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林/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新高考”最早可見于2014年9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也自當年起啟動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新高考”制度設計下的一大轉變是實行選科模式,改善以往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由以往的文理分科考試更新為“3+3”模式(有的地區采用“3+2+1”模式)。由此,學生在選擇高考測試科目時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主性。同時,“新高考”制度引入綜合評價招生機制,將從高考成績、面試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普通高中綜合素質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而錄取。這些將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一種轉變,有利于學生的多面性發展。
“新高考”制度下的人才選拔方式與國際更為接軌,體現我國的教育方式也逐漸走向國際舞臺。目前,有許多地區已經實施“新高考”制度,“新高考”的改革浪潮已向全國高校席卷開來,對于高校招生工作來說,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高校需要主動去予以把握。
一項新制度的出臺總會帶來與之前制度差異而造成的諸多挑戰與不適。對于習慣傳統招生模式的高校而言,應對“新高考”所帶來的種種變化實為不小的挑戰。傳統模式下,高校已經習慣“等學生”的工作方式以及辦事思維,而在“新高考”施行后,則要從思想觀念到工作方式都轉變為“搶學生”。具體而言:
第一,在“新高考”制度下,高校招生將從以往的被動地按分數招生變為主動地按人招生,這對實施多年來以高考分數作為招生唯一標準的高校來說無疑是一重大轉變。這種變化需要高校在多方面重新設計制度與方案,如何才能制定出符合高校自身人才培養的特點學生的標準。新高考將實施“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錄取模式,這項制度的實施將學生的綜合素質納入評價。與之相適應,高校要組織相關人員統一進行培訓,對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標準作出探討,如此,原本的招生辦工作便會轉化為專家參與的“專家招生”,這對高校招生來說,是人力物力財力的又一巨大投入。
第二,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確保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需要更多的把握。中國社會存在根深蒂固的人情因素,在不以分數唯一論的選拔方式中,如何規制“關系”因素在高校招生中的干預也是高校面臨的重要挑戰。
第三,“新高考”制度的施行意味著高校間的優勝劣汰競爭機制更為殘酷。如果高校放任自己的發展,自甘墮落,招收到的生源質量會每況愈下。長此以往,高校的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得不到發展,國內外的聲譽也會逐漸下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新高考”制度下,不再有高校“最低錄取分數線”的保護,而直接會將高校各專業的社會接受與認可程度公之于眾。考生對高校各專業的報名人數從側面也反映了高校各專業的發展質量好壞。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壓力,如果高校扛不住這種壓力,便會面臨著退步與淘汰。
如上的這些挑戰都要求高校自我的根基要更加扎實,要在眾多同類競爭對手中,最早做出反應,摸索到“新高考”實施的理念所在,并及時調整自身的工作方式以適應“新高考”大的政策發展趨勢。“新高考”不僅是一次教育改革,也是高校招生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高校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挑戰往往是與機遇并存的,在面臨重重挑戰的同時,“新高考”對高校招生也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高校需要在克服困難的同時,迎頭把握住這些新形勢下實現發展的新機會,讓高校實現新的跳躍,促進發展更上一層樓。
首先,高校招生的自主選擇性會得到增強,高校選擇學生的權利更加廣泛。高校可以通過統一高考招生、單獨考試招生、高職自主招生、三位一體招生共四種方式更加全面、更多維度招收學生。在這種多元選拔模式下,可以幫助高校招收到更符合、更適宜本校培養計劃的學生,使人才培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在本科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中,高校考核成績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占比最高達到50%。這些都說明高校在挑選入學學生時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如此一來,高校可以充分根據自身辦學目標與特色制定選拔計劃,挑選出最優的那批學生。
其次,“新高考”的實施可以讓高校各展其長,形成名專業發展的良好態勢,有利于高校形成更好更鮮明的辦學特色。“新高考”制度下的考試具體分為“學考”和“選考”兩大方面,高校可以提前將自身各專業需要選考的科目作出規定。選考制度下規定在高中只有選擇某些科目考試,大學里才能報讀相關專業,該規定便能更好地將高中的學習與大學的學習緊密串聯起來,有助于學生打好專業學習的良好基礎,從而有利于高校名專業的進一步打響名號與深入發展。
最后,“新高考”的實施有利于高校的血液更新,固定優勢。以往的高校招生是按照“學校+專業”進行志愿填報,而“新高考”實施后則將通過“專業+學校”來進行申報。如此而言,高校的某些充數專業便會面臨當年招生不滿的情形,而優勢發展專業則會招納進一批最頂尖最優秀的人才。在這種發展態勢下,有利于高校的新鮮血液更新,集中力量發展自己的優勢學科,固定住優勢所在。
“新高考”制度不僅對廣大學子的學習安排有所沖擊,更是對高校的招生帶來沖擊。面對新形勢下,“新高考”所帶來的系列機遇與挑戰,高校要做好準備,迎接這種改變浪潮。具體而言:
其一,高校在招生時要實現觀念的轉變,由以往的按分數招生變為“新高考”背景下提倡的按人招生。高校招生工作人員要摒棄掉以往的工作固有觀念,以一種全新的符合“新高考”理念的觀念展開“新高考”背景下的招生工作。其二,高校要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新高考”制度給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權,但同時也給了高校更多的壓力,高校面臨著許多競爭對手時要有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才能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三,高校要提高自身的招生工作能力。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招生工作,高校在招收生源時具有了更多不確定性與潛在的風險,因此需要高校更嚴格地把控招生工作環節,不得忽視掉其中任何一個部分,造成招生工作的不公平公正。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新高考”改革是一項持續、長久的“工程”,高校需要與這些改革形成良好配合,打好組合拳,為高校人才培養與輸出貢獻一份力量。面對“新高考”的來襲,高校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盡快行動起來,早做謀劃,早做部署,早做行動,以最好的狀態迎接這一輪改革,順勢走向一條“科學選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