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文/1.貴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2.貴州師范學院華文教育基地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海外華文教育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輸出口也得到了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提升海外華文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國家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推進華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2020年,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各地絕大部分學校都被迫停學,教育事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華文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幸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逐漸成熟的網絡技術亦能在教育領域大展身手,網絡教學成了最主流的教學方式。網絡教學受時間、空間等限制較小,網絡傳遞信息方便快捷,而網絡中也存在部分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因此開展華文網絡教學既是必由之選,亦是上佳之選。
自九十年代后期起,國內已有不少學者研究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對外漢語教學的諸多問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對于華文網絡教育卻鮮有專門的研究。如何利用網絡教學助力于華文教育的開展是一個亟需探究的重點問題。因此,筆者將結合自身實踐經驗來探討華文網絡教學實施模式、華文網絡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華文網絡教育發展方向等具體問題。
目前,華文網絡教學是延續華文教育的最佳途徑。而根據華文教育的特點及筆者的調查所見,目前主流的華文網絡教學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模式:
與國內的網絡教學情況相似,不少華文教師利用騰訊會議、Zoom、Microsoft Teams等軟件進行網絡直播教學。這類軟件具備語音對話、文字輸入等基本交流功能,又可以通過共享屏幕功能實現PPT及其他網絡資源的放映,還可以通過成員管理功能了解到有哪些學生加入了課堂,可以創造出教學氛圍比較濃厚的“云課堂”。而它的線上交流功能,給師生、同學間提供了更多交流與互動的機會,相對適用于語言類教學活動。
盡管網絡直播課程是目前受認可度較高的一種華文網絡教學模式,但它相對更適合高年級或有一定華文基礎的學生。如果教學對象是小孩子,課堂紀律就很難掌控,甚至一些小孩子沒有電腦或智能手機等學習必須設備;對于不具備華文基礎的學生,在真實的華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利用語言進行授課,往往還會借助教具、肢體語言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而這些非語言交流在網絡直播課程中很難實現。
面對華文基礎薄弱的學生,或是互動性要求較低的文化類課程,華文教師也可以提前錄制教學視頻,再通過傳送和播放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學習華文。這種網絡教學模式更加便捷,不受學習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方便的時間觀看視頻學習華文。同一個教學視頻可以反復觀看學習,在觀看過程中可以隨時暫停,還可以選擇特定的某一部分學習,能兼顧到不同水平和基礎的學生的學習需求。事先錄制視頻,也給予了華文教師更多的容錯率,可以反復修改和完善教學內容,保證了華文教學的基本質量。
但是,視頻錄制課程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互動性,而語言類教學往往需要加強互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而通過觀看視頻學習華文,學生缺少必要的互動,遇到問題也不一定能及時請教。而且,制作優質的教學視頻,涉及到備課、錄制、剪輯等多個環節,可能會增加教師的工作壓力。
線上資源課程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發放一些網絡資源或學習資料給學生,讓學生使用這些材料自學,再通過社交軟件的群組進行討論和問答,最后提交相關的作業或作品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網絡教學模式更適合于文化類的教學內容,如中文系本科生的中國文學、中華文化等課程,需要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同時培養他們的思考和審美能力;又如小孩子的一些中文興趣課程,更多是為了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也能加強他們的動手能力。此種網絡教學模式適用的課程相對較少,因此也常常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與其他網絡教學模式配合使用。
綜上所訴,目前并不存在一種絕對完美的華文網絡教學模式,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充分地思考和準備,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來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甚至于需要多種教學模式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同時,教師也應該與學生增進溝通,通過學生的反饋來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華文網絡教學仍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
實際上與漢語、中國文化相關的網絡資源總體還是比較豐富的,針對華文教育也設有專門的“中國華文教育網”,但海外的華文教育呈現較為復雜的態勢,可利用的華文網絡教學資源仍舊匱乏。由于地區、學校、學習者的不同,華文教師們也面對著不盡相同的課程與教材,因此現有的網絡教學資源遠遠無法滿足所有的教學需求。在準備網絡教學的過程中,華文老師很難找到適用的網絡精品課程和優質的教學輔助材料,大部分教學內容都需要自己一點點準備,無形中增大了工作難度,也難確保其品質。
華文教師的問題顯然也比較復雜。一方面,由于教學情況不盡相同,華文網絡教育很難提出統一的標準或要求。其結果就是每一位華文教師可能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進行華文網絡教學,而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就會存在差異性。另一方面,不少華文學校或其他華文教育機構都很依賴中國外派教師,本土華文教師的缺口較大。部分以中國外派教師為主的學校為了減少潛在的麻煩直接暫停了華文課程;而一些中國外派教師和本土華文教師一起工作的學校也很難對教師進行統一管理,中外教師各行其是,華文網絡教學從實施方式到教學效果都存在不少差異。
有關部門可以對目前的華文教材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再組織一些優秀教師根據不同的華文教材制作相配套的教學課件、網絡精品課程等,最后將這些教學資源收錄在相關的資源平臺,讓更多的華文教師可以學習或使用。同時,也可以向廣大的海外華文教師征集優質的教學資源,經過篩選和整理之后收錄到資源平臺。隨著華文教育持續發展,華文網絡教育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也必須實時跟進。此外,還需要加強各類華文教育平臺、軟件、APP的開發和升級,給予華文教師和學習者更多選擇。
關于華文教師的培訓與培養,主要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一個是中國外派教師的培訓應該深化和細化。目前僑辦外派教師的培訓僅僅數天,培訓內容并不充實,尤其是教學方面的培訓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海外華文教學與國內的語文教育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果缺乏充分的培訓,外派教師很難把握華文教學的特點與難點。此外,在培訓中也應該涉及一些網絡教學的內容,網絡教學既可作為日常教學的輔助和補充,又能在特殊時期發揮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個則是需要重視海外本土華文教師的培養。中國外派教師的流動性很大,無法在同一個學校長期工作,其教學的延續性容易受到影響。而從長遠考慮,穩定的師資更能夠促進華文教育的發展,因此本土華文教師的培養不可忽視。培養本土教師,一方面可以鼓勵和支持他們來到中國學習、進修、培訓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委托優秀的中國外派教師在其任教的學校對本土教師進行相關的幫助或培訓。
華文教育不能停滯,開展網絡教學是延續華文教育的必然選擇。華文網絡教學也具有多種形式,華文教師應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不同而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在開展華文網絡教育的同時,我們也能發現其中存在困境和難題,找到問題的根源,積極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推動華文教育不斷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