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強/黃岡藝術學校
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用人單位逐漸重視員工的綜合素質。中職院校也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勞動者的任務。所以,新時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不僅要具備崗位職業能力,還應該具備被社會所認可的職業精神。但這一方面的問題也是當前中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如果不進行調整,可能會影響學生的終生發展。
職業精神以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要求為基礎,包括學生今后就業時應該具有的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其基本內容也以專業要求為主,具有理論內涵與實踐內涵。但是,目前的職業教育過程中,對于職業精神相關的內容卻并未落實到位,無法實現德育教育與職業精神的滲透,未能讓學生感知教育者想要傳遞的思想。
中職院校也越來越重視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通過專業課程、德育課程、職業指導課程等多種方式來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來強化職業精神的學習。例如專業課程會通過實訓滲透體現有關職業精神的內容,也讓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能力的同時不斷地提升個人素養。但語文學科本身并不是學生的專業課程,而是基礎性課程的組成部分,對語文教材中的職業精神研究工作顯然存在缺陷,如愛崗敬業、服務精神、誠實守信、職業道德問題等都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與滲透,違背了新的教學綱要中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要求。
語文教師在職業精神教育的途徑上比較單一。雖然學生會得到能力和經驗的培養,但無法快速掌握較大的信息量,忽視自身的觀察和感受。實際上,學生的職業精神應該立足于基礎的習慣養成,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日常行為的培養與職業精神教育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如果教師片面地認為語文教學是為了保障學生的基礎知識,也就無法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教育與職業精神教育。無論對于學生還是對于教師,都應該通過多元化的教學體系來進行全面深刻的職業規劃。
教學評價利用專業的方法和手段對教學過程的結果進行評估,判斷其是否符合學生發展的價值要求,同時對學生的教學目標達成情況進行系統描述。語文教學評價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考核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給教師、學生反饋信息,有效地改進現有的學習進程。然而現有的語文教學評價中未能融入團隊協作、積極拼搏、服務奉獻等多個角度的職業精神內容,失去了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特色,也不利于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責任等基本要素失去了基本的約束。
文章的閱讀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和文本之間進行對話,教師通過課文內容的講解,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從中進行拓展。中職院校的學生在年齡上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處于發生變化的階段,教師應該讓他們通過文章閱讀來培養獨立思考與工作能力,能夠獨立地完成學業任務。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他們的就業形勢也比較嚴峻,在面對學習、生活的困難時,也應該從學過的文章中得到啟示。
例如,在學習到林清玄的《好雪片片》時,就可以讓學生對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入討論,了解“流浪老人”的衣著形象以及他的行為。通過閱讀理解后,可以了解到即便老人生活窘迫,他也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息。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也不要害怕,應該勇敢地面對困難,消除恐懼的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就是勝利。學生從類似的文章中,可以具備積極樂觀和拼搏向上的生活精神,也是文章主旨的一種延伸。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討論和研究,分析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融入職業精神,又如何將職業精神的優勢最大化,學會面對其它困難和挫折時如何正確應對,從而具備社會適應能力,滿足崗位需求。
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應該具備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在語文閱讀學習目標的設定方面也要注意讀寫能力和聽說能力的結合,讓具有不同愛好、興趣的特長得到發揮,以差異化的學習目標滲透自信教育。分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可以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目標,在“最近發展區域”得到良好發展。
中職院校的實踐課程占比較大,他們也有充分的實踐來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結合語文教學的相關要求,以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為基礎的內容都可以支持語文學習,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他們了解到自身的價值。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形式并不固定,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當前的專業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結合語文綜合實踐的要求來開展一些公益活動或服務性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感受社會能力的組成部分,從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感知職業精神。例如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將企業文化引入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提升語文學科的職業內涵,對于職業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效果。企業文化實際上是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價值觀,也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學生要想具備發展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就需要學會如何在企業文化下開展各項工作,完成個人奮斗目標,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
教學評價可以確保教學效果,所以評價內容也應體現出激勵和導向功能,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展開評價的同時,注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評價和職業精神滲透。在對學生展開教學評價時,要基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激勵性的評語展開定性評價,讓學生意識到努力就會有收獲,努力就會取得成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并將良好的習慣帶入以后的崗位工作當中。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教學評價也可以更具有靈活性,發揮崗位能力評價在職業精神滲透過程中的作用,遵循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要求,不僅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關注學生的技能掌握和職業素養形成,以現有的語文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職業精神提升。
職業規劃是學生應該具備的思維意識,良好的職業規劃習慣可以督促他們自我進步,自我發展,為了達到奮斗目標而形成主動的學習傾向。在新的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提到,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并養成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是未來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滲透職業精神的重要策略。職業規劃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融合,可以借助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以個人的職業精神來影響學生并指導學生,從言行舉止、價值觀、情感、為人處世等各個角度來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任,現代社會所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要具有豐富的知識,還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語文教學作為人文性學科,教育工作者在實踐工作中也應注重德育意義和職業精神的研究,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展開探討,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實現職業教育的精神滲透,也實現職業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