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慧珍 馮晨露 金辰紓 劉 斌/浙江樹人大學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財商作為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人才所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然而,作為未來經濟建設主力軍的當代大學生,其財商現狀不容樂觀;近年來各高校內學生“過度消費”、借債受騙等理財詐騙案件屢屢發生就是明證[1]。然而,關于財商教育,卻面臨“家長不會、學校不教、社會少有”的尷尬境地。2015年末,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要建立金融知識教育發展長效機制,推動部分大中小學積極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金融基礎知識相關公共課”。但是四年過去,效果并不樂觀,為此,越來越多有識之士呼吁開展大學生財商教育,以提升其社會生存能力。
有鑒于此,筆者以浙江杭州市區的三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開展一次大規模隨機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4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0%。調查內容涵蓋該三所本科院校學生的家庭收入情況、消費觀念、風險意識、財商教育等方面,通過對問卷數據的分析,基本掌握了當代大學生家庭收入情況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進而提出相關建議。
從本次問卷情況看,調查學生涵蓋了大一至大四全部年級,主要代表了我國1998年-2002年出生的部分大學生群體,現將三所高校學生財商情況歸納如下: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杭州三所地方高校的生源所在地,其家鄉在東部發達地區的占80%,中部地區的占13%,位于西部地區的占7%。家庭位于省會城市的為9%,位于地級市的占28%,位于縣城的占31%,位于鄉鎮的占22%,位于農村的占10%,這基本上說明該三所高校的生源縣城以上的已經占68%,與我國城市化進程基本吻合。家庭年收入情況,5萬以下的占8%,5—15萬的占43%,15—30萬的占28%,30—50萬的占15%,50萬以上的占6%;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來自中等收入家庭,貧困、高收入的家庭都不多。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大學生經濟來源主要還是依靠于家庭。數據顯示:93%的同學生活費來自于家庭提供,6%來源是兼職收入、勤工儉學,3%的同學有獎學金收入,此外還有l%有助學貸款。同時調查顯示,學生的生活費也不同,500元以下為0,在500—1500元區間的占52%,1500—3500元之間占41%,3500—5000元占6%,甚至有1%的同學高達5000元以上。在問到“你的消費觀念是什么”,選擇“量入為出,計劃消費”有82%,選擇“今天有錢今天花”的占11%,選擇“寅吃卯糧”的占3%,不知道的為4%。對財富的態度,回答“如何看待不正當手段致富”時,5%的選擇“同意,是迅速致富的捷徑”,有2%的同學選擇“可以,先獲取財富再回報社會”,另外有20%的同學選擇“無所謂,不知可否”,73%的同學選擇“不同意,害人害己”;這說明仍有部分同學對不正當手段致富抱有幻想。
良好的消費習慣和風險意識是財商水平的重要表現;但是,這方面學生們卻表現欠佳。數據顯示,53%學生“錢隨意花,沒有形成記賬習慣”,16%“從來不做規劃,經常沖動消費”,僅有31%“每個月都有詳細的消費規劃,形成了記賬習慣”。在問到“你對投資風險如何認識”時,3%的學生選擇“投資前一般不做深入研究,沖動而為”,14%選“為了防止風險,從不投資”,76%選“投資有風險,謹慎注意”,7%選“不知道”;這里似乎76%的同學較為謹慎,但是,深究就會發現他們的投資風險把控能力十分薄弱。當問到“你對校園貸的看法”,69%同學回答“不會使用”,18%同學選擇“中立態度”,2%學生選擇“覺得需要,可以借”;由此可見,個別同學風險意識仍亟待加強。
財商作為一種知識性能力,需要后天的培養,但是,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基本缺失相關內容,導致不少大學生走上社會陷入財務困境,這在問卷中也有顯現。在問到“你覺得自己的財商情況如何”時,8%的學生選擇“較高”,71%選擇“一般”,13%選擇“低”,8%選擇“很低”。在問到“你看過理財方面的書籍嗎”,有59%的學生選擇“從未看過”,30%“看過2—3本”,7%“看過5—10本”,2%看過“10本以上”;由此可見,60%的學生從未系統的閱讀過相關理財書籍。
我國大學生財商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我國社會、家庭“重義輕利”的傳統影響,學校片面教育模式導致人才培養的片面性,以及大學生個人自我教育的不周全等多個方面,具體如下:
我國學生們在青少年時代,接觸經濟社會的機會較為有限,主要財商知識來自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財商領域存在以下特點:首先,我國普通民眾家庭的文化底色仍是優秀傳統文化。我國脫胎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文化思想,至今仍影響深遠。儒家文化中有不少關于義利的觀點,如孔子說:“君子不器”,并成為儒家的規訓。孟子說,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增廣賢文》提“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講究仁義禮信等道德準則,而貶低物質利益。這導致大部分家庭不喜歡談錢、不喜歡談利,對子女教育方面自然是在金錢方面重視不夠。其次,家庭普遍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其他方面較為忽視。由于高考等的巨大競爭壓力,導致我國父母對孩子關心最多的是學習方面。很多家長的口頭禪是“把學習搞好,其他事情不用管”,理財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此外,我國家庭長期以來經濟收入偏低,“無財可理”是常態,父母本身財商知識也較缺乏。[2]因此,在家長沒有特定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前提下,孩子的消費行為和觀念仍僅限于個人體驗。
學校關于財商的教育也是明顯不足的。[3]首先,中小學階段注重的是升學率。我國中小學階段,由于“中考”、“高考”的巨大壓力,各學校均以“升學率”為主要追求目標,全面的素質教育付諸闕如,因此,關于財商的教育內容涉及非常之少。其次,進入大學階段,絕大部分高校注重的仍是專業教育。從課程設置方面來說,除經管類學生部分涉及財商教育外,其他專業基本都不包含理財教育。數據顯示,66%的同學認為“學校僅偶然涉及部分的概念,沒有系統的課程介紹”,26%表示“學校完全沒有相應的課程”,僅8%的同學表示“學校的財商教育能夠滿足需要”。
學生作為接受財商教育的主體,其自身的態度也十分重要。然而,一方面,必須看到大多數學生缺乏財商意識。由于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原因,從小到大,大學生就沒有學到多少財商知識,這自然導致財商意識薄弱。前文已經提到,近90%的同學認為自己的財商一般或偏低,這說明大多數學生缺乏財商知識是現實。另一方面,大學生對提高個人財商方面的意識也比較薄弱。進入大學后,大學生們本可以根據個人特點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包括財商等內容應該進入自身學習的日程。但是,我們卻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面對所擁有的生活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連合理消費、量入為出都做不到。而且,也不愿意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在問到“如果學校有財商類選修課”時,有31%的同學選擇“會選”,有55%的選“不一定”,10%的居然“不會選”。由此可見,部分大學生的財商自我提升意識的確非常薄弱,亟待提升。
首先,社會層面應該大力加強財商方面的引導。這里的社會包括各種社區以及投資、銀行、財務等機構,可以通過網絡、傳媒等手段,宣傳正確的財商知識和觀念,也可以走進學校、走進社區,為大學生群體提供相應的引導。其次,家庭層面,作為父母應該主動將自己的財商知識、經驗和子女分享,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父母應當正確地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在給予生活費的時候要做好一些安排,確保學生樹立良好的消費習慣和理財行為。同時,家長自身也應當以身作則,端正自己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行為,對孩子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首先,高校應當開設財商方面的選修課。畢竟,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有開設財商相關方面課程的必要性,學校可以依托開設財經類專業課程,在此基礎上開設財商教育選修課。還可以利用“慕課”平臺等開設相關網絡課程,這樣學生們的學習時間更加靈活,學習更加自主。其次,開展相關的財經、理財類講座或其他各種活動。學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多多開設講座,學生自主報名參加,來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學校還可以可以通過開展業余培訓班、理財夏令營、游歷金融機構、理財游戲、組成理財團隊或協會及閱讀理財書籍等方面來展開財商提升活動,積極為大學生提供提升綜合素質的實踐平臺。
大學生作為接受財商教育的主體,其自身的財商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學生應該主動參加財商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應及時了解各類財商新聞,通過瀏覽財經網站來及時理財資訊,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理財類知識讀物,從而構建出自己系統的理財知識體系。其次,主動開展投資理財實踐。大學生需要樹立合理的理財觀和消費觀,制定合理的消費計劃,避免盲目消費和攀比消費;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理財實踐活動,增加自己的理財經驗,提升自己的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