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吉林師范大學
前蘇格拉底時期是古希臘哲學生成的最初時期,這一階段的學者對萬物的存在方式提出疑問并作出解釋,同時也在開始考慮萬物的基質構成問題,因此這一階段的哲學被稱為“自然哲學”。
該階段主要由三個學派組成,一是伊奧尼亞學派,這是最早的哲學學派,而該學派又分為兩個流派,一個是米利都學派,它是首先對萬物生成問題提出討論的派系,并對宇宙生成論的開始作了鋪墊。該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泰勒士曾提出的“水”是萬物之源,該說法為宇宙生成論的形成作出了最初的貢獻。他認為水讓萬物得以出現、繁育從而構成整個世界,而世界一開始就是由水組成的,然后生命在水中孕育,同時水凝聚成陸地,因此世界變成如今的模樣。該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在泰勒士的思想基礎上又提出了其他的物質作為構成的始基,例如阿拉克西米尼認為的“氣”以及阿拉克西曼德更加抽象的“無限”等,雖然較為離奇,但是卻是哲學真正意義上從神話轉向科學的有力論證。而伊奧尼亞學派最為令人熟知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則認為“火”是世界本原,這是樸素唯物主義最典型的觀點。
第二個流派是南意大利學派,其中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本原,由最開始的“一元”和“二元”產生數目,數目產生點,點產生線,線產生面,平面產生立體……一直到所有的物體以及世界的四原素產生后,四原素再進行轉化,最終形成世界。這種思想意味著人們的哲學理論有了更高的推進,從具象思想開始生成抽象概念,另外“數”的思想使得古希臘哲學開始轉向唯心主義。
第三個是阿布德拉學派,代表人物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始基是原子和虛空,包括靈魂,它們不斷進行渦漩運動而形成更多的物質,而這些能夠構成物質的原子則非常堅固,不能被損毀和改變。
蘇格拉底時期開始普遍關注人本身,蘇格拉底更多的是對人思考。當然,自然和宇宙本身的研究也還是不斷發展的,蘇格拉底的后輩仍然沒有放棄研究。例如,柏拉圖的“理念論”是把前人的學說思想匯集到自己學說中,該理論闡述了神創世界的宇宙觀。其中,他認為造物主希望世界萬物跟他一樣完美,因此按照一個模式來創造世界萬物,而最先創造的就是靈魂,然后將它分割成相反方向旋轉的圓,再將元素按照比例造出天體,形成宇宙。而受到蘇格拉底對人的思考影響,柏拉圖認為神具有善良本性,因此創造出來的宇宙萬物是按照秩序而協調運作的。
而另一個著名人物亞里士多德則是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有了更加實質性的發展。他認為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由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四個原因共同形成。這相當于現在的基礎構成、本質、動力以及目的四個方面,其中形式因是根本。而宇宙萬物的質料是水、氣、火、土,天體的質料則為“以太”。因此,他認為世界應該分為“地界”和“天界”,地界是我們生活的地方,而天界則是恒星世界,始終處于勻速圓周運動中。另外,亞里士多德還對宇宙的具體構成作了初步的分析,并對天體進行了排列。
晚期希臘哲學是從亞里士多德時期到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時期的哲學對倫理開始研究,并且與神學日益緊密,與科學開始分離。這一時期的哲學較為重要的學派有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派、懷疑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斯多亞學派更多接近科學,尤其在物理學中對宇宙生成作了思考。斯多亞派認為:首先,宇宙萬物都有兩個本原,被動和主動,二者不可分離;其次,“神”創造宇宙,并按照一定的周期將本體吸入又重新創造出來,“神”可以將火轉化為其他元素,例如氣和水,而水又生成土,其余部分的水歸于氣和火,從而不斷轉換形成宇宙其他物質,包括生命。這一學派仍然將“神”作為創造萬物的主,具有很強的神學思想。
伊壁鳩魯派則在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和虛空論基礎上對原子進行分析,認為原子在形狀和重量上會有所區別,并且假定原子會作偏斜運動,這也是后來的偶然性區別于必然性的客觀論據。而這一學派對哲學的貢獻在于在泛神論普遍的情況下,該學派仍然以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充分說明了哲學發展的曲折性。
懷疑主義并沒有對宇宙論進行特別的分析,只是針對上述兩個學派進行質疑。而新柏拉圖主義則與神學有密切聯系。其代表人物有柏羅丁和斐洛。柏羅丁將“太一”認作是世界萬物的最本質本原。“太一”具有不可知的性質,是最為完美的東西,世界萬物皆從“太一”流溢出來,這一過程需要經歷“理智”、“靈魂”,最后到萬物世界,因為世界是被創造的,所以是從完滿狀態到不完滿的最低層次。另一位代表人物斐洛同樣認為“太一”是本原,甚至將其稱之為“神”,不過實質上與柏羅丁的思想核心差不多。
新柏拉圖主義對后世的影響較大,該學派的哲學思想與泛神論緊密相連,也為后世的基督教神學的理論提供了依據。此外,該學派也標志著古希臘哲學的正式完結,哲學開始走向中世紀。
從古希臘哲學發展來說,尤其是早中期來看,這一特征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泰勒士、赫拉克利特等人都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他們的觀點雖然直接,但是其中包含的思想則是典型的樸素唯物主義。黑格爾認為在后人看來,這樣的思想命題是屬于物理學的,但是更加具有哲學意義。此外,最早時期的哲學很明顯與天文學、數學等現代自然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雖然無法從中驗證,但是卻做到了羅素認為的“科學的假設”。
當然,科學并不完全等于希臘哲學,應該說是科學在與哲學門科一體中不斷進行分離、發展,形成新的學科,因此哲學雖然早期與科學密不可分,但是后來則越來越傾向于神學論。
縱觀整個古希臘哲學中的宇宙生成論,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顯然是反復、曲折的,從最初的樸素唯物主義對宇宙本原最直接的論述,而后畢達哥拉斯學派以“數”為始基的抽象性本質,以及到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后來蘇格拉底時期轉向人的思考以及柏拉圖等人對宇宙創世神的理論,中后期神學論又與唯物主義交雜、反復。從中可以看出,哲學發展并不是一條直線,它是不斷反復發展的學科,在沒有經過強有力的客觀論證下,即使是宇宙生成的本原也會經過反復的論證和闡述。雖然最后哲學的總體趨勢自亞里士多德后就不斷滑向神學,證明是神創造的宇宙,但是經由多方的學派論證,這一結果仍然具有唯物主義的身影。因此,哲學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交織發展,總趨勢是唯心主義。
綜上,宇宙論是古希臘哲學的核心內容,在不斷地考究中我們能夠更多地了解古希臘哲學的發展狀態以及趨勢,其總結對中國哲學發展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