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英
秦皇島市撫寧區驪城學區下莊小學
學生在課堂上記住的只是短時記憶作用,真正需要掌握所學的知識需要靠長時記憶來維持,寫作業正是鞏固記憶的最佳方式,在練習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不斷回憶課堂知識,并且將知識通過自己的理解轉化為實際應用從而解決問題。作業是一個通過反復多次地練習某一知識點的過程,做作業能夠鍛煉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從什么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這道題最簡單的方法是什么等。因此若利用得當,作業不僅能對所學的知識起到強化的作用,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但反之也會對學生產生負擔,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深入思考布置作業的意義,提高作業的設計、分析和評價能力。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以現實的、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為前提設計題目,題目要能夠著重體現語文的樂趣,而不是太過于復雜的難題偏題。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興趣體現在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是對學習過程本身是否產生興趣,所以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對題目進行設計,最好選擇能夠讓學生在有趣的題目背景中不知不覺感悟知識的題目。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相較于高年級學生而言比較局限,為了切合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和直觀性,教師在設計題目時盡量選擇簡單直接、長短適宜、題目語言水平適中并且學生容易理解的題目,學習是個由易到難的過程,不能對學生使用不符合教學內容或者比教學內容還難以理解的題目,否則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題目的語文知識最好能夠激發學生觀察、實踐并自主思考,教師可以在小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設計一些開發性較強的探究性題目。在小學生的認知范圍內,他們中的大部分都不明白學習語文的意義在哪里,事實上,語文知識存在于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因此教師可以在作業中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灌輸學習語文的意義,告訴學生學習語文可以幫助我們做些什么,獲得什么。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知識本身所含有的生活性、趣味性,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生活化意識,利用生活化把抽象的問題具象化。
大量案例證明,布置過量作業并不能保證學生獲得知識的效率,反而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不良影響,學校應該響應教育部給學生“減負”的號召,不給學生留過量的作業,設計作業應該堅持“質”和“量”結合的原則。大多數小學生處于一個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階段,過多的作業會壓迫學生的休息娛樂時間,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教師設計作業時要盡量保證作業的時長保持在30分鐘左右的時間為最佳,在時間上應該極大程度保證學生的做題效率,在保證“量”的前提下就要求教師在“質”上下功夫,作業要合理分布重難點,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首先保證學生對于基礎字詞的掌握,教材中的某些習題并不適合所有水平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學習較差的學生跟不上或者學習較好的同學學不到內容等情況,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之前要將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在整體把握學生水平的基礎上對布置的作業和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能夠把握知識,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例如在設計“古詩閱讀”的相關作業時,我會按照難易順序布置作業,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要求解答所有的題目,而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只要求字詞讀音釋義掌握即可。
反思是每日教學內容結束后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是對自己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的檢驗過程,學習中的反思如同生物體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一樣,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教師要經常督促學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反思,在反思時可以加深對一天教學內容的理解,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通過在作業題后附加思考題、反思題等形式著重強調反思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反思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有可預見的好處,例如我在設計“閱讀理解”相關作業時,我先讓學生們進行字詞辨認,讀音糾錯等簡單題目的練習,隨著難度的加深,題目也進行相應改動,例如文章中承上啟下的句子或自然段是什么,或者通過某句話可以得到作者的什么感情。在所有題目的最后,我會額外布置一個反思題:請列舉出所有題目中涉及到的知識點,并仔細思考一遍把這些內容都掌握了嗎?通過反思題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哪一部分知識點還沒有搞清楚,有可能導致哪個題目答錯,容易出錯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改正才會得到正確的答案等問題。教師要通過反思讓學生理解,做作業不只是完成一個任務,作業更是一個鞏固知識、擴展思維、加強語文能力的教學環節,設計作業的初衷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的樂趣,發現語文的魅力。
本文圍繞作業設計注意層次性和生活性、作業設計堅持“質”和“量”結合以及作業設計注意反思性三個方面深入淺出分析了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策略。綜上所述,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都與學生的參與度有著直接關聯,學生如何發現語文的魅力并且學好語文這門課程,某種程度上依賴于教師能否將語文作業有效利用到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教師在迎接順應新興教學模式的挑戰下,還是應從語文學習的根源出發,在優化作業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日后學生語文教育的良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