求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許多人都缺少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無法在精神世界收獲更多。因此,在生態人文理念深入人心的情況下,許多高校多次掀起了人文教育熱潮,制訂了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計劃。高職院校也要與時俱進,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教學體系當中,開設人文教育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融入社會、更好地發展打好基礎。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在校領導重視、計劃周全的基礎上進行。但是,受傳統的“技術技能至上”職業教育思想影響,許多高職院校的負責人都對人文素質教育存在著認識誤區,認為技術才是職業院校的學生謀生的根本,職業院校就要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人文素質教育不過是職業教育的點綴,要讓位于技術教學。受此影響,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現狀不容樂觀,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環境建設、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都沒有納入教學管理規劃,人文素質教育流于形式而且日漸被邊緣化,學生人文素質較低的狀況也長期得不到改善。
如今,許多職業院校雖然也開設了一些人文課程,但是,在職業院校課程體系中,人文教育所占的比重極小。數據統計顯示,人文課程在職業院校所占的比重不超過10%,人文教育課程過于單薄。此外,在人文課程建設中,許多高職院校都是直接照搬照抄了普通高校的做法,開設了與高校一樣的人文課程,在教材選擇、教學安排上都缺少自己的特色。如許多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知識教學為主,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職業發展缺少關聯。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深陷趨同化的誤區,很容易影響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許多學生之所以選修人文社科類課程,也是為了應付考試。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要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如硬件設施,外在環境,學校的人文底蘊等等。我國職業教育起步晚,發展慢,許多高職院校的硬件設施與辦學水平都與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職院校的資金、文化底蘊和綜合實力也相對不足,這些,都會影響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此外,由于設施簡陋,社會資源較少,許多高職院校都不重視人文教育實踐,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人文素質教育無法取得理想效果。
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教育應該具有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單向性教育很容易導致單一的崇拜,影響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就要擯棄傳統的技術崇拜思想,重視人的價值,在教學中關注對人的價值、情感的考量,使教學超越功利性,著眼于人的生存、尊嚴,有助于人實現個人價值和終身發展。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擯棄傳統的技術至上理念,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關注學生個性、生命完整發展,制定人文素質教育目標,就人文教育進行科學規劃。然后在教學中加強職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聯系,通過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大力弘揚人文精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質。
課程建設,是構建全新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重點。要想確保人文素質教育有序開展,取得理想效果。高職院校要將人文教育滲透到現有學科中去,還要立足于現有的公共基礎課,構建顯性人文素養課程,開設人文素養選修課、公共課,使人文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在內容上相互補充,并根據地方人文歷史和特色,開發校本課程,完善人文社科類課程體系。如高職院校要開設更多的歷史、藝術、語言和哲學選修課,發掘課程的人文底蘊,注意公共基礎課的延展性,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和人文素質教育。與此同時,重視教師培訓,打造一支優良的師資隊伍。鼓勵學生組建興趣小組,并改革傳統的大班教學、集中教學模式,開展課外教學、小班化教學,并將專題講座、俱樂部等形式等引進到人文素質教育中去,讓學生去選擇、合作、探究,讓學生客觀認識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以啟發學生自由的天性,讓學生領悟生命的內涵。
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頭戲,也是教育新模式構建中的重中之重。在課程建設的基礎上,高職學校要加大高職人文教育課程內容和結構改革力度,以健全學生人格為目的,將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到人文素質教育中去,并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變灌輸式、填鴨式教育為對話式教學,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通過與教師對話理解人文素養的內涵。此外,重視教學生成,構建一種生成性、發展式的教育教學模式,擺脫理性框架思維和既定的教學模式對教學的束縛,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并結合學生未來發展需求去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情商。如開展就業指導教育、語言藝術和禮儀教育,構建人文藝術教育大課堂,同時立足于校企合作,讓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為學生接受錘煉、提高人文素養提供良好的條件。
人文素質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學生人文素養提高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人文素質教育要重視隱性素材發掘,要促使教學朝著更寬廣的時空延伸。高職院校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可用的資源非常多,如高職院校經常會有各種技術創新競賽和社會實踐、調查活動,教師要抓住各種機會,讓學生去實踐和體驗,使學生在接人待物、行為規范方面不斷完善自己。優秀的校園文化對人文素質教育有促進作用,所以,高職院校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并從物質環境建設入手,增加校園建筑、場所的人文內涵,并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校園活動中去,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文藝匯演、志愿服務活動和社團活動,營造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使學生的身心、情感都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人文素質教育歷來是高職院校的短板。高職院校只有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在課程建設、教學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精神觀照,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成才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