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思/江西師范大學商學院
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將“穩就業”置于“六穩”之首。李克強總理多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突出抓好穩就業這一‘六穩’的首要任務”。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工作形式發生轉變,通過線上就業工作模式可幫助更多的大學生群體獲得就業機會。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74萬人,比2019年增加40萬人,相比往年,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而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既為大學生的就業環境增加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在“互聯網+”新時代,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跨界、跨行業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這意味著社會的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傳統產業逐步減少或淡出市場,新興產業不斷涌現且日益壯大。產業結構的革新對大學畢業生而言,提出了高要求高標準,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1]
“互聯網+”背景下,部分高校與線上就業服務平臺開展了合作,招聘信息數量劇增,安全管理力量薄弱,線上招聘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無保障。“艾媒網發布的《2019中國互聯網招聘行業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網絡招聘各種不良體驗中,求職者最介意企業信息不真實,占比達34.8%。由此可以看出網絡招聘過程中信息的可信度會影響網絡招聘的進一步發展。”[2]另外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容易被招聘信息中隱藏的詐騙信息所欺騙,錯過其它求職機會甚至造成經濟損失。
目前,部分開展校園網絡招聘工作的單位并沒有嚴格執行網絡招聘流程。而是采用線上加線下模式,即發布招聘信息、收集簡歷、開展空中宣講會、筆試、初面等環節在網絡上進行,終面、發放offer等環節則要求畢業生通過線下交流進行。
當前大學生綜合能力主要體現在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實踐水平、創新水平等多個層面,大學生綜合能力對學生擇業就業及適應社會起著決定性作用[3]。學生思想認識不足,長期以往尚不牢固的核心價值體系受到多元文化沖擊,部分學生存在趨利、缺乏責任感等問題。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無法將個人價值融入社會價值,缺乏社會服務意識,一味追求低付出、高收入,忽視基層工作機會。當前學生處于互聯網時代,過分依賴網絡搜索引擎獲取知識,缺乏獨立思考,創新水平不足。部分學生綜合能力儲備不足,學生素質與用人單位崗位需求不對應。
就業指導中融合思政教育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價值觀,優化學生就業認識,以樂觀的心態和正確的觀念面對解決就業難題[4]。為此,將就業指導和思政教育融合,不斷創新線上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融合方式,可切實提高學生政治站位,強化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信念,優化就業認識。例如高校可以開設疫情就業心理輔導網絡專線,對大學生在疫情期間求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和幫助解決,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讓學生以積極樂觀的狀態進行創業與就業。通過高校新媒體,大力宣傳基層就業創業的典型,激勵廣大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才華和力量。
就業能力在本質上是大學生對自身各種就業資源的一種配置能力,其內在結構可以劃分為就業信息發布和傳遞階段的求職能力、工作信息搜尋和管理過程中的社會交往能力、自我素質表達過程中的個人展示能力三個維度[5]。“互聯網+”背景下,應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線上就業指導,主動向學生宣傳國家促就業穩就業政策,及時傳遞就業招聘信息和學校的工作調整,提升學生求職能力;著重在在線交流、與HR人際交往、團隊協作和信息分析方面指導,提升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加強語言表達、人際影響、壓力處理和風險管理方面指導,提升學生展示能力。例如,高校可以通過召開線上就業指導課,在招聘信息收集、簡歷制作、面試等方面進行指導。同時依托互聯網建立線上職業測評系統,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個人性格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給出匹配職業建議,為學生職業定位提供參考。
“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方面,亟需搭建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服務網絡平臺,滿足用人單位申請、畢業生注冊登記審核管理,招聘信息發布和各類崗位統計管理,以及高校畢業生就業手續網上辦理,保障網上雙選、網上視頻宣講、網上面試、網上簽約整個招聘流程有序進行。高校就業工作業務部門和技術支撐力量應密切聯系,根據工作的進展不斷優化平臺的服務功能,在方便學生、方便用人單位、方便學校管理三個方面做實做細,由便捷服務提升為優質服務。學院方面,需依托微信、QQ和釘釘等新媒體平臺,搭建專門用于就業工作的應屆畢業生群,設置就業政策專欄,以便學生獲得最新最快的就業政策與行業動態,找準定位與方向;設置就業百問專欄,學生答疑解惑;設置公告通知專欄,將所有面向畢業生的相關信息全部通過公告的形式即時發布在平臺上;與一些優質的校外就業資源網站建立鏈接,為學生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資源信息,切實將就業工作落到實處。
畢業生就業意向往往具備個體化,各類求職方向均有可能存在就業困難的學生。廣泛發動師生,搭建“人盯人”精準就業幫扶團隊可強化對特殊群體、困難學生的重點幫扶工作。同時要精準建立就業工作臺賬,分類了解和整理高校畢業生求職意向,按照考研復試、企業求職、備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參軍入伍、邊疆就業、自主創業等類型進行個體指導。
對于考研復試學生,要將專業教師加入精準就業幫扶團隊,給予學生針對性復試指導,為學生完成復試和調劑排解焦慮;對于企業求職學生,要將輔導員和已在企業就業學生加入精準就業幫扶團隊,為學生提供多行業招聘信息;對于備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學生,要將專業就業指導教師加入精準就業幫扶團隊,進行筆試、面試等方面的培訓指導;對于參軍入伍和邊疆就業學生,要發揮武裝部和團組織力量,根據工作進度,做好動員推薦和疑難解答工作;對于自主創業學生,要將創業校友納入精準就業幫扶團隊,在政策、項目、技術、場地等方面給予幫助,幫助高校畢業生實現創業項目落地,以創業帶動就業。同時要重點跟蹤和幫扶家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做好職業發展指導,優先推薦合適的就業崗位。
面對嚴峻的就業現狀,要切實保障穩就業,根絕“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的現象,采取“認識—能力—平臺—個體”四聯協同的機制,融合思政教育,優化就業認識;線上就業指導,提升就業能力;推廣線上招聘,搭建就業平臺;精準就業幫扶,解決個體問題,保障大學生線上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