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錦全/揚州市職業大學
“真理越辯越明”,因對某一事物看法不同而存在思想上的碰撞與“斗爭”,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常見之事。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要組成部分,它形成于偉大的社會實踐與公開的理論論爭。仇文利教授的《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論爭研究》一書,從知識層面對列寧時期無產階級建設理論論爭進行了全方位的剖析,為新時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該書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視域分析了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中存在的理論論爭,分別回答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密切聯系群眾工作方法、做人民“公仆”執政理念的確立問題。
第一,闡釋思想建設理論論爭的核心問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論爭研究》一書在認同“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的基礎上分析認為,無產階級政黨黨內理論論爭屬于意識形態論爭范疇,列寧時期的無產階級政黨通過黨內理論論爭,贏得了其對馬克思主義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在黨的建設中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從全部人類知識中產生出來的典范,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是在實踐和斗爭中不斷向前發展的,是行動的指南。《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論爭研究》一書提出,彼時論爭的直接功能是以馬克思主義修正各種錯誤思潮,即無產階級政黨黨內各種形式的論爭,直接表現出來的功能是為了能夠實現對錯誤理論的修正;論爭的根本目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實現黨內團結,即無產階級政黨內部的批評、論爭是為了更好的團結,各國民主主義者的團結離不開相互之間的批評;論爭的政治追求是以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發展黨內民主,即無產階級政黨內部的論爭是每位黨員表達話語權利的體現,也是對黨員主體地位的尊重,黨內民主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管理方式;論爭的內在要求是以馬克思主義唯實求真品質約制黨員言行,即通過論爭要求黨員從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找到合適的、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發展道路,同時鼓勵黨員敢于講真話,體現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勇氣、力量所在、生命底線和個人的道德涵養,以此實現思想上的一致。通過理論論爭,馬克思主義占領了意識形態制高點。
第二,闡釋組織建設理論論爭的核心問題,確立了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論爭研究》一書在分析列寧成立“集中制的黨”的歷史條件、革命背景基礎上,又全面分析了列寧與普利漢諾夫、羅莎·盧森堡等人關于黨的建設組織原則的論爭。該書認為列寧在1899年-1904年都強調黨的集中,重點論述集中制的問題,這實際并不是他反對在黨內發揚民主,而是為當時的客觀形勢所迫。他根據俄國的革命形勢與社會民主黨組織渙散的現狀,提出無產階級政黨要有一個嚴密的組織體系,核心是革命家組織,多種多樣的工人組織緊緊圍繞在它的周圍。他認為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運動和革命斗爭在思想上和實踐上需要最大程度的集中,集中制是“整個黨組織和黨的活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但當條件允許時,他則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民主集中制,主張對黨內分歧意見,不必立即行動的問題,可以在黨內進行廣泛、自由的討論、批評。“民主意味著平等”,列寧指出黨內的爭論、論戰及批評是黨員平等行使民主權利的顯性表現方式。不過,他強調黨內在發揚民主的同時,還必須繼續堅持實行徹底的集中制,保證一致行動的紀律。1905年12月,在俄國社會民主黨工一大上通過《黨的改組》決議,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民主集中制概念,此后,黨的基本原則——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就固定了下來,并且在四大上寫進黨章,明確了其是建設黨的一切組織的依據的合法性。民主集中制反映了對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原則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黨的組織原則的科學選擇、精準概括和進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是黨團結與統一的重要保障,民主集中制是黨的各級組織聯結的原則、是處理黨內關系的原則。民主集中制堅持集體領導,反對“一言堂”和個人崇拜主義。該書分析總結,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黨內的理論論爭是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演繹發展的助推器。
第三,闡釋作風建設理論論爭的核心問題,堅定了密切聯系群眾工作方法。《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論爭研究》一書從黨內存在的忽視群眾作用、自由主義和官僚主義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革命家組織”(政黨)與群眾的關系。該書指出,“對共產黨員的懲辦應比對非黨人員加倍嚴厲,這同樣是起碼的常識”“假使我們拒絕用法令指明道路,那我們就會是社會主義的叛徒”的觀點告訴我們,無產階級政黨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在人民群眾中樹立權威。蘇維埃政權成立后不久,列寧在懲治黨內腐敗的同時,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不接近群眾,就會一事無成。”為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管理、監督國家機關工作、防止黨員干部品質發生腐化蛻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積極性,列寧要求每個機關工作人員認真接待來訪群眾,對群眾問題作出口頭或書面的答復。他在思想上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在實踐中重視人民群眾所反映的問題,促使黨風得到好轉。事實證明,無產階級政黨只有切實改變自己的工作作風,重視人民群眾作用的發揮,依靠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關于黨的作風建設的理論論爭是培養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樹立政黨權威的重要路徑。
第四,闡釋執政能力建設理論論爭的核心問題,樹立了做人民“公仆”執政理念。《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論爭研究》一書將執政能力建設列入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建設范疇,源于蘇維埃政權的確立、俄共(布)地位和主要任務的變化。處于執政地位的俄共(布)一些黨員、干部在一定時期內較難適應新形勢,有人忘記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出現獨斷專行、貪污腐敗、能力不足等問題。該書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民族關系處理和國家關系發展等四個方面對列寧時期蘇維埃歷史事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認為在經濟建設中,共產黨人尤其是領導干部要盡快通過學習適應工作重心發生轉移的需要,實現從革命者向建設者和管理者的轉變,成為既懂經濟又會管理,同時又熟悉工作業務的行家,努力促使黨管理國家事務、領導國家經濟發展的能力得到提升;蘇俄文化建設問題,是和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問題。一個存在很多文盲的民眾的國家,是不可能使自己成為完全的社會主義的國家,也是不可能使自己走向富裕的。國民的文化素質是社會主義建成的決定性因素,因而需要在全國范圍進行一場“文化革命”,將文盲盡快掃除;在民族關系處理上,列寧反對民族主義,防止國家治理中出現俄羅斯大國沙文主義的傾向,重視民族團結,督促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國家關系發展中,俄共(布)和列寧在國家建設和政黨建設中不搞威權政治,而是充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黨內民主,根據具體形勢作出英明決策,并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幫助其它被壓迫被剝削民族進行革命斗爭。該書指出執政黨地位的穩固和國家的發展取決于是否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是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正做人民的“公仆”。“一切為了人民”,且尊重人民的意愿,列寧時期無產階級政黨通過關于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論爭,不僅提升了黨員、干部的能力和素養,而且樹立了做人民“公仆”的執政理念,以加強信仰教育解除了執政危機。
總之,黨內理論論爭必須是在黨綱允許范圍內的公開論爭,是有原則的論爭。新時代是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進一步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構建完善時期,《列寧時期無產階級建設理論論爭研究》一書的出版不僅為建設深受人民擁護的、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供了一個參照,同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論爭”為切入點開展黨員、干部批判精神、斗爭精神教育,也為新時代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