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濤/江蘇省新沂市第三中學
我的網絡課堂剛開始就出現意外:有兩個班級的學生收看不到網課視頻,更麻煩的是兩位班主任沒接電話,要等待幾分鐘以上的時間,而這段時間課不能停下來,又不能讓后來的兩個班級漏了主要知識點,必須進行教學調整。之前的教學設計是安排學生根據教材和資料圖片進行自主填空及探究。這樣的安排很快就會將重要教學過程呈現,后來上線的兩個班學生就不好彌補。緊急之中,我將原有的課件留待后來的兩個班上線之后用,之前這段時間安排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經驗推理教材知識,既是一種大膽嘗試,也是為等待兩個班學生上線之前的靈活應對。
師: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在不看教材的前提下分析人類最初的城市形成之前會是什么樣的狀態,那些分散在村里的人憑什么就不再住在原來的村莊而長期住在后來的城市呢(補充說明:過去普通家庭幾乎沒有代步工具,主要靠步行)?
生:趕集。
師:太好了,農村將這個活動叫逢集或趕集,人們趕到的那個地區叫集市。人們到集市干什么呢?
生:買東西或賣東西。
師:非常好,我們稱之為交換。有一些原來分散在村里的人憑什么就不再住在原來的村莊而長期住在后來的城市的集市呢?
生:編織的人、做生意的人。
師:同學們太傳奇了,我們將這兩類人給起了名字,一類是心靈手巧從農民中分離出來的手工業者,一類是頭腦靈活的人將別人的東西提前買下來再去高價出售的商人,我們將這兩類人從農民中分離出來的過程叫社會分工。
師:有個問題,早期的人類能夠生產出夠自己吃和用的就不錯了,為什么后來會有能力到集市上去交換呢?
生:不知道。
師:生產力的進步,剩余產品開始出現。集市的人越來越多,矛盾和各種問題也會越來越多,怎么辦呢?
生:城管(其他學生笑)。
師:很好,這些就是城市社會組織。
師:同學們能不能結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速度變化特點估計人類城市的發展速度明顯變化的時間節點分別應該是什么時間?
生:蒸汽機、工業革命、產業革命、二戰。
師:同學們太棒了,再請同學比較一下,工業革命前、工業革命后到二戰、二戰后這三個不同時間段世界城市在數量上、規模上、職能(經濟、政治、文化等)上的差異如何?
生:工業革命前,世界城市數量少、規模小、職能少是政治職能,工業革命后,城市數量增多、規模擴大、職能增多,二戰后,數量很多、規模迅速擴大、職能復雜。
師:太棒了,關于二戰后的世界城市發展用一個詞來形容會讓你感受出與以往的不同:空前發展。
……
另外兩個班在上面教學上了不到7分鐘就上線了,但因為發現學生的活動質量很高,便繼續實行調整后的教學安排。
第一、學生人在線心不在課的可能性大。要想法設法吸引學生興趣。第二、學生互動交流受影響,難度要降低。第三、學生上課的家庭環境影響必然存在,學生專注時間不會太長。上課的過程要盡量輕松、自由,不要過于環環相扣。第四、家長聽課可能性增加。教師要增加教學的實踐內容。第五、作業收繳和批改難度增加,要精簡數量、提高質量和趣味性。第六、板書不方便,肢解問題要提前在課件上呈現。
第一、父母親零距離監控會使學生精神長時間高度緊張。需要教師配合交給家長合理、靈活的收放方法和教育觀念。第二、床鋪的吸引和家人的活動使得學生很難靜下心來學習。教師“拉一把”的外力輔助比批評更有效和“招人愛”。第三、同伴互助有難度,有問題也無法迅速表達,需要課后微信私聊團隊的督建。第四、記筆記的意愿降低,課件要有清晰知識表達和答案,供學生課后查閱。第五,課后鞏固和反思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要在下一節課予以練習性檢查和鞏固。第六、背誦的氛圍大大降低,需要背誦的知識要當堂背誦。第七、伙伴式活動機會大大降低,活動的設計需要有意避開和變換設計形式。第八、實踐的機會增加但可控性減少,設計時可以考慮家長的加入,提高家庭學習氛圍。
(1)如果學生自己就可以推出教材知識,那么學生的興趣、自信心、自學主動性和能力、創新精神、批判精神都會得到很大的放大和培養,尤其是自己得到的知識的記憶量就會大大減少,所以,要進一步轉變觀念,設計學生自學的活動要比自學教材還要前置。
(2)線下上課交流不方便,需要教師及時發現予以點撥或引導。
(3)教師要及時夸大性鼓勵和情緒渲染,讓學生在驚喜中被網課吸引。
(4)教師要及時做好思想工作,要讓學生明白,不在于現在的對與錯,而在于以后的正確。
按照知識的產生過程來看,每一個知識都是前人在不同時代的發現或創造,而將學生作為放在整個人類的鏈條來看,學生作為一個時代,也是下一個時代的知識的創造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培養和引導學生在沒有教師和教材和各種資料的提示下去探究知識的奧秘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可以不同程度的實現的。
基于案例的教學收獲,筆者認為建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大大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網課教學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對網課教師的重要提醒。
為此,筆者提出溯源性發現式學習網課教學模式,就是針對教材給定的教學知識的現成結論沒有呈現給學生之前,引導學生結合教師提供的地理事象資料,亦或沒有任何資料,憑借學生自身的經驗或推理能力得出教材結論或部分結論的學習方式。起名溯源性主要是區別于讓學生自己在教材中尋找知識或查閱資料或在教師的重點輔助下獲得教材知識結論的發現式學習方式。
布魯納關于發現式學習理論認為:我們教一門科目,并不是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不論是在校兒童憑自己的力量所作的發現,還是科學家努力與日趨尖端的研究領域所取得的發現,按實質上來說,都不過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再進行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而已。[1]因此開展基于學生自主發現教材知識的結論的發現式學習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也是可以實現的。
按照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還需要學生具備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對這些品格和能力劃分成六個方面的素養,其中學習能力、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等素養需要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因而,筆者認為溯源性發現教學模式是符合新課程教育理念的,也是促進新課程理念落地的有效方式之一。學生以教師提供的情境“創造”前人結論的體驗過程,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學習自信心、興趣和創新精神,為網課開辟簡單易行、學生喜歡、效果良好的教學思路。
具體教學過程會遇到各種實際困難,要把握適當策略,才會提高模式的教學魅力。
(1)實踐性。要讓學生結合實際生產和生活問題,放手讓學生體驗或感受。
(2)情境性。情境是興趣的吸引,是情緒的激發。
(3)適度性。學生注意力稍縱即逝,難度適當會使學生產生自信和興趣。
(4)激勵性。網課更需要崇高的精神激勵,家國情懷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和民族,更是為了給學生的成長增加力量。
(5)渲染性。需要教師善于體驗和感受學生的精神狀態,隨時、適當添加學生“興奮劑”。
(6)團隊性。一個學生的家居網課是很孤單無助的,幫助和促進建立網學團隊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