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偉/華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要樹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理想信念的樹立起著重要的作用。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化多樣化。因此,如何利用網絡發揮好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用,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必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能稱其為教育。”信仰教育具有多元化的教育價值,信仰教育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對個體的成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認為: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所思所想;一旦這樣做了,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古語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指修養自己的品行,也屬于一種信仰教育,通過端正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等途徑,來達到修身的目的。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就是廣大青年的信仰,是廣大青年的理想信念之光。在中國內憂外患之際,俄國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并帶領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成立了新中國;在之后的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馬克思主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而帶領人民進入了新時代。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建設、改革和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更是青年一代的堅定信仰。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斷強化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更多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
信仰對一個民族、國家以及整個社會都有巨大的影響,而當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面臨的教育環境問題有很多。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學生在獲取知識上變得多樣化。
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接受者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質量與大學生有密切的聯系。比如,從大學生的成長階段來看,大學生不僅具備相對充沛的知識儲備,抱有極大的求知欲和好奇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于形成期,對信仰從認識到接受需要一個過渡過程;同時,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閱歷,對一些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很容易在認知上產生錯誤,很多大學生已經在思想上呈現現隨波逐流的現象。此外,如今的95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典型特征就是自我為中心,缺乏對外界事物的思考與判斷,這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在具體落實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這兩者作用發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目前,思政課教師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實際情況是很多思政課程任務是由非專業教師兼任,這部分教師的專業實力不高,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質量大打折扣。許多家長只注重對學生的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對自己孩子從小便灌注功利化思想,導致學生在潛意識里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缺乏一種認同感,致使很多大學生無法在馬克思信仰教育中獲得道德品行上的提升。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落實需要不斷明確其中應有的方向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在方向性原則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方向,同時在其中結合毛澤東思想和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行信仰教育。高校應該不斷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主體性地位;而在主體性原則中,高校信仰教育需要尊重大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使大學生成為信仰教育的主體,讓學生以理智的思維判斷、選擇,最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而在系統性原則中,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各級教育部門需要秉持信仰教育擁有的基本責任,在循序漸進原則下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地位。
社會在不斷進步,教育也要不斷與時俱進。進步不僅要體現出教育手段的進步,還要在教育內容上的創新,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對教育的需求。第一,要從觀念上得以創新,在信仰教育中學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任由學生自己發展,反而需要教師在信仰教育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轉變教學態度,更多運用網絡思維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第二,校園不斷提高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融入其中,在人文關懷中不斷改變學生的信仰盲目心理。第三,要從方式上進行創新,使高校思政課程變得更加有趣、生動。很多學生聽到馬克思主義便頭疼,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的方式出現問題,授課形式單一,課程內容枯燥。而教師要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網絡進行連接,比如多加利用流行語言或添加表情包元素,設計一些流行因素與馬克思主義融為一體,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趣味性。
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需要不斷拓展其教育渠道,充分發揮網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通過課程提高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同感,可以每個學期設置一至兩節的網絡思政課程。其次,需要在課外實踐中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同感,多加利用紅色文化的網絡資源開展考察與實景參觀,讓學生虛擬現實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為革命帶來的新生與希望。最后,校園要開通相應的網絡思政教育,豐富校園網站中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容。要在網站形象、內容以及模式上不斷進行創新,讓學生感受到新鮮感,吸引學生的眼球。積極引導學生在網站上分享關于一些實事要聞的看法,加強與學生在網絡的交流,不斷提高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認同感。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開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培養質量,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要充分利用網絡的主渠道作用,結合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網絡不斷夯實高校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根基。積極擴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網絡資源,結合95后、0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打造具有時代特色和網絡特色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同時還要利用網絡積極發聲,發揮好網絡的主陣地作用,積極同歷史虛無主義等作斗爭,發揮網絡的示范引領作用,打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