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瑾/揚州育才實驗學校
小學音樂欣賞課主要是對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進行一定程度的培養,使他們能夠領略到音樂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魅力。通過音樂欣賞課教學,不僅能夠擴展學生的視野,還能夠使他們的音樂文化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通過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學生有效的掌握音樂基礎知識,這有利于學生良好音樂欣賞習慣的養成,并且還能夠使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得到提升,從而使小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得到有效的加強。但是由于不同的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進行差異化教學,特別是近些年來新課改的推行,多元智能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階段在為了使小學音樂欣賞課差異化教學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有必要對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進行研究,這對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和音樂文化素質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1]。
近些年來,多元智能理論在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這種教學理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對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方式方法進行有效的改進,從而有效的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另外,多元智能理論非常重視實踐對教學的影響,這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還能夠對學生的音樂潛能進行有效的開發,從而使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得到顯著的提高[2]。
詹姆斯·莫塞爾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教育專家,他曾經指出一般學校開設的音樂課程,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和不斷深化,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音樂鑒賞已經包含了欣賞,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校音樂教育有著非常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具體來說就是在對小學生音樂能力和音樂鑒賞水平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音樂感受和音樂鑒賞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徑,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把音樂感受和音樂鑒賞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小學音樂教師在在開展音樂欣賞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將這部分忽視,只是教學生單純的想學習歌唱教材中的歌曲,這顯然不符合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3]。
目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但是很多音樂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要的教學手段還是講和聽,具體來說就是在對一首新歌曲進行學習之前,先將音樂作品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該作品的背景等相關知識向學生們進行講解,然后就是反復的學唱該音樂作品。在這種教學方式在,教師和學生在整節課中基本上沒有進行任何的互動。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教師往往會感覺該音樂作品美妙無比,但是學生只是一遍又一遍反復的去聽,導致學生對音樂欣賞和學習逐漸全無興趣,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打盹等現象[4]。對于學生來說,不僅無法有效的欣賞該作品的包含的豐富感情和表現出來的魅力,甚至會覺得該音樂作品毫無意境和感情可言,只是為了配合教師將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久而久之就會對音樂欣賞課徹底失去興趣,并且也只是在表面上維持著對音樂課程的激情。其實,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想要使音樂欣賞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主要是用來表達感情的,因此欣賞著如果想要對音樂的藝術魅力進行充分的感受,就必須用戶自己的經歷進行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是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人生閱歷比較淺,沒有經歷過很多事情,再加上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效,導致他們很難對音樂作品進行充分的理解和欣賞。另外,要想充分的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除了感性體驗之外,同樣重要的還有理性的認識,也就是說小學生需要同時具備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但是小學生普遍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這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5]。
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首先改變以往的認知重視音樂欣賞課教學,其次要積極轉變教師角色,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音樂知識的局面,音樂教師要對課堂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充分的考慮,同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也要不斷加強,只有這樣才能夠將音樂課堂的氛圍充分的調動起來,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的發揮出來,與此同時音樂教師還要將有利于學生差異化發展的學習氛圍積極的創建起來,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加快樂的學習和成長[6]。
我國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兩千多年前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經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論,這與之后霍華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具有相似之處,但是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不同。具體來說,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可以能夠為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找到突破口,而因材施教理論則為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指明了方向。就多元智能理論來說,其主要強調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培養,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但是要想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得到充分的保證,就必須對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改革,只有這樣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的激發出來,從而對差異化教學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7]。比如,在對音樂作品《彼得與狼》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與之相關的音樂童話通過多媒體等設備播放出來讓學生們欣賞,并且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該音樂作品由哪些樂器進行演奏進行分辨,從而讓學生能夠對不同的西洋樂器的音律和音色進行充分的了解。音樂欣賞結束之后,音樂教師可以將與自相關的情景劇設計出來,然后讓學生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這樣不僅能夠使音樂欣賞課的內容更加豐富,并且還能夠使音樂課程更具趣味性,與此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對各種樂器的表現手法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小學音樂教師還要對學生之間的產異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矛盾要進行充分的考慮,從而將學生潛在的能力有效的激發出來,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欣賞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感知音色的能力,一部分學生則有較強的旋律感和節奏感對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化特征,音樂教師首先要對學生不同的音樂特質以及他們的年齡特點進行充分的考慮,其次音樂教師要從點到線、在從線到面對每個學生的差異化結構進行有規劃、立體的雕塑[8]。除此之外,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在關注學生的差異化時要從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之后在教學實踐中要所采用的教學手段要和多元化理論有效的結合起來,從而將學生不同的感官有效的調動起來,進而將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的激發出來,教師還要注意多鼓勵學生使其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能夠勇敢的抒發自己多樣化的情感體驗,進而使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音樂欣賞教學進行有效的互動。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解救了很多被傳統教育嚴重束縛的學生。因此,音樂教師在未來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表現出來的個性特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學生繼續保持,并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強,最終使音樂教學的真正目的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