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王昌福/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思政教師要用好課堂教學,要加強思政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要不斷推進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可見,思政課親和力提升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中的重大課題。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親和力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個體間以信任、尊重、認同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思想觀念上的契合,是相互之間有效交流與溝通的前提條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授過程對受教育者的感染力、凝聚力與吸引力,受教育者又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產生的一種親近感。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其實是一種合力,它以科學的理論為基礎,彰顯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的深刻性以及鮮活的互動性,它是理論灌輸與情感熏陶的有機統一。
現代科技的發展,倒逼高等教育呈現出了“開放式”教育的特征,相互交流借鑒、協同合作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面對開放的世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封閉式”教育的現象。一是教學中重理論講授,輕社會實踐。從課程安排上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絕大部分課時都安排在了理論講授上,而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二是在理論講授的過程中缺乏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深度剖析,對重大問題的科學闡釋不夠,也沒有注重聯系實際、比較鑒別,使得理論說教失去了說服力,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親和力提升受到影響。
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突出的特點是較強的理論性。其一,教學內容的理論性較強。大學生上的四門思政必修課以及《形勢與政策》課,它們各自具有一定的邏輯體系,又共同構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完整體系,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實踐性教弱。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很多理論知識還是比較深奧難懂的,這一點影響了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其二,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需要突出理論性。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決定了其教學內容理論性強的特點,影響了親和力的提升。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強灌硬輸”不符合教育規律,也不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仍存在單向灌輸的情況,這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提升。教育部提出: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上的創新,在教師的主導下,加強課堂互動,努力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實現思政課教學的“配方”上的先進、“工藝”上的精湛以及“包裝”上的時尚。教育部文件指出了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方向。
雖然,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方法在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著“重知識檢測,輕能力考察,弱素質評價”“重理論灌輸,輕實踐鍛煉”等問題。這種考查方式導致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不僅破壞了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也禁錮了學生用理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政課教學不僅要做到“授之以魚”,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要做到“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方法,學到能力。教育部也指出:要運用多種方式綜合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側重于考查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方法的基本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提升關鍵應從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師素養、增強大學生獲得感四個方面入手,打造出有溫度、有深度、有情感、受喜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
只有科學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真正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馬克思曾說過:只有說服人的理論才能掌握群眾;而只有理論的徹底,才能說服人。要講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真理性和親和力,就要做好“四度”:一是教學目標有“高度”。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服務”的目標要求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二是教學內容有“深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把理論的透徹性和方法的多樣性相契合,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闡釋熱點問題,用理論的科學性與徹底性贏得學生的認可。三是教學方法有“效度”。合理運用理論講解、專題互動教學、案例分析、辯論演講、微課教學、MOOC教學、微電影、情境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原理”“生成道理”,增強課程的親和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提升,要注重加強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滿意度。一是運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把難以理解的深奧理論變成淺顯的道理。授課教師在授課中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課程中接受理論和真理。二是運用易于親近的方式,創新教學方法。如名師大講堂、技能比賽、觀摩交流、專題互動教學、實踐教學等都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有效方式,可以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喜愛的課程。三是合理優化評價體系。在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時應多增加實踐性考核內容,以主觀思考題為主,考核內容應能充分展示其理解能力、解決能力,以增強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提升親和力。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思想素養和業務能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根本之所在。一是授課教師要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鈣,只有高校思政課教師具備了馬列主義的崇高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教學才會有精神底氣,才能使學生用心接受知識,樂于接納觀點。二是授課教師要有道德情操。思政課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言行統一,用思想與行動的魅力注解理論,讓學生從教師的言行中體悟理論的內涵。三是授課教師要有扎實學識。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站在學科發展前沿,平時要刻苦學習理論知識、與時俱進思考問題,增強自身過硬的理論功底和教育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得運用理論的透徹性和科學性,讓學生產生親近感。四是授課教師要有仁愛之心。授課教師要學會用愛打開學生心理之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在尊重、理解和包容中讓學生深信馬克思主義思想;用善良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讓每位學生都能被教師的親和力所感染,掌握真理、運用真理。
高校思政課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思想精髓,科學闡釋社會現實,解決大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困惑,否則,就會因課程缺乏針對性和理論性進而喪失了親和力。一是“因事而化”。教師應在教學中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針對社會發展狀況而不斷跟進教學內容。把學生的現實狀況與社會熱點問題緊密結合,關注大學生的迷茫區和困惑區,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對教學進行重新整合設計,最終設計出既適合學生發展需要又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教學內容,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二是“因時而進”。教師在教學時,應把學生對理想的追求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相結合,教會學生正確理解中國特色,準確把握中國與國際局勢和國際關系,全面并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使學生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能夠做到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思想定力、堅守“四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