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高校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極為重要,其關系著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受到校園網絡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沖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難度增高,需要對相應的教育策略進行優化調整。
網絡文化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絡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文化觀念的集合。網絡文化是現實社會文化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同時也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文化行為特征、文化產品特色和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特點[1]。
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其在引導網絡文化向著正確、健康方向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網絡空間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傳播的載體,支持著我國的先進文化建設。在當前的背景下,促使網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極為重要,需要高校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重點落實。
校園網絡文化與校園環境、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系極為緊密,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產生了積極影響,具體如下:第一,校園網絡文化的形成與發揮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渠道進行了有效拓展。依托互聯網、新媒體等平臺,能夠促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延伸至課堂之外,推動教育從平面走向立體、由靜態轉為動態。第二,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依托校園網絡文化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了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有利于大學生學習、接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誠然,校園網絡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產生了一定積極影響,但是也同時存在著消極影響。而這些消極影響也是在當前背景下展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教育的切入點。在校園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學生的思想波動更大,接觸、接收的意識形態更加多樣復雜,極容易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認知,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還削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心中的認同度。同時,校園網絡文化的豐富性引發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選擇困感,降低了相關教育活動的效率效果。
總體來看的,高校要正視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積極與消極兩方面影響,從削弱消極影響、加深積極影響入手,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策略進行優化調整。
高校應當充分發揮出校園網絡文化在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渠道方面的優勢,加強網絡化管理,落實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絡傳播,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創建更好的網絡環境。
與此同時,要在高校中重點展開網絡德育教育,將校園網絡文化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在德育教育中向學生傳輸,以此達到調動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踐行誠信等倫理道德的效果。筆者認為,在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完成:第一,引入在線教學、新聞推廣、網絡訪談、微信公眾號推廣等多種形式的宣傳,保證校園網絡文化的主流思想正確性,確保學生在健康、正向的校園網絡文化中學習與發展。第二,加大網絡教育實踐。引導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展示愛國主義情感與敬業、奉獻精神,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更好培養。
課外活動是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對于高校而言,要積極搶占網絡、媒體、校園文化等陣地,充分發揮出學生干部組織(團委、學生會)、社團組織等的自治職能,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切實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2]。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多種活動中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與意義,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正向引導作用。例如,可以定期展開敬老活動、社會公益實踐、志愿者活動,或組織學生參觀多種紀念館、名人故居,結合心得體會的分享,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悟,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引導的現實效果。
在校園網絡文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校不僅要關注線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還要重點把握線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展開“線上+線下”的宣傳,在高校中營造起更好的教育氛圍。在線下宣傳教育中,教師要重點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可以從愛國、敬業、誠信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整理相應主題的先進人物事跡,并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環境創建中展開重點宣傳。為了更好的發揮出這些先進人物的模范作用,要盡可能選擇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跡,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把握特殊事件節點(重大節日、紀念日等)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例如,利用課堂教學、校園宣傳板、廣播以及多種紀念活動的方式,展開正向價值觀的宣傳,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
在線上宣傳教育中,應當積極配合線下宣傳教育活動,使用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抖音、B 站、快手、校園網絡論壇等多個網絡平臺進行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資源推動,還要對網絡平臺中的輿論方向進行實時監控,確保輿論走向的正確性。另外,還應當聯合線下宣傳活動展開多樣的線上活動。例如,可以定期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周”活動,選定“愛國”、“敬業”等主題,讓學生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關事件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發布在微博相應話題中(或是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征集活動中),并抽選出幾名學生發布紀念獎品。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在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理解程度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認同度。
第一,擺脫教育的局限性,構建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網格新媒體平臺[3]。高校思政教師應當在教育活動中引入網絡平臺,收集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包括圖片、音視頻等,并將其與理論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創建自主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臺。聯合課堂教學與“微課堂”,拓展線上教育渠道。例如,教師可以開通直播賬號,以線上直播、短視頻的形式向大學生傳授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理論知識,或進行熱點事件的解讀與點評;可以將班級設定為學習小組,每天由教師在線發布一些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點等等。
第三,優化校園語言環境,特別是校園網絡語言環境。可以在校內發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網絡流行語”的互動,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與行為,及時糾正、批評網絡虛假級錯誤言論。
綜上所述,校園網絡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產生了一定積極影響,但是也同時存在著消極影響,應從削弱消極影響、加深積極影響入手展開教育策略的優化。通過創建良好的網絡培育環境、積極展開課外活動、重點落實“線上+線下”的宣傳、更新教育平臺,實現了良好校園網絡文化的構建,加深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推動力大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