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琴/輝縣市第一初級中學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當今教學模式的共同特征。隨著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師生合作的形成,傳統教學論中的“教師中心論”逐漸被現代教學論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論”所取代。反映到教學模式的發展中,就導致了由教師中心教學模式向師生合作、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的發展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其中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是討論式學習方法。討論學習是實現學生自主、合作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如何使學生在討論中發揮最大的效用,使課堂更高效,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探討一下。
新課改實施,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重視,老師們也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來活躍課堂,討論學習方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再沉悶。但有些老師為了追求一味熱鬧,忽視了課堂本身的目的,有些需要討論的問題,沒有價值或出現的不是時候。如在《蘇州園林》教學課中,教師用精彩的語言導入新課,就問學生:“同學們,《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誰能說出它的說明對象是誰?圍繞對象具體寫到那些特征?下面就發揮我們團結合作的精神,小組討論這兩個問題。”此話一出,學生愣住了。等了幾秒,見沒人討論,教師就再次引導:“討論啊,大聲點!回想一下我們以前學習說明文的技巧。”學生這時才恍然大悟,“熱熱鬧鬧”的討論起來。這個教師準備的導入法就值得我們深思。他一上課就拋出問題,根本沒有跟學生思考的機會。他不知道學生還沒有預習課文,更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怎么去和其他的同學交流呢?況且這位老師提出的問題也沒有價值,因為學生都知道說明文學習的內容就這幾個。雖說老師出的也是問題討論,但討論出現的不是時候。應該在所有學生預習過程中有疑難時,再提出討論,這樣效果更好。本節課中雖經過一番討論,憑借以往的知識還是有同學說出讓老師滿意的答案。但學生的答案讓人懷疑、深思。
課堂討論的前提是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獨立思考,有了自己對問題的初步認識,才能在小組討論時和組員討論。案例中老師的問題出現時候不對,因為他沒有給學生預習。學生解決問題是需要經過一個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沒有充足的時間做保證,他們的討論怎么有深刻性。所以老師在提出問題時,要給學生緩沖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先進行深刻的獨立思考、醞釀,然后再在小組討論時有話可說,討論時才深刻。如有學生討論時認識不一致,這時老師可提出班上討論,抓住這個時機,課堂氣氛熱烈,效果也會很好。這樣,學生組內討論,班上討論,互相交流、研討,激發靈感,激發思維,就可以使課堂更高效。
在課堂小組討論中,有的學生只是致力于闡述自己的觀點,對于其他同伴的觀點充耳不聞,或有的學生則對其他學生觀點一味的接受,不動腦子。更有甚者,有個別學生對于組員討論置身事外,一旁觀望,不說話。還有的學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談闊論,談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而有的老師有時因時間關系說“請同學們抓緊時間”或“因時間關系,就討論到這兒。”一場看似“熱鬧”的課堂,實際效果不好,結果造成課堂討論的低率性。那么,這種現象是什么造成的?
思考一下,我們就明白了,是學生在討論時缺乏正確的指導與規范造成的。要使小組討論更有效,應先使他們學會合作,讓他們明白合作是成功的基礎。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討論中的作用,老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完成教學任務。首先,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突出異質性。每小組由四至六人組成,每人在組內的角色不同,例如組長、記錄員、發言者等,可以不定期地互換角色,這樣使每個學生積極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時也可以以多種形式的小組出現,如按學生進行合理分配,學生程度高與低配合;學生口頭表達好與不足的配合,這樣優缺互補,形成一個集體。通過小組的互相討論,組員就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其次,在小組討論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領悟,分析對方的見解與觀點,取長補短,為已所用。第三,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做進一步解釋;與組員所持的見解有不同時,要與之爭論與辨析,從而使自己有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提升自己。還有,要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現在有這樣一種現象:課堂中學生是主體了,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言,解決問題,而老師在一旁只是聽,不說話也不參與,因為他覺得課堂是學生的,老師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了。這種現象對嗎?不對,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面對新課程,我們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導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這決不能理解為教師就可以完全置身于課堂之外。韓愈《師說》中有句名言:“師者,所以傳到授業解惑。”教師的主導地位在課堂中是必不可少的。
怎樣在課堂討論中體現老師的主導地位呢?首先,教師在課前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討論的問題。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與提出,目的在于給學生一個范例,使學生明確“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讓學生在教師的航燈的指引下順利地航行。因此,設計討論的問題既要以文本為主的知識性,又要兼顧學生認識的趣味性,同時又要富有與社會銜接的挑戰性。有時還得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及提出問題的方式。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的討論提供有效地幫助與指導,課堂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學生隨時都會有新思想或新問題生成,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解決,往往會阻礙課堂討論的順利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主動參與學生討論活動,并適時給以點拔、激勵。如有討論時出現跑題,要及時拔正,對事實的錯誤進行糾正,以保證討論的方向和價值。
有這樣一種現象,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上公開課時,我們的絕大多數教師好像一下子都變成了幾乎不講任何原則的“好好先生”,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們一般都不做任何評價,或者對于有些回答,要不一味的肯定,要不一味的否定。甚至有些學生回答錯了,為了顧及學生的自尊心,也不糾正。這些做法不對。試想,學生的認識、理解、表達的程度不一,答案也肯定良莠不齊。所以,教師要及時給予合理評價。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能,他們都渴望被關注、被表揚,在課堂討論時有強烈的展示愿望。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回答的合理評價,好的答案給予肯定的表揚,激起學生的成就感,引發學生創新的激情,提升學生進一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有一些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答案不正確、偏離文本時,教師不要批評,要進行合理的引導,或者找合理的時機,與之交流,幫助他分析問題中的錯誤認識,提高他們學習的熱情。所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就猶如“雪中送炭”,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創新,也可使學生養成學習的好習慣。
課堂討論是師生互動,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討的基本方式。只有在課堂學生合作學習、師生互動得以實現,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課堂更高效,才能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