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宇/濟南大學商學院
近年來黨和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文件,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指導者、實施者,其職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目前,上海、北京、廣東、山東、重慶等地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已形成較好發展態勢,依托這一模式來尋求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路徑成為研究的熱點。本文旨在從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困境出發,分析輔導員工作室的發展、內涵及特征,以及輔導員工作室在促進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中應發揮的作用,探究推進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的路徑,助推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
一般認為,清華大學1953 年實施“政治輔導員”制度是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之起始。[1]回望我國輔導員制度幾十年的發展,輔導員隊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結構也不斷優化,從專兼職結合為主轉為專職為主,保證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校輔導員的職能也不斷擴展,從思想政治教育,擴展到學生生涯指導、心理咨詢與指導、創業就業指導等等方面,高校輔導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生的成長成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上也越來越得到認可。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發展存在的問題,不能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主要體現在一是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較差,職業認同感欠缺。 一名高校輔導員從一名新手成長為專家型輔導員是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但是,由于同專業教師相比,在地位和待遇等方面存在著差距等原因,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度較低,他們往往把輔導員這個職業當做跳板,而把轉崗或擔任行政職務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只要一遇到機會就會毫不猶豫的脫離輔導員崗位,這樣導致了輔導員隊伍穩定性較差,優秀輔導員流失比較嚴重。二是輔導員自身能力發展與現階段輔導員職業要求不符,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專業化程度不高。面對社會飛速發展,世界局勢的復雜化,文化的多元化,各種思潮的相互碰撞,面對“95 后”“00 后”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獨立、自我的個性特點,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儲備、寬口徑多學科知識的積累、溝通交流組織管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產生上述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校輔導員自身就需要具備過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和理論素養,但是高校輔導員的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很多輔導員不是科班出身,特別是一些理工科專業高校的輔導員,沒有經歷過系統和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和培訓,理論宣講能力不足,思政工作方法欠缺。其次,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勞動,包含著教育、咨詢、服務、科研、管理等多項活動,涉及到教育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很多學科領域。但是,高校在招錄輔導員時,并不像專業課教師那樣考慮學科背景,只要學歷達到要求就可以從事輔導員的職業。再次,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需要外部的保障,雖然國家制定了一些政策保障高校輔導員干事有平臺、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各省市也制定出臺了相關的配套辦法,但有些高校落實不到位,造成有些高校輔導員工作職責不清,工作繁雜,享受不到應有的待遇和提升空間,影響了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
提升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需要外部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從職業生涯理論來看,外部需要為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升創設良好環境,內部也要從輔導員自身下功夫,引導高校輔導員形成正確的職業認知,建立職業認同感,提升職業能力。近年來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在很多高校出現,成為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有效載體。以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為視角,來研究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問題,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各高校立德樹人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需要。
“工作室”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的工作場所。[2]至今還在很多文化創意領域應用,比如音樂、影視、繪畫等。工作室的特點是對場所要求不高,組織形式靈活,崇尚手把手、面對面的技藝傳授和思想交流?!肮ぷ魇摇边@一概念被引進到教育領域,融合了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這種組織形式在很多高校建立起來。2009 年,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趙強工作室”在復旦大學建立,隨后幾年,很多省份開展的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建設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以江西理工大學“饒先發工作室”和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陳小花工作室”為代表的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為其他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建設提供了范例。
目前學術界對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內涵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有的學者認為:“輔導員工作室是指有著相同或相似的職業發展規劃的輔導員,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緊密結合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開展專項工作的科學研究、實踐探索、研討交流的一個團隊?!保?]有學者從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作用和人員組成層面界定“輔導員工作室是輔導員學習、合作、成長的共同體,是由有著共同研究興趣、共同發展愿景的以輔導員為主體而組成的團隊組織。”[4]有學者從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構成要素出發定義為:“以具有共同愿景和價值追求的輔導員為主體,以職業能力提升為目標,以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疇為方向,以相應的組織機制和制度為規范,以一定的物理空間為場域,常態化開展育人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組織?!保?]縱觀上述定義,可以看出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內涵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活動主體,輔導員工作室的活動主體是輔導員,在工作室負責人的帶領下,可以自主制定工作室的活動計劃,規章制度等,工作室活動的順利開展也需要輔導員的積極主動參與。二是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同于共同目標,共同愿景是一個組織長遠的目標。輔導員工作室的共同愿景就是立德樹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國家培養新時代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三是組織目標,為了達到共同的愿景,高校輔導員工作室要以提高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為目標,包括提高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學生事務處理能力等。四是主題指向,高校輔導員工作室不可能涵蓋輔導員工作所有方面,也不應該面面俱到,而是要圍繞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領域深入開展研究,取得突破。
高校輔導員工作室是擁有共同愿景和目標的高校輔導員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一個平臺,具有學習型組織的特點。從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角度來看,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室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輔導員,使輔導員個體發展有了組織依托。在“前工作室時期”輔導員分屬于不同學院,輔導員之間的交流較少,在面對工作學習中的問題和難點時,只能獨自應對,輔導員個體的成長具有很明顯的個人色彩。在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出現之后,來自不同院校、不同學院的新老輔導員,在組織約定下在工作室負責人的帶領下,對共同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學習,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工作體會,依靠團體的智慧解決問題。輔導員工作室這種組織特征也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原先面對所有輔導員的學習討論、職業能力培訓,開始由分散向集中來轉化,把輔導員的工作職能條塊化,培養一批術業有專攻的人才,即實現集團化作戰又實現了集約化作戰。二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室提升了輔導員的內部發展動力。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除了外部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發揮輔導員的主體意識?!扒肮ぷ魇視r期”輔導員的發展都是“自上而下”的要求,沒有發揮輔導員自身的主體性、能動性,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具有明確的目標、專業的主題、有特定的區域范圍,聚集了一批有共同目標的輔導員,這種組織形式極大的激發了輔導員的主體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輔導員學習的自覺性大大提高,有效促進職業能力的提升。
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十來個年頭,從輔導員個體自發的組織形式,到學校主導跨學院、跨專業的組織形式,再到省級主管部門跨院校的組織形式,不斷發展壯大,在促進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上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外部的支持和內部自身的努力,推進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建設,更好發揮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作用,還需要從外部保障和內部自身努力兩個方面來加強。
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有效運轉和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外部的支持,從學校層面來說做好科學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從全局把握和指導輔導員工作室的建設,使之目標一致、理念統一、結構合理、組織高效。同時完善資源配置,為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運行提供良好的環境。一是在輔導員工作室主題的把握上,學校要給予統一的把關布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出發,遵循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求,既要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也要反映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和難點。二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室肩負著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重任,這就需要不定期的開展學習、交流、研討等活動,同時工作室的成員又都來自不同的學院,這就需要學校層面提供場地、經費的支持來保證研討、學習、交流的效果。三是學校要與各職能部門、各學院溝通協調,為輔導員提高職業能力、科研能力、教學能力提供支持。教學部門可以為輔導員提供形勢與政策課、就業指導課等課程的教學設計指導,科研部門可以在課題申請、論文撰寫、學術研究等方面提供指導。馬克思主義學院可以積極選派優秀教師參與到輔導員工作室的各項活動中,幫助輔導員夯實思想政治理論基礎、提高其價值引領能力。四是學校要提供更多的專業培訓機會。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地進行專業培訓,才能提高輔導員工作室的專業化水平。學校可以選派校內外專家為每個輔導員工作室提供專業性的指導,并保證專家的專長與輔導員工作室的主題相契合。五是學校要對輔導員工作室的負責人或者是骨干力量在年終考核和職稱評定上給予工作量的核算,為校內外專家和授課專家提供津貼,以促進輔導員工作室成員的積極性,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輔導員工作室的建設中,推動工作室的發展。
事物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的條件和環境,但是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內因才是促進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發展既需要學校層面提供的良好外部保障,更需要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發揮好團隊負責人的作用,加強自身的團隊建設。一是健全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規章制度,科學進行管理。一個組織的發展離不開健全、合理、科學的規章制度,要建設好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必須要制定工作室的規章,明確工作室成員的權利與義務、分工與職責,建立起完善的工作規范、獎懲制度、評價考核標準,使工作室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二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室負責人的選擇。一個好的負責人是工作室良性發展的關鍵。一個好的負責人不僅在專業上有較高的造詣,更要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能夠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團結工作室成員,促進工作室成員職業能力的提升。三是建立輔導員職業能力提高機制。制定工作時間、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的考核指標,不定期開展階段性的成果匯報,使工作室成員形成良性競爭,找出差距、互相促進。四是文化建設是輔導員工作室充滿活力的源泉。文化建設是組織建設的重要方面,相對于規章制度對于組織成員的約束作用,文化的約束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性。在輔導員工作室建設中,要倡導團結、友善、平等、互助的文化價值觀,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下,工作室成員在工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觀點,虛心學習他人長處。在工作之余互幫互助,既是工作中的好戰友,也是生活中的好朋友。把輔導員工作室建設成為學習的共同體和情感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