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可可/南通理工學院圖書館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它突破了時空限制,以快捷、自主、互動等優勢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改變。高校大學生是使用互聯網的主力軍,對于新媒體的接受程度和傳播能力都非常快,QQ、微信、微博、網絡論壇等是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學階段是年輕學生社會化進程的重要時期,新媒體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方式,在這一階段,大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新媒體的滲透對他們的思想教育起著深遠的作用。
國家教育部、財政部雖然共同設立了《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但很多高校圖書館對于如何實行這一辦法缺少優秀的借鑒對象,管理經驗不足。受到客觀因素影響,圖書館的勤工儉學工作普遍存在招聘學生隨意、崗前培訓不到位、學生更換過快、薪酬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在圖書館進行勤工儉學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初次上崗,工作主要就是去缺少人手的地方,一般是通過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簡單介紹解就倉促上崗,有應急、充人數的嫌疑。另外,勤工儉學的學生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工資待遇都一樣,不能充分體現“按勞分配”的獎懲原則。由于在工資待遇上沒有差別,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沒區別,這就導致一些學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出現拖沓、懶散的狀態,干活時拖拖拉拉、偷懶怕苦,值班時埋頭看書、應付了事。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學生的勞動成果,從而公正地對學生的勞動成果給予恰當的薪酬,也是高校圖書館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受到勤工人員人數的制約,本校圖書館勤工儉學的崗位基本安排在流通部,學生只是單純地做些圖書上架、打掃衛生、配合值班等機械性的工作。這就導致大部分學生來圖書館只是為了完成上班任務,不注重學習,忽視了在勤工儉學過程中的鍛煉,這種情況只能在經濟上對勤工學生有些許幫助,基本上起不到勤工育人的作用。
因為本校是民辦院校,受到學校勤工儉學的資金限制,圖書館勤工儉學的學生數一般是維持在12人左右,這就導致勤工儉學的學生數和實際崗位需求無法保證同步增長。受到人數的限制,本館勤工儉學的崗位只能安排在工作量最為繁重的流通部,而像圖書館其他部門,如信息技術部、采編部等,就分配不到勤工學生,這也無形中影響了圖書館的日常工作。
國內有關新媒體對大學生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生的就業信息宣傳、導向作用上等,鮮少有關注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勤工儉學活動及培養模式的研究。
勤工儉學的興起和發展是高校圖書館工作的一個趨勢,參與勤工儉學的學生不僅是勤工儉學的學生,同時也是圖書館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員中的一員。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圖書館可以把勤工儉學的學生定位為圖書館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好這些學生,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工作能力,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其服務意識,滿足其參與社會實踐的需求[1]。圖書館可在相關網站、微信公眾號上建立勤工儉學專門版塊,加強宣傳工作,展示勤工儉學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表現、勤奮刻苦的工作態度,宣傳優秀學生的先進事跡,以起到激勵他人的效果。
1、重視勤工儉學學生的招募及崗前培訓
圖書館可利用各種新媒體手段,例如利用“志愿者打卡器”等APP、圖書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與學工部門合作,就圖書館選聘勤工學生的計劃數、崗位要求等進行信息發布。廣大學生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得知圖書館最新的勤工崗位設置,進行在線報名,學工部門、圖書館可以及時獲知申請學生的應聘信息,學工部門按計劃數提供一定的學生人選報給圖書館進行面試,考察學生對應聘崗位的認識、態度等,確定選聘的學生與圖書館工作的要求是一致的。
崗前培訓是做好勤工儉學工作的重要前奏,包括思想引導和工作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可以讓學生明確圖書館的服務宗旨:“服務第一、讀者至上”,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團隊精神。傳統的勤工儉學崗位培訓多集中于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現場示范和口頭教授形式,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而在新媒體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線上培訓,究其原因是線上培訓如慕課課堂在線視頻教學、閱讀培訓文檔等可以讓學生的時間安排更加自由,培訓地點更加機動,培訓方式也更加開放。新媒體對提高大學生參與勤工儉學培訓的可能性,保障勤工儉學崗位的正常運作,最終實現勤工育人起到了重要作用[2]。
2、建立科學的勤工儉學激勵機制
高校圖書館對勤工儉學工作應該有完整、合理的考評制度。圖書館要對學生的勤工儉學工作情況進行定時的考核,通過工作中的表現進行相應的獎勵和懲罰,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平均主義,實行按勞分配、優勞優酬的分配制度。要根據工作量和工作強度給不同的工作崗位制定不同的工資標準,適當提高勞動強度大的崗位的工資待遇。圖書館還可以把優秀的勤工學生上報給學工部門及學生所在院系、班級,利用新媒體大范圍地宣傳這些優秀學生,以此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圖書館勤工儉學隊伍中,這既鍛煉了自己,也為母校的發展留下自己的映跡。
高校圖書館可利用網絡平臺建立專門的勤工儉學交流公眾平臺,建立勤工學生心得體會專區,讓學生在平臺上暢所欲言,交流經驗,及時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使學生們能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勤工儉學互動平臺的建立可以讓輿論的聲音影響更多的人,讓學校了解圖書館勤工儉學工作的進度,讓一些對勤工儉學工作存在偏見的人轉變認知,讓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培養學生自主、自強的意識,同時也可以打造圖書館勤工儉學品牌文化。
高校圖書館的勤工儉學工作應當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制定科學的勤工管理制度,充分把握勤工儉學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狀態,使得圖書館勤工儉學工作能更加的人性化和科學化。從而達到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高校圖書館勤工儉學工作的和諧發展,將勤工儉學的育人功能發揮出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