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蘭芳之前的旦角角色,都是是從屬于老生角色的,在京劇眾多的表演人物中處于次要地位。但是,在梅蘭芳老師的革新和創造下,旦角在人們眼中熠熠生輝。梅蘭芳老師除了具有先天優越性的嗓音條件之外,同樣善于運用感情。其唱腔婉轉細膩、又溫柔。并且不同的曲子,梅蘭芳老師用不同的音調和音色去演唱,總能讓人耳目一新。同時強調腔要圓潤,板要正,念字清晰,態要穩。同時,在傳統的戲劇表演的框架下,梅蘭芳老師又提出在“按字唱腔”。由于不同的曲目其字頭字腹和字尾不同,所以就算是同一個字也有不同的演唱方式。總結起來,便是念字要有始有終。梅派念字的字頭要求要有力度,剛勁挺拔。且在念字時,在丹田之力的催促下,用高位置去念出,這樣發出的音才堅實且鏗鏘。字腹處,我們要保持字頭時的用力規律和發聲技巧,同時可以適當的減弱該處念字的力度。同時,由于京劇多用拖腔或甩腔,所以在字尾經常加花,且梅派多將上回轉滑音加入字尾處。但由于京劇的曲調多婉轉悠長。所以,在演唱字頭和字腹時要留出相應的氣息,以備字尾使用。在咬字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用連貫的氣息去推動,將帶有念字的唱詞“字正腔圓”的表現出來。
梅派的唱腔注重的是美、潤、媚、清的特色。在丹田乏力是,嗓子的喉管縮小,多用假音去唱字。這樣形成的聲音媚態且陰柔,將女性旦角的角色體現的淋漓盡致。并且,梅蘭芳大師將京劇與昆曲兩種中國傳統戲曲融合,使得京劇中帶有京劇的味道,又有昆曲的影子。
武生泰斗尚和玉老先生從小便習戲曲,四大徽班進京時,尚如玉也是一個小小的幫戲,但在他勤學苦練,不斷總結經驗下,成為武生屆的泰斗人物,他的武生表演不浮夸,武打身段蒼勁有力,真實不做作。每一個武打動作都經過成千上百遍的打磨和推敲。同時在武打動作中經常會出現使用各種兵器,刀叉劍戟等,演員需要熟悉每種兵器的用法和套路并與戲劇中的內容結合。并經常的去練習廝打、摔跤、撲騰等武打場面等。尤其是在尚和玉飾演“李元霸”時,堪稱武生一絕。他人無法超越之經典。尚如玉先生強調,武生不要過于突出自己的武打功底,而在舞臺上極力展示自己的武打而輕演唱部分,將以演唱為主的京劇表演成一部“武打片”,呼吁演員們在表演時要根據劇目的需要斟酌處理武打成分。
京劇名丑蕭長庚先生堅持的表演原則:“看我非我,看我亦為我,我亦我,我亦非我”。在蕭長庚扮演過的眾多角色中,雖然都是以“丑”的角色出現在舞臺上,但是他的內心堅信要通過戲劇中“丑”的表演向觀眾們傳遞正能量,要將積極向上的能量帶給觀眾,并讓他們能夠得到教育意義。鼓勵有帶動性有教育性的丑角表演。杜絕單純的丑化人物嘩眾取丑的表演方式。
傳統的京劇藝術就是在這一代代藝術家的追尋和探索中,總結出的一條發展之路。所以,在現代,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依舊是需要不斷的總結,將傳統音樂形式與現代音樂表演手段完美結合,形成“新京劇”的藝術形式。
傳統的京劇藝術是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必然需要將其發揚與傳播下去。京劇的表演藝術家作為京劇藝術發展的引領者,要充當該領域的排頭兵,要用發展的眼光去應對生活中的變化,禁止固步自封,頑固不化,認為傳統不應加入新鮮元素,在這些排頭兵中如果存在這種守舊的想法,那么傳統藝術必然會一直“傳統”。永遠守望著自身音樂的一部分,過度的音樂保護與音樂守舊主義。將傳統流傳下來的京劇藝術與現代音樂藝術大膽而時時的結合。
目前,外來的西方樂器大量傳入中國尤其形成了“鋼琴熱”“外來熱”等浪潮,在外來音樂形態入侵的情況下,中國本土音樂形式不可避免的會遭到冷眼和質疑。一部分人們以“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觀念,對西方音樂形態呈現出狂熱的追捧,甚至趨盲從的狀態。比如,一些家長看到其他的孩子學習鋼琴,以盲目鐘愛西方樂器的固定思維或者不想落于人后的攀比心態,在并不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及自身條件是否符合的條件下,便將自己的孩子也推向鋼琴學習的教室。在這盲目跟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了解的人卻越來越少甚至很多人都不了解傳統音樂文化。所以人們要增強對本土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國粹文化”的保護、發揚和傳承,要有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在不過都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對京劇等傳統音樂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并帶有使命感的將其發揚光大。
在眾多戲曲音樂中,京劇被流行音樂的“引用”率是最高的。如2019年的《赤伶》、或前幾年在春晚上李谷一老師表演的《門前情思大碗茶》都是將京劇與流行因素結合的演唱方式。用傳統的伴奏樂器伴奏,并融入當代流行的配器方法及和聲分配方式。
(1)流行音樂演唱形態與京劇演唱方式的結合。京劇的演唱多用白嗓或者假音,我們所說的白嗓其實就是毫無任何修飾的人自然而然的經過丹田之力所發的音色,這時的喉部要放松,在丹田之力的推進下,喉部要隨著氣流擴張,這樣所發出的音便為京劇中的白嗓。除了白嗓之外,京劇的在唱念中以念為主的部分多用假音去表現,假音依
舊是以丹田之力為基礎,這時的喉管要變細,然后將所有的音集中在上額頭的頂點來將音發出來,這樣的音色細而尖。那么在京劇與流行音樂結合演唱中,更要注意京劇唱腔與流行唱腔轉換的聲音和氣息的運用。在演唱流行音樂時,與京劇演唱最不同的一點,是京劇的丹田之力是向下的,共鳴腔體都是以頭部為主的。而流行音樂的共鳴腔體則是根據演唱音樂的音高而改變的。如,在演唱低音時多用胸腔共鳴,唱中音時以口腔共鳴為主,而在唱高音時,以頭腔共鳴為主。在演唱時要注意真假聲以及戲曲聲腔與流行唱法的完美銜接。
(2)流行音樂節奏于京劇節奏的處理。京劇中的字尾一般都會以拖腔或者甩腔來結尾,但是,在流行音樂中,我們秉承著一字一音,基本上所有的音樂唱法都用在一個字的開始處。這種唱法與京劇剛好相反。所以,在演唱這類現代京劇與流行音樂向結合的音樂作品時,要注意節拍的準確性,尤其要注意不要拖節拍,將尾音拉的過長。
2018年的一首《If you feel my love》火遍了大江南北,不僅在中華大地流傳,同時還為很多外國友人喜歡。這首歌如此火爆的原因是將中國傳統戲劇藝術—京劇與英文歌曲結合,歌曲的開頭便以極有韻律的京劇唱腔出現,并與后面英文歌曲部分完美結合。
整合不同國家的音樂差別。中國的國語為漢語,英國和美國也有本土的語言—英語。每個國家的音樂都是建立在本國語言的基礎之上的。京劇在戲曲聲腔的基礎上加入京劇特有的咬字等演唱手段,為許多人所喜歡而成為國粹。英文歌黑人音樂的基礎上融入英語而形成美洲及歐洲區別于亞洲的音樂形式。除了語言上的不同,中外結合的歌曲最重要的是將中國音樂元素與外國音樂元素完美的體現,兩國語言結合在同一首歌曲中,我們即要將京劇的漢語音樂的腔調表現出來,又要將英文歌曲的特色展示出來。同時,在兩者融合的基礎上,并不會產生不倫不類或某一部分過于突出的感覺,給聽眾造成音響上的混亂。而是應該將兩部分清楚的劃分出來。
京劇的唱腔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不僅為京劇提供了新鮮的血液,為京劇加入了現代音樂元素的活力和特征。而在流行音樂中加入京劇也是對傳統音樂的運用和對京劇藝術的傳承。
這不僅僅是對于京劇保護,也是對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更加證實了京劇音樂之本源的地位。
京劇是我們國家的國粹,是值得我們一直堅持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既要支持傳統又要將傳統與創新向結合,與現代的音樂節奏向結合,我們也不能完全崇拜新潮而放棄甚至嫌棄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京劇,更不要頑固不化,要勇于將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相結合,這樣蔡更能發揮傳統音樂的現代性。逐漸豐富京劇的底蘊,使其在五千年文化的基礎上更加絢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