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少紅/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
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尤其在線教育方面,2013 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一流院校紛紛宣布加入慕課的行列,開始了中國慕課的新紀元,而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大規模開放在線教育平臺的涌現正在改變著教師授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線課堂具有豐富的、可無限次反復學習的在線資源、培養學生自我驅動性的自主學習方式、良好的交互性和協作性交流等獨特優勢,但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課堂教學,由于缺乏了教師的現場指導和約束,不能完全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如何充分體現在線學習的主動參與性與個性化學習,以及教師如何轉變身份,如何設計和指導學習活動,如何形成良好互動的新型學習伙伴關系,如何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等已經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在此大背景下,衍生出混合式教學的概念。該教學模式覆蓋了課前、課堂、課后環節,并融線上與線下教學為一體,目前逐步在高校課堂得到推廣。
國外混合式學習發展相比國內較為成熟,2015 年2 月由蓋茨基金會資助,喬治· 西門子 (George Siemens) 針對主持開展的“MOOCs 研究計劃”,發布了題為《迎接數字大學:縱論遠程、混合與在線學習》的研究報告。報告中針對混合學習得出以下研究結論:(1)混合學習實踐應用發展較快,混合學習的研究已經發展成一個相對成熟的研究領域。(2)混合學習理論體系有待構建。目前混合學習尚未形成相對成熟的理論,還未能有機整合實體和虛擬環境下的學習活動。(3)多模式混合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有待深入。(4)混合教學實踐有待強化。還未有分析與混合教學效益相關的報告和模型。
在北美的高校教學方面,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們經常用混合式學習方式進行授課。根據史隆聯盟對北美大學進行網絡學習發展現狀的調查統計,發現其中網絡教學輔助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當今北美高校開展網絡教學的主要模式,占比75%。
目前由Garrsion 等人提出的以社會臨場感、教學臨場感、認知臨場感三個關鍵因素構建的混合式教學社區模型,從2001 年提出后近十年時間里,很多學者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對該模型進行了有效性驗證,目前已經被廣泛用來指導混合式教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模型的創始人之一Cleveland—Innes 教授后期還補充了“情感臨場感”第四個要素。
北美院校的混合教學模式普遍是基于活動導向進行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自主學習型:如閱讀、批注、摘 要、自測、觀看視頻、提交作業、發布作品、學習反思、撰寫日志、資料收集與整理等;人際互動型:如課堂講授、專家講座、討論交流、輔導答疑、分組任務、游戲、問卷調查、辯論等;問題解決型:如提問、問題解答、網絡探究、案例分析、參觀訪問、項目參與等;協作學習型:如投票、概念圖、協同編輯、角色扮演、情境模擬、作品評價等。
教學資源是指支持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種客觀存在形態,可以分為靜態資源和動態資源。大數據時代,類似紙質教材的這類靜態資源逐漸減少,視頻公開課、微課、數字化專業資源庫等動態資源將大行其道,動態資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超鏈接可以使信息具有無邊界性,同一門課程資源的積累和優化,不同課程交叉資源的開發和共享使得學習資源異常豐富,學生在網絡教學中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擁有更多的選擇,不同學習形態的學生可以獲得最適合的學習呈現方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從2002 年開始免費向全球開放本校的“OCW”(開放式課程計劃),他們認為教育不應局限在校內,所有愿意自學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使用教學資料和課件。多倫多大學的教學資源庫為教學人員和學生提供了課程設計、教學服務、教學評價等豐富的電子信息資源。這些各具特色的網絡教學資源庫則成為了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支持平臺。
我國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學習者將自主選擇、更新和重組學習內容,體驗、內化所學知識,培養創新性的思維方式,繼而培育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與此同時,學習環境虛擬化、學習時間碎片化、教學資源無線化、全球化和立體化的現狀使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習者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教學創新勢在必行,而混合式教學是高職院校實現教學創新的有效方式。
雖然目前國內80%以上的高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是大部分的應用停留在辦公自動化系統、教務管理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層面,并沒有像北美院校一樣切實有效的應用到教學當中來。將信息技術與日常的學科課程教學整合是當前進行教學改革并改革教學結構的突破點,將信息技術教育融入資源庫中,以提高用戶的信息技術能力,使教師能順利使用各種技術工具對有用、好用的教學素材進行創造性、個性化、智能化的組合;各高校要結合本校特點和地方經濟 社會發展特色,設計出富于創意的多媒體教學資源,促進教學資源的特色化。而通過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最直接的促進信息技術在教學方面的應用、整合。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國內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已經接近現在高校師資所能承受的極限,而目前高等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仍繼續是傳統的集體講授式課堂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傳授,但 “一言堂”、互動少、課堂單調等局限性問題同樣突出。混合教學模式則可為師生提供了多種交互渠道,以此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同時也有助于解決我國因擴招導致的住宿、教室等硬件資源不足的瓶頸問題。以北美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為例,他們部分課程采用每月的前三周學生在線學習,而第四周的周末集中到校授課的方式,靈活的學習方式讓更多自主學習成為可能。
2010 年我國混合式教學開始普及,我國目前上線的慕課已經超過8000 門,2017 年的一份調研數據中以34.12%最高的占比,表明混合式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的歡迎。我國目前許多高校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引入北美的成功經驗,將 “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到高職課程教學工作中,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引導,定制個性化學習內容,充分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目的。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各種教學資源不只是物理上的“混搭”,而是化學上的“融合”。在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對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進行再設計。是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下為學生創造一種真正高度參與性的、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提高混合式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幫助學生通過主動的參與學習,積極建構自己對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