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利婕/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聲樂表演具有較強的情感、樂感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是聲樂演唱和肢體語言的有機融合,以此引起表演者與觀賞者情感的共鳴。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著悠久文明歷史,要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當前的聲樂教學質量尤為關鍵[1]。傳統的聲樂教學中缺乏對學生情感和美感的培養,而肢體語言作為提高聲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重視其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有利于發揮聲樂教學在傳承我國優秀文化上的價值。
肢體語言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伴隨式的語言表達方式,屬于非語言性語言,其通過人的一系列面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來傳達相應的情感和思想,可以說是目前人類進行溝通和交流時最具有共性的溝通工具。在特定場合,肢體語言能夠表達出一個人的情感和態度,這是無法通過文字語言表達的。而聲樂表演作為人類情感、思想表達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音樂與肢體語言的融合,需要從聽覺和視覺兩個層面上實現藝術作品情感的傳遞。從一定程度上來看,聲樂表演是旋律與情緒的藝術。而音樂情感的表達缺少不了肢體語言,能夠善用肢體語言,就是要求表演者能夠迅速把握音樂旋律與其中的情感,以根據不同作品調整相應的肢體動作,通過音樂節奏與身體動作的相互配合,能夠讓觀賞者從聽覺和視覺共同體會音樂藝術的美感,同時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2]。因此,一位優秀的聲樂表演者不能局限于唱歌技術的訓練和把握,其不僅需要將作品的曲調旋律完美地呈現,更要通過自身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將作品中的情感內容完整的表達出來,向觀賞者傳遞情感,在其與觀賞者之間建立起情感溝通的橋梁,并產生情感的共鳴,否則,無論表演者的歌唱技術多么高超,也只是一具而沒有靈魂和情感的空殼。可見,肢體語言表演具有較強的技術性、情境性、實踐性與直觀性特征,這一特征不僅決定了表演者要有良好音樂素養和演唱技巧,還應該具備較強的肢體動作表達和藝術修養。
音樂藝術是人類情感的抽象表達與內心情感的寄托。對于音樂專業的教師與學生而言,聲樂教學是一門提高歌唱技巧的學科,其涵蓋了唱歌發聲原理、呼吸與共鳴實踐訓練等諸多內容的特殊教學形式。而肢體語言作為聲樂教學中的最簡便且最為有效的輔助工具,其不僅能夠很好的表達出教師教學的情感,支持和強化教學目的,更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有效的理解老師教學的內容,是打開學生內心對于音樂情感表達的鑰匙。聲樂教學不同于一般的理論教學,在聲樂課堂上,教師需要通過特殊的肢體語言向學生傳授樂理知識以及音樂作品的情感信息,因此,其不僅要求聲樂老師的言傳,更要求老師的非語言表達——“身教”。此外,聲樂教學的內容是抽象的、復雜的,如在培養學生正確運用共鳴腔體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掌握氣息的運動、找到共鳴腔的位置是具有一定的操作難度,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對其進行具象化的轉換,即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遞想要表達的信息,這樣才能有助于加強學生對于聲樂理論的理解和感悟。
肢體語言表演對于聲樂教學而言是傳遞知識的重要載體,甚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就目前聲樂教學來說,部分教師缺乏對肢體語言表演的正確認知,在教學中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對聲樂教學內容和教學語言的形象化處理和轉換,或是太注重學生對于聲樂理論的教授,照本宣科,讓學生們摸不著頭腦,更不要說如何去幫助學生克服聲樂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了,抑或有些老師在教學中對于肢體語言表達不夠準確,方法不盡合理,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誤解、誤讀,更影響學生對于音樂藝術情感表達,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聲樂綜合能力與聲樂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應當合理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表演,使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同時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聲樂實踐指導,重視對學生們演唱的實際訓練和對藝術作品情感的挖掘,促使學生在掌握音樂技巧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作品情感與人物形象,提高聲樂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在聲樂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過程中,發聲練習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但在實際發聲練習中,由于學生們內心的緊張,身體過于僵硬或沒有運用正確的肢體語言,致使其難以調整氣息,導致聲調跑偏或是聲帶太緊高音唱不出來,不可避免地影響發聲練習的效果。因此,要想學生們掌握好發聲技巧,需要重視其肢體動作的協調[3],在發聲練習前首要對其進行肢體語言的訓練和糾正,讓其在發聲練習中運用好發聲器官,如確保站姿、口型的準確性,適當的放松肌肉,打開歌喉。與此同時,由于聲樂教學的抽象性特點,尤其對于一些概念性樂理知識,學生難以把握和正確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一些肢體語言,或自尋探索一些肢體動作,幫助和正確引導學生進行發聲訓練,有效解決發聲練習中學生氣息不穩、聲音縹緲不定等問題,也更好地實現音樂課堂教學的聲情并茂,進而增強學生的發聲技巧,提高演唱水平。
在聲樂表演中,肢體語言是傳遞情感的重要載體,表演者的面部表情、神情細微的變化以及肢體動作的調整都會對整個音樂作品的表達產生影響[4]。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聲樂演唱過程中所有的肢體語言是音樂作品情感的真實表達。在潮流音樂盛行的當代,聲樂教學過程中的模仿痕跡日益突顯,尤其在進行聲樂演唱練習過程中,部分學生無法把握作品的感情,甚至往往面無表情。因此,需要以傳統的優秀作品為主,多開展舞臺劇、歌劇等音樂教學活動,加強聲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表達和練習,讓學生們正確理解和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思想及情感。與此同時,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切忌心急要求學生迅速領悟作品情感,而應采取耐心和鼓勵的態度,積極地引導學生細致推敲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仔細分析每一句歌詞內涵與思想,通過加入肢體語言表演,不僅能夠很好的活躍課堂氛圍,消除學生們的緊張情緒,促使其發聲更加流暢動人,更能夠增強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情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使其真正領悟到音樂藝術的美感與情感。
長期以來,我國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方式都較為固化和死板,即教師只負責照本宣科,學生則通過記憶、模仿被動地接受枯燥的樂理知識,長以此往,導致聲樂課堂枯燥無味,尤其在進行聲樂實操的過程中,部分學生拘謹害羞,跟不上老師的授課思路,甚至造成學生對于聲樂課堂的抵觸和排斥心理。肢體語言作為情感表達的外在表現,能夠很好彌補傳統聲樂教學的不足,調動學生們對聲樂學習的興趣[5],如老師在授課過程中,用肢體語言親自演繹音樂作品,不僅能夠極大地增加聲樂教學的感染力,更能夠激發學生對于音樂作品情感的思考和表達,進而提升聲樂教學的質量。
肢體語言表演不僅在音樂表演中具有獨特的魅力,更是促進聲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互動、溝通的有效方式。肢體語言的運用與否,直接影響著聲樂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因此,要提升聲樂教學質量和效果,應加強教學中肢體語言的應用,增強學生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