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英 孟 瑜 趙永艷/哈爾濱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始終堅持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將各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同向同行,彰顯課程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從而形成雙向互構的協同效應。習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各類教學課程建設的總體設想,不僅是高校專業課程“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基本指導原則,也為原有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系統性改革提供了明確方向和有力抓手。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人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養成效是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必要前提。隨著人們對育人過程認識的愈益深化,育人的內在理念和具體意識形態也在此呈現出更為豐富的意涵。育人的過程已經不再簡單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德育”或者“育德”,知識傳授和思想價值引領應貫穿于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事實上,在高校課程教學活動中,傳統的教學實踐環節普遍存在著重知輕德的現象,因此,在高校的所有課程中應突出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對自我、國家和社會的正確認知和價值認同,于專業知識學理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過程中逐漸突破學科藩籬,實現課程內容和德育理念的實踐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養成科學思維習慣,促進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基于此,課程思政的顯性教育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隱形教育應形成協同有機的工作體系,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培育中國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過程中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
縱觀“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不難發現,這一重要指導思想旨在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諸多環節,尋求各科教學中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并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內容與學科教學的各個層面聯結起來,不斷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覺悟和理論素養,這既是堅持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學育人過程和具體課程環節的組織領導,也是高校激發專業課程內生動力、挖掘教師育人潛質的系統工程。
課程思政,從教學理念和課程內容來講,力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滲透價值觀教育,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思想逐漸突破傳統的固定教學模式和課堂形式,融合于高校各專業教學課堂的實踐過程之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工作的的立足點應緊密圍繞著青年學生歷史觀、國家觀、人民觀、實踐觀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求實進取、開拓創新、團結互助的高尚品質,使其成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和國家繁榮發展任務的時代新人。
眾所周知,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教育旨在以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專業化與職業化能力為核心,以提升師生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為目標,在以人為本的育人環境下,通過專業課程教育和實踐環節,強化思想政治自覺性和主體性,逐步構建起符合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個案工作——作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過程的重要理論方法和研究范式,在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并愈益成為教學目標創新、實務操作能力訓練、社會工作者核心價值觀營造等方面課程建設的主要著力點。
在傳統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引下,以個案工作為基礎實踐課程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受教育者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傳遞,注重一種“教”與“學”的單向溝通,因此,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培養更強調學生實務方法的選擇運用和服務內容的設計與實施。伴隨著社會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專業化的步伐的加快,個案工作教學的課程定位和實踐目標也在新的時代變革下發生著新的教學目標的調整和服務模式的轉換。從傳統的意義上來說,社會工作者意指秉持著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在社會福利、公共服務、醫療衛生等社會服務機構中,綜合運用社會工作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參與助人項目或從事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人士。然而,教育者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個案工作課程不僅承載著專業課程理論內容和知識體系的教育責任,更應當注重在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中深入踐行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社會工作價值,積極推進社會工作教育的專業性、思政課程方式的創新性和學生素養培育的均衡性發展。
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和核心就是進行人才培養體制改革,而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需要從“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改革教育質量評估和人才評估制度”三方面來進行。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各方面、各環節中,思想政治素養和德育教育問題是提升專業教育質量和人才隊伍服務素養的核心維度。因此,如何在課程思政的視角下建構個案工作課程教學的知識體系和理論架構,并妥善處理課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個案工作課程設計過程的關系問題,是個案工作教學改革和實踐創新中最為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
個案工作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隱形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當前高校專業課程教育改革和實踐創新的重要嘗試。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要求和內容,逐漸拓展出一種循序漸進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理解專業課程設計和主體知識的同時,逐漸內化個案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和效能感,將課程思政的理論精髓和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逐漸轉換為學生內在的個人修養和職業素養。
最后,個案社會工作課程教育的課程思政融合模式,亟需進一步凸顯課程思政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圍繞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責任等,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維的能力”。教育者不僅應將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融入個案工作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設計的全過程,更應當充分調動和挖掘其中的思政注重教育內涵,對個案工作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交叉領域進行深度開發,在順利展開教學活動的同時,科學有序地推動思政政治教育持續發展。
綜上,對高校教育者來說,立德樹人是不可推卸的神圣責任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思政課教師的專職,高校社會工作教育及其分支學科的發展,應不斷營造以課程思政為核心的思政政治教育的時代氛圍,將思政課程的積極元素納入至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之中,以思想政治建設助力社會工作者職業素養和專業教育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