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在國際間開展大規模合作,實現同步建設,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實現語言交流,這就需要很多外語高級人才,而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眾多領域的廣泛協作。因此,單一的專業外語人才難以達到新形勢下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的需求。隨著不斷推入“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對俄語專業人才需求更加顯著,故而需要有效適應外語人才的需要,努力培養復合型人才。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很多國際化的專業俄語人才,怎樣對這部分人才積極培養,并不斷提高培養水平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近幾年國內一部分學者提倡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討論了培養國際化外語人才的方式。他們認為,當前“一帶一路”的大環境中,培養國際化溝通能力、跨文化理解人才,利用“一帶一路”增加學生有關金融、法律和會計等知識,深刻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是高校的歷史責任。“一帶一路”將人才作為發展基礎。高校在這個前提下應積極作為,根據周圍國家的語言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不斷探索國際化教育,創新設計課程,建立高素質的業務團隊,為建設“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持。
“一帶一路”建設的環境中,一部分俄語學者充分把握這個機會,貫徹落實改革新思想,整體分析出現的問題,提出高校俄語專業不只培養精通俄語,還要具有其它專業理論知識的高級人才。在教育、經濟等范圍內中國與俄羅斯強化協作。
民辦高校設計專業課程時的主旨是理論“必需”和“夠用”,強調實踐訓練。可是,作為專業語言基礎,理論必修課程,無法簡單省略專業基本功的學習。同時,避免擠占實訓的課程。因此,在設計課程中,不只高度重視基礎知識和專業特征,還要確保較強的操作性,這也是重難點。由于很多民辦高校依然采取公辦普通高校的方法,在培養國家化人才方面僅注重培養外語語言能力,嚴重缺少跨文化交流、對外貿易人才的培養,不能綜合把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把握實際國情方面較為淺顯。基于此,對于俄語專業學生來講,不僅要對設計課程思想積極擴展,增加滿足“一帶一路”要求的有關課課程;還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整體把握,對專業性突出、學生理解困難的必修課,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科學布置學習時間。
(1)較大的隨意性。一是在培養人才方面缺少明確的目標,編寫教材規范性不足;二是教學文件不符合教學實際標準。
(2)較大的流動性。在民辦高校中,比較嚴峻的問題之一便是較大的流動性。這樣直接威脅了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增加了管理與課程的連接難度。
(3)雙師型不達標。民辦高校具有顯著特點,一般具有雙師型標準,教師應有效結合理論型和實踐型。通過分析民辦高校培養俄語專業人才的標準,大部分定義為培養國際化的應用型人才。但是,教師自身便不是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當然無法培養出如此的徐盛。所以,高校有必要積極培養雙師型專業教師。
教師是教育主體,學生高度關注由國外高校邀請專家和外籍教師。學生從入學初期就通過外教授課,并參與各種不同的沙龍 活動,基本上每天都可以與外教進行溝通。學校還定期安排俄羅斯的教授參與教學工作。同時,學校安排教師參與不同長短期的留學活動。此外,學校還可以選派俄語教師參加學術交流會議,綜合應用優秀的資源不斷提高俄語教師的教學能力。
學生作為教育客體,要想促使其積極留學,使其形成國際化意識,學校應在學生及家長中大力宣傳留學政策。在入學活動中,俄語教師為學生和家長講解本校的留學政策,建議學生妥善安排好護照,負責該項工作的教師向學生傳輸留學資料,安排合作院校與學生接洽。日常利用各項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國際禮儀及俄羅斯民俗知識。學生留學之前,向這部分學生實施安全教育,學校為學生辦理有關的出國事宜。結合不同的留學院校,主要教師為留學生創建微信群,如此,學生留學以后,還可以照顧和管理這部分留學生,追蹤學生的日常生活。
比如民辦高校培養俄語系人才具體注重考察俄語國際文化及其運用,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建立相關平臺,綜合利用各種獎勵制度,安排學生勇敢走出去。當前,民辦高校與俄羅斯高校開展了緊密協作,同時開展留學生互換活動。學生在有關大學留學過程中,拓展國際視野,增長社會見識,體會俄羅斯文化。
民辦高校利用國際化創新的教學方式,不斷完善培養人才方案。比如,民辦高校成功通過了教學評價,在整體過程中,俄語系這樣建立了培養人才的目標,即:培養全面發展、專業知識扎實、整體水平較高,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俄語系選擇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中教和外教共同開展俄語課程教學工作,外教負責口語、會話等課程,采取小班額教學方式。俄羅斯外交還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國內外專業比賽,實現以賽促學的目標。在組織中俄文化節的過程中,強化學校之間的友誼,在兩國之間增強文化交流。在教學中教材是核心因素,只有認真選擇原版教材,吸收最前端的學術知識,才可以獲得俄羅斯的教學理論知識。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實現留學的目標,高校積極與俄羅斯院校成功對接課程,采取置換成績的方式。俄語系添加了能力等級綜合課程,這一課程的教師由俄方安排,相應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
民辦高校積極尋求與外校合作,除了安排教師學習交流、學生溝通,還十分關注與俄羅斯高校加強科研協作。具體是與俄羅斯高校開展全面協作并構建俄語中心科研辦。民辦高校與俄羅斯大學共同完成科研項目。高校不僅邀請俄羅斯專家教授為學生安排學術培訓工作,還組織俄語教師參與科研活動。
對于零基礎的學生陷入學習困境時,教師必須利用高效的教學方式,最大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采取傳統教學方法時,輔助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直接體會語言材料。比如當學習“紅場”和“克里姆林宮”等詞匯時,立刻出示紅場、克里姆林宮等圖片或視頻,并搭配音頻材料,同時講解一些關于紅場、克里姆林宮的歷史知識,如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如此提高了學生記憶新詞匯的速率,之后使用這部分詞匯構成句子,引導學生不斷練習。
在教學中,特別是學習語音環節,教師應選擇一部分有關語音知識的繞口令和笑話等,為學生反復播放,并鼓勵學生記住掌握,如此培養學生學習俄語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 實現因材施教,不僅注意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還要顧及感悟能力不佳的學生,結合不同學生設計相應的問題,從而達到鍛煉學生的目標。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深刻體會新時期的責任與使命,積極爭取與國際化高校進行科研合作,在政策機會和時代發展歷程中,我們需要綜合了解提高國際化辦學的水平,努力推動教學改革,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更加優秀的俄語應用人才,從而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全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