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耘科/四川工商學院
禮州鎮位于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安寧河谷平原以北,距西昌市市區23公里,全鎮幅員面積35平方公里,集鎮建成區面積0.9平方公里。全鎮轄蘇祁、古城2個社區及同心、田壩、陳遠、白沙、街村、貴屯、桂林7個村民委員會,共84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635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791人,以漢族為主,有彝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民族。禮州交通便利,鎮內村村通公路,對外成昆鐵路、雅攀高速公路、107省道穿境而過。禮州區位優勢明顯,是冕寧、喜德、西昌兩縣一市結合部的重要集鎮,也是兩縣一市和周邊六鄉兩鎮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禮州自然條件優越,經過多年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以石榴栽培、黑山羊養殖、蠶桑和蓮白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1998年獲“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2006年獲“西昌精品景區”,2007年獲“涼山州精神文明示范鎮”,在涼山州鎮域經濟發展中名列全州鄉鎮經濟第九強。
禮州歷史悠久,曾七朝設縣郡,五代置州所,有“蜀軍安營駐戎、太平軍筑臺吊鼓、工農紅軍打富濟貧”等光輝史跡,是“南絲綢之路”牦牛古道一大驛站。境內有文昌宮、南華宮、西禪寺等明清風格的建筑群,顯示出禮州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禮州的民居、院落、寺廟、官署古風猶存。民居小院多系清末民初所建,建筑風格鮮明。
(1)文昌宮:位于禮州鎮南街,始建于清光緒甲申年(1884年)座東向西,占地約1900平方米。宮宇氣勢輝煌,布局嚴謹,工藝講究,縱三院,橫三排,紅墻筒瓦,古色古香。殿內古木豎柱,石雕石凳,撐柱護腳,畫棟雕梁,格子殿門鏤空門窗,上有精美的木雕“八仙過海”,花鳥蟲魚栩栩如生,南北兩側建為廂樓,可直通戲臺,戲臺頂上為“魁星樓閣”,樓閣四面窗,可眺望全鎮,魁樓、戲臺、古檐、臺柱瓜筒處鏤刻彩繪著戲劇人物色彩鮮明,惟妙惟肖引人入勝。曾作為亮繕書院、禮州中學使用。
1935年5月,紅軍長征過禮州時聶榮臻將軍曾在戲臺上主持召開打富濟貧分發浮財的群眾大會。文昌宮是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中珍貴的文物遺產。
(2)南華宮:位于古鎮北街,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占地約1000平方米。今為禮州中醫院使用。現有一座大殿,兩個院落,大殿座東向西,高大雄偉,殿內古木豎柱,柱子需兩人才能抱住,石雕磉磴,撐柱護腳,畫棟雕梁,殿頂四方雕有道教圖案,殿外院中放有一口太平缸,平時裝滿水,以作消防使用。殿前兩側各有一排一樓一底的廂房,直通前面的戲臺(現為民居)。
(1)邊家祠:始建于清道光11年,是一個占地約400平方米的四合院,坐南向北,土木結構,幽靜古樸。
1935年5月21日,中央紅軍長征過禮州時,中央軍委大批紅軍曾駐扎在土官莊(今田壩村)邊家祠附近,紅軍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在邊家祠內召開軍事會議,研究紅軍的行軍路線及過彝區、搶渡大渡河路線。
由于歷史原因,現邊家祠僅剩祠堂正房和四棵古柏樹。2005年4月經鎮政府和田壩村維修,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5月21日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禮州會議會址”,對外開放。
(2)紅軍井:位于土官莊(今田壩村六組),1935年5月19日紅軍長征過禮州時駐扎在土官莊(今田壩村)內,紅軍為方便群眾飲水,在古道邊挖的一口井。當地群眾為紀念紅軍,就將這口井取名為“紅軍井”。1999年,群眾在水塔上嵌了塊石碑作為永遠的紀念。
(1)字庫塔:位于原古城南1公里處,建于清道光庚戌年(1830年),距今已170多年。字庫塔為青磚構造全塔分為三層,高約12米,每層有六個角。塔的底層為化紙爐,塔上二層嵌有鄉規民約石碑,塔的三層寫有“文光射斗牛”五字,現僅剩“光射斗”三字。
(2)新運門:原稱迎暉門,即東門。現位于禮州鎮西街東口。建于明代,城門由磚石構造,圓形拱頂,明代建立禮州古城時共建立了四座城門,東為“迎暉門”、南為“啟文門”、西為“寶城門”、北為“迎恩門”。
(3)孫家大院:位于冒合山麓的禮州鎮陳遠村,原漢晉時期蘇祁縣城遺址之東。孫家大院系孫子汶親手主持修建,建筑依山而建,東高西低,磚木結構,一樓一底,四廳抱月,寬敞明亮,畫棟雕梁,光彩鮮明,院門聯墻,外圍欄護,四角筑碉,設衛守防;二門外景色宜人,亭臺圓門,映襯魚塘,具江南園林之秀,二門內似接引廳,廳后大天井,兩旁廳室窗明幾凈。整個建筑群融彝族風格與江南特色為一體,在涼山是不可多見的建筑群。
禮州鎮目前開放作為觀光項目的有西禪寺和禮州會議遺址。胡家大院和孫家大院都鎖起來,院內雜草重生,只有用于拍攝電影的時候打開過。這些可供觀光的景點都分散在禮州鎮的大街小巷,單憑這些獨立的景點很難吸引游客。而且古鎮古建筑的保護非常困難,禮州古鎮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火災,很多古建筑在火災中被燒毀。為此禮州鎮街村村委會還自發地組建了消防隊。所以禮州鎮的歷史文化亟待保護和開發,旅游發展也有待提高轉型。
1、邊緣化(古鎮保護意識不強,建設性破壞嚴重)
長期處于旅游產業的邊緣化狀態,隨著近年鎮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古鎮傳統街區不合理的開發建設對禮州古鎮風貌、城市肌理的破壞嚴重。道路輻射功能受到限制,造成區域地位的尷尬。各項產業的基礎都較為薄弱,而且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化程度較低,經濟總量較小,對產業的兼容性與能量吸收能力不強。
2、分散化
禮州的古鎮旅游產業沒做起來,對其他村社的輻射不強,缺乏區域之間的經濟上的互相聚合與輻射作用。吸引的各類投資項目間,關聯作用不強,產業鏈沒有成體系。簡單的場會集會功能單一,總體的古鎮旅游吸引力有限,古鎮設施及品質不高,古鎮風貌特色過于單一,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禮州難以留住外來人群。
3、內向化
有從旅游及經濟的小循環到大循環,禮州的外向性差,禮州作為西昌門戶城鎮的定位關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未能參與產業經濟分工,過度依賴自身的內向發展,被動的等待外來項目落地。加之用地規劃方面的因素,禮州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缺乏上下游帶動的產業,不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沒有及時和主動對接周邊區域、整合攀西旅游及經濟資源,形成大循環的外向型經濟。
4、保護概念落后,相關研究滯后
保護概念落后特別反映在一些規劃設計上,這很大程度是設計者和決策者落后的名城保護概念,對一些該得到保護的不能充分考慮,或者保護方式存在問題。此外,缺乏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評估,對建筑、街區、城市歷史演變、城市特色等缺乏研究。
5、古鎮保護缺乏法制化的保護手段和措施
古鎮保護缺乏法制化的保護手段和措施,也無正常的保護經費來源。
禮州古鎮的旅游開發,必然是一項“循序漸進、滾動開發”的過程,同時,規劃禮州也需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狀況、客源市場以及投資回報等因素分析其設施項目的先后次序關系,和發展方向。
全域旅游要求目的地就是一個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能夠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個能夠全面動員(資源)、立足全面創新(產品)、可以全面滿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禮州鎮的旅游元素就像散落一地的珠子,全域旅游就是將這些珠子串聯起來的一根線。
1、完善歷史文化保護機制
組織文物修復隊伍,對禮州鎮古建筑考察和修復。研究文物保護政策引進文物修復和保護技術。建立一套完整系統的文物保護條例,用以保護禮州鎮的文物古跡。
2、將歷史文化保護和鄉村旅游有機結合
在保護好禮州鎮文物古跡的基礎上,對禮州鎮進行旅游開發,開發多主題鄉村旅游,古鎮主題旅游、農耕文化主題生態旅游、陽光康養旅游等。
在安寧河濱全面的綠化美化亮化,以水景為主線,通過竹林為主的植被裝點,通過水車、疊石等主題性景觀小品的建設,中間可以設置別墅式房舍。根據建筑特色開展民宿接待游客。
構建果(梨、桃、核桃、板粟和草莓等)產業園,進一步依托各觀光園及村落,以及”五園”,開發部分田園作為農耕園。整個農耕園突出綠色、生態的生態價值。在農耕園中引入自助采摘、即摘即食的綠色體驗功能和大田賣場功能。游客可以在此參觀無污染純綠色的蔬菜種植基地,還可以親自動手采摘自己喜歡的蔬菜,使游客趟佯綠色長廊之中,令人心曠神怡,返樸歸真,倍感大自然的清新氣息,體驗生態健康的田園之旅。對果樹品種進行搭配,通過品種改良、科學培育延長果樹開花座果時間,達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目的。花開時節,一片繽紛,可引導游人參與打理、修剪、授粉等活動;水果成熟季節,可吸引游客前去自行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