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靜/南通大學文學院
電影改編小說,看似是用電影來詮釋原著小說,其實應該把它看做一次全新的創作。電影從來不是以“還原小說”或者“把文字影像化”作為其拍攝目的的——至少不會是主要目的。科幻電影的成功改編,不僅僅體現在特效上,更多的是作品背后的人文思想。這些人文思想是作者在小說中用語言堆砌起來的,在改編為電影時,由于文本形式的轉變,自然會以多種手法展現。本文以劉慈欣同名小說《流浪地球》為例,因為是同名小說,其改編內容都是基于原作品之上,整個時代的大背景不變,影片背后傳達的主體思想不變。劉慈欣雖未擔任電影制作的編劇,但作為監制,可以確保在小說改編為劇本時,其語言和內容與原著不會相背離。《流浪地球》是一部短篇科幻小說,與一般長篇小說改編為電影不同,其語言的短小精煉在改編為劇本語言時更具有挑戰性,也更能展現科幻電影與小說在跨文本中語言的相似和差異。
電影是在小說的基礎上改編的,兩者的出發點是一樣的,有著相同的時代背景。同一個時代背景下所體現出來的語言即使在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下表達出來,也會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
就拿角色的語言來說,小說刻畫的主人公家里三代都是軍旅,因此“忠”是他一直在恪守的本分,在幾乎所有人都叛逃聯合政府時,唯有他依舊堅守著,這也可以看出這個角色意志堅定,電影中的主角劉啟在每一次危難時機都能挺身而出,話語中的果斷性和堅決性與小說想要刻畫的人物特點不得不說是很貼切的。另外,引起了不小轟動的電影冰封畫面給人一種確切的世界末日的感受,這與小說體現出的絕望感、末日感也是十分契合的。
《流浪地球》這部科幻電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的核心主題:人類直面宇宙的挑戰。小說和電影的時代背景相同,都是太陽極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開始實施地球逃脫計劃。
《流浪地球》電影是在小說的背景基礎上創作出的另一個故事,雖然情節不相同,但是有些內容表達出的思想是有銜接性的。小說結尾處有一句話寫的是“幸運的是,還有人活著。”[1]在電影結尾,劉啟的一句“地球,活了”與之相照應。“正像其他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的靈魂與精華,也是觀眾所迷戀的‘精神家園’。”[2]因此,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都是讓人們在最絕望的時候也要相信希望。這也會對小說和電影兩者的語言產生一定的影響,兩者之間的語言總會有重合的地方。
“電影語言是一種綜合性的視聽語言,觀眾所聽到的臺詞、配樂、音效等同樣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3]相較于小說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劉慈欣更加注重于用語言描述龐大的環境,展現出宏遠的意境,這也是科幻小說區別于文學小說的重要點之一。原著中有一段是對冰封世界的描寫,電影中為了更好地還原小說里所描寫的冰封世界,將冰和雪的顏色由本身的白色或者偏藍色全部換成了黑灰色,以一種近似透明巖石的質感,描繪出遠離太陽的地球被完全封凍的真實感。整部電影的重頭戲是地球靠近木星,在電影中,這種感覺被幾次特寫畫面牢牢釘在觀眾的視野里。
電影與小說的受眾不同,電影要面對的不僅是少部分本身就對科幻小說熟悉的讀者們,更多的是大部分完全不看科幻的幾千萬觀眾,再加上小說在語言描寫上可以利用華麗的辭藻,多種表達方式敘述情節,小說構建出的未來世界可以讓讀者自行想象,一千萬個讀者就有一千萬個哈姆雷特,但是電影不能依靠讀者的想象力去填充,它必須用明確、清晰以及細節化的畫面和聲音去給予觀眾一個唯一的電影世界。正是由于電影和小說在這一方面的差異,其語言形式才會有所不同。
“文學藝術與電影藝術有著各自的書寫方式和表達技巧,雖然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和改編的可能,但是很多文學語言并不能直接轉化為電影語言,文學中運用的敘事方法也并不適合直接應用在電影改編中。”[4]《流浪地球》小說的敘事視角是以第一人稱展開的,主人公是“我”,但是在電影中,為了能讓觀眾站在一個上帝視角把握整個電影情節,電影劇本不僅賦予了主人公姓名,還比原著多增添了幾名主人公。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基本都以“我”的口吻來寫,這個“我”其實不能看作是一個主人公,他更像是一個工具性人物,“我”的存在目的是為了展開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從而能讓讀者以他的視角進入故事,所以小說中的主人公算不上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人物,他的主觀意愿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在電影中,主人公劉啟完全脫離了作者的主觀意識,包括其他主要人物,他們的形象都是為了進一步推進電影的核心主題塑造的。小說對于人物的描寫屬于一筆帶過式,但是在電影中,人物的表現和沖突才是最大的看點,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敘事方式上,小說和電影的語言有較大的差異。
劉慈欣科幻創作的核心特質是:尊重現實的沉重命運,理解人性的理性選擇。在他的作品中,高度注重理性,理論占比較大。小說中,作者可以不厭其煩地用文字一一解釋他所建構的科幻世界,其中更是有大量晦澀難懂的科學名詞和物理學概念,但是這些專有名詞不能經常出現在電影中,電影的受眾是普通觀眾,讓觀眾能看懂并接受才是電影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想改編科幻小說,首先要做到的是弱化理論深度。《流浪地球》選擇由《同桌的你》的導演郭帆執導,也不難看出電影將主打劇情。
小說和電影中都有一句關于人類理智的臺詞,小說中是由聯合最高執政官在無法抵抗叛亂民眾后選擇投降時說的,“我們理解所有的人,因為已經進行了四十代人、還要延續一百代人的艱難奮斗中,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個奢求。”[5]最后擁護政府,依舊保持理智的人被處決了,太陽死了。小說在這里其實有一種諷刺意味,因為一個粗淺的數據,在生存的面前,人類無法一直保持理智,一旦猜疑的雪球生起,就會越滾越大,最終帶來不可預估的后果,所以小說的最后,地球派的死是一個帶有悲劇意味的結局。
在電影中人工智能莫斯說的“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件奢求”,這是在劉培強選擇以犧牲自我的方式去點燃木星時說的,這里其實是感性與理智的一場博弈。電影不同于小說,電影的結局需要迎合市場的需求,尤其是科幻電影,它的主旋律就是展現人類在面對災難時所表現出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以及團隊合作精神。這也是小說改編電影要注意的不同之處。
“西格爾認為‘改編是影視業的命根子’‘在任何一年里,最受注意的電影都是改編的’。”[6]當代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特別是影視作品的電影化變得更加突出。文學作品的改編勢必要經過大眾的審判,其改編結果自是由影視作品上映的反響決定。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不僅是它的文學性內容值得讀者稱頌,它的影視化作品同樣值得觀眾的認可。
科幻小說的影視化改編更是需要注意與一般純文學作品區別開,不僅僅是情節上的操刀,最關鍵的是作者所要描述的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科幻世界,在這一點上的改編才是重中之重。一篇好的科幻小說,即使是短篇,也有幾萬字的篇幅,要想控制在兩個小時左右把它呈現出來屬實不易。毫無疑問,往后的科幻題材的改編作品只會層出不窮,其前景和突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