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玲
來賓市象州縣第二中學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許多英語教師開始嘗試將情景教學法應用在教學課堂之中,這改變了單一的英語授課方式,使得英語課堂的教學形式逐漸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情景教學法能夠還原生活中的交流場景,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學習英語,逐漸走出“啞巴英語”的誤區,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也不斷提升。
許多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練習英語口語的機會,因而英語課堂是學生提升口語能力的主要場所。教師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聯系口語,增強口語教學的效果,同時減輕學生課后復習的壓力,利用簡單的英語詞匯發出指令,為學生營造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情景。學生遇到重難點詞組、句子時,教師則引導學生翻閱課本、字典尋找翻譯答案。為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能感,教師可結合課本教學內容設計部分問題,以問題的形式創建情景,鼓勵學生參與英語交流,在鞏固新知的過程中提升交際能力。
例如,教師講解《Travel Journal》的過程中,以“Do you like travelling?”一句向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主題“Travel”,同時引起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旅行的看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提及部分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旅行的理由及參觀過的風景名勝,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提出問題:“Have you visited any river?”這一問題將學生討論的內容具體化。學生提出自己見過的河流,逐步進入教師創設的課堂情景之中。部分學生可能提及湄公河、剛果河、密西西比河等河流,教師繼續延伸話題,將話題不斷細化:“Have you visited the Mekong River?”個別學生曾參觀過剛果河,教師則可要求這部分學生用英語談一談見到的事物。大多數學生只聽說過這一河流,但對這一河流的了解不多,教師則由此引入正式教學:“let’s learn somothing about it.”學生閱讀文章后,教師基于課堂之初創設的情景實施課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談論旅游地點的特征,制作旅行計劃等。在問題鏈的指引下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參與討論能不斷接近英語教學主題。
傳統英語課堂中,教師通常以圖片展示、語言描述等形式創設教學情景,要求學生在這一情景中展開想象。這種教學方式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也無法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在信息時代,教師需巧妙利用多媒體創建教學情景,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感。如今,短視頻備受高中生喜愛,這一媒體形式具有精煉、主題突出等特征,教師可在教學課堂中利用短視頻創設情景,在不占用過多課堂時間的前提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例如,《Cultural Relics》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并不密切,直接講解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因此,教師可在網絡上搜索與Cultural Relics有關的Vlog視頻,使學生能夠從他人的視角了解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教師還可將學生自己錄制的相關短視頻作為課堂教學素材,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分享。教師利用趣味的短視頻創設教學情景,在發揮現代化多媒體作用的過程中體現對學生個性化英語學習需求的尊重。
英語知識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最終要應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師可利用與學生日常生活有著緊密聯系事物創建情景,使學生認識到英語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如在《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一課中,教師要求學生回憶自己熟悉的中國傳統節日,從某一具體的傳統節日情景導入教學。以Mid-Autumn Festival為例,教師在教室播放與中秋節有關的音頻作為本節課的背景音樂,同時將有嫦娥、月亮形象的剪紙帶入教學課堂,要求學生說出有關中秋節的關鍵信息:Date、What it celebrates、What people do等。為豐富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師還可在引導學生總結“中秋節”的信息點后,要求學生自行總結“春節”的相關知識,以此建設所創設情景的教學效果。教師從學生熟悉的中國傳統節日出發,使學生明確認識節日的正確步驟,學生根據教師列出的框架認識其它國家的傳統節日,學習過程更加科學、高效。
教師需基于對學生英語學習現實需求的考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還要具備信息化教育思維,將現代化教育工具、素材應用在教學課堂中。鼓勵學生參與英語課堂互動,在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增長文化視野,促進自身英語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