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越/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我在中職院校擔任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師,曾從事《學前教育學》《學前衛生學》和《幼兒衛生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其中有大專自學考試類課程,也有中專必修專業課程。本文以《學前衛生學》中的“食物中毒”這一部分為例,簡單談談自己關于探究學習方式中的“有規律性”和“更有藝術性”的看法以及實現方法。
“有規律性”是指從整體結構來看,學生學習該知識點的認知過程遵循三個層次要素的因果層次性:探索觀察層次、研究思維層次、運用遷移層次三個認識客觀規律的認知層次。使學生在探索情境中觀察事物,在研究過程中思維加工,在實際運用中升華開拓。教師則要善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體身份去認識客觀世界的規律性。
“有藝術性”則是指“創設情境,激發情意”,“及時反饋,促進同化”和“全身活動,心靈體驗”這三個環節均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還要準確靈活地運用體驗的基本形式:思、做、看、讀、議、聽、寫,在探索、研究和運用的任何一個層次中,根據學習需要,隨時安排任何一種或幾種體驗形式。最后,不可忽視層次要素本身的交叉重疊性。由于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人類已經掌握而學生尚未認識的知識,因而,在具體安排學習活動時,要根據學習的需要,必要時比較靈活地安排認知過程。
一個完整的探究學習方式必須經歷符合學生認知需要的三個層次,即探究觀察層次、研究思維層次和運用遷移層次,我覺得可以簡單概括為關于學習內容的三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因此,我設計把學習活動分成三大部分,它們分別是食物中毒的含義、為什么出現食物中毒現象、生活中的常見食物中毒現象的原因和預防方法。
首先是探究觀察方面。課前我要求學生搜集自己以及身邊發生的關于吃了東西后的意外情況,上課伊始,我指名三位學生起來分享她們的經歷,講完我再向全班的提問,大家表示周圍都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比如吃了嘔吐、拉肚子、頭暈等等,有的學生會覺得有趣,能觀察到臉上還有笑容。為了突出食物中毒的嚴肅性,我在課前準備了三則新聞,有的是關于學校食堂集體中毒的,還有的是食物中毒導致死亡的案例。在學生分享完自己的經歷后,我指名學生朗讀新聞,讓她們知道食物中毒的后果也可能很嚴重。此時課堂氛圍稍顯嚴肅。兩個環節結束后,我前后相繼拋出兩個問題:食物中毒是怎么發生的和食物中毒后有哪些后果,并讓幾位學生起來回答。然后我向全班提問:所以食物中毒就可以理解為……,學生講的雖然不統一,但是大致意思是一樣的。我重復她們不同的表述方式后,小結說:大家講的其實都是相似的意思,也就是……總體而言,我運用采集資料、閱讀文本、提供疑惑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食物中毒的含義。
然后是研究思維方面。這一塊主要是為了解決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一個重難點。我利用小組討論形式,讓各組圍繞課上朗讀的三則新聞,歸納出三個不同的中毒原因,討論結束后由各組發言員發言。第一位發言員說:第一個新聞那個人是吃了毒蘑菇中毒的,所以他是亂吃東西。我不動聲色,讓另一組評價員起來評價或補充,她說:我部分同意她剛才說的,不過我們這組把中毒的原因歸納為食物本身有毒,因為他還吃了別的東西,它們明顯是沒有毒的。我又讓另一組評價員起來談談她們組的看法,結果是相似的。于是我問大家哪個回答更準確一些,大家都回答是后一種,我點點頭,演示文稿上呈現出“食物本身具有毒性”的字樣。順著大家的思路,我繼續提問:大家知道有些食物它們本身有毒呢?學生們七嘴八舌,有說河豚、發霉變質的食物,居然還有學生說三鹿奶粉,全班哄堂大笑,我當時真是又好氣又好笑。我做了安靜的手勢后,問她為什么那樣說,她回答到:因為它里面有三聚氰胺,會影響嬰兒的泌尿系統。我這才回想起之前講幼兒生理解剖特點時,在泌尿系統那一塊提到過三鹿奶粉事件,原來她還記得!
我立刻對她的回答給予表揚。這一“意外”順勢帶出了第二點原因,我提問:三聚氰胺加入奶粉大家肉眼能分辨出來嗎?學生都搖頭。緊接著,我急忙說:第二點原因跟它是類似的,請第三組發言員起來說說看。學生一語中的:中毒的原因是食物看起來跟沒毒似的,實際上是另一種有毒的東西了。比如新聞里的食鹽和亞硝酸鹽。我又請另一組評價員起來評價,她說到:我贊同,就像三鹿奶粉中有那么多三聚氰胺,當時喝的時候哪會注意到呢?我點點頭,說到:講得非常到位!同時呈現第二個原因“誤食與無毒食物相似的有毒食物”……這就樣,學生在我的帶領下概括出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在這一層面上,我為她們準備了文字、圖片等感知材料,主要讓學生間進行互相評價及補充來自主進行歸納和概括,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不斷進入下一個環節。
最后是運用遷移方面。這一塊我把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結合書本案例講述食物中毒的原因和預防方法,另一個是呈現專家關于食物中毒的觀點,以此為參考,請學生談一談生活中如何預防食物中毒。書上講了十五個案例,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加上有的并不常見,所以我選三組代表上臺板書并講解,每組講三個例子,講完后我再作補充。有一組講到了毒蕈食物中毒,學生講到了辨別毒蘑菇的方法,講完后,我問沒有發言的學生還有沒有其它辨別方法,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色澤太鮮艷的,有的說可以用銀針,有的說只要被動物啃食過的肯定不是毒蘑菇等等。我覺得大家的說法都有些問題,就在屏幕上呈現了較為官方和科學的鑒別方法,她們看完以后恍然大悟。我趁機說:咱們現在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方便,但同時也要注意信息的真實性,最好要從多個途徑、通過權威渠道去獲得更準確的信息。書上案例講完以后,我把專家的話呈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自讀并思考兩分鐘,然后請幾位學生起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說要注意食品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有的人說拒絕吃有毒食物,有的人說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有的人說平時要講衛生等等。最后,我做了下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對食物中毒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對食物的選擇多留個心眼,以安全和衛生為基礎,吃出快樂,吃出健康!在這一塊,我通過聯系實際加上課外拓展的方式把學生從知識的層面上升到應用的層面。
在“更有藝術性”方面,第一,在學習過程中,我盡量把“創設情景,激發情意”、“及時反饋,促進同化”和“全身活動,增強體驗”貫穿于學習過程的三個層次中,也就是說,每個層次都可以看到以上三個環節。第二,根據學習需要,靈活安排各種學習形式。比如朗讀新聞、聆聽并思考她組觀點、議論課堂上的各種問題等等。第三,認知過程安排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我并不完全按照預設的教學環節進行,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關注學生生成的東西,以此為契機,引出下一塊學習內容。
其實我認為自己在探究學習上的探索還剛剛開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往往會顧了一頭而落了另一頭,也時常會落入生搬硬套的窠臼。所以我要加強理論的學習,在實踐中多加思考,爭取給學生獻上一節節富含真、善、美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