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水蘭/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外語外貿學院
我國的高校資助政策體系是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并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體情況所建立起來的,他包括獎學金、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以及一些商業性貸款。在新的資助平臺下,國家助學貸款作為一種補償性和輔助性的貸款政策,他的實行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在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施行過程中,助學貸款政策本身的不完善,還款機制的不健全,以及部分學生信用機制缺乏等現實情況的存在,使得政策運行過程中的誠信問題較為突出。
經過對大多數高校受助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受助學生享受了物資資助,但在誠信意識上普遍存在有一定確實,沒有認真履行自己的誠信義務。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工作而言,受助學生資格標準模糊,是大多數高校自主學生名單缺乏公正性的主要原因。就高校而言,設置了相應的資格審核部門,每一位學生所提交的貧困證明也會由專人負責審核,但是在評定標準上存在一定問題,學校沒有對學生所提供的貧困證明進行更深一步的調查,所以無法準確掌握學生的家庭狀況是否和其所提供的貧困證明一致。由于資質認定標準模糊,就提高了虛假現象發生的概率。
思政平臺利用率較低,是受助學生誠信意識培工作進行期間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對學校而言,在誠信意識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是將受助學生集中起來開展思想教育,該教育模式過于老舊,無法激發起受助學生對誠信意識的重視,而且整體教學效果較差,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在互聯網+時代下,線上教育形式新穎,深受學生的喜歡,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就誠信意識教育工作來說,高校還沒有意識到線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線上教育對誠信意識培養的促進作用[1]。
為了有效保障受助學生誠信意識培養工作的質量,需要通過完善誠信系統建設,對學生形成約束,確保其能夠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就目前高校有關受助學生誠信意識培養干工作的成效來看,造成學生失信行為的根本原因在于懲罰機制缺乏完善性,一般對于出現有失信行為的學生,學校只是做出沒收資助金,以及記過的處罰,而在審核學生是否存在失信行為的過程中,也存在有較多漏洞。所以,建立誠信系統,是提升受助學生誠信意識培養工作質量的根本措施。
提高思政平臺利用率,是高校提升受助學生誠信意識培育工作質量的根本路徑。就現階段大多數高校開展誠信意識培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學形式和內容上還存在有較多問題,諸如教學形式缺乏針對性性,教學內容缺乏和實際聯系,都會影響到培育工作質量。而思政平臺作為高校開展誠信意識培育工作的主體,要科學合理的使用平臺,一方面學校應該借助思政教育平臺,加大線上教育的力度,通過互聯網直播或者錄播的形式對受助學生進行教育。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線上教育的形式更為新穎,學生完全可以在宿舍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作為教師,為了把控受助學生誠信意識的培育,需要布置和線上課程內容相關的作業,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另外一個方面,學校要利用思政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傳播手段,在學校范圍內開展普及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養成良好的誠信意識。在內容上,除了有關誠信的理論知識以外,還可以挑選表現良好的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通過豐富的內容,可以讓受助學生聯系自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對教師而言,需要把控好微信公眾號所發表內容的質量,在審核文章的時候,要適當融入和思政有關的內容,促使學生在養成誠信意識的同時,還可以理解和思政相關的內涵[2]。
在完善誠信系統的過程中,首先在審核模塊,學校應當完善學生調查機制,除了審核各類能夠證明學生家庭狀況的單據以外,還要深入實際,對受助學生日常生活進行必要的調查,確保完全掌握受助學生的情況。對于審核人員,要做到公正公開,在對每一位受助學生的調研結束后,需要及時將調查結果上傳至誠信系統,并在學校官網進行公示(一般公示的時間在3-5天左右),期間如果有任何學生或者教師對受助學生存在質疑,審核人員需要就舉報人提出的異議進行調查,并將調查結果再次進行公示。其次,學校應當完善處罰模塊的建設,確保受助學生在接受資助期間,其行為能夠收到嚴格的監控。學校在設置處罰條例的時候,為了對學生起到真正意義上的約束作用,需要設定和學位證有關的處罰條例,如果學生在接受資助的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失信行為,應當取消其領取學位證的資格。當然,嚴格懲罰機制,需要嚴格審核學生失信行為的嚴重程度,審核人員要開展充分的調查工作,確認學生的失信行為是否達到了取消學生癥的標準。在確認學生存在有失信行為之后,要將失信行為的具體內容和處罰措施上傳至誠信系統[3]。
使用誠信系統,可以實現更好的監督管理效果,確保受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誠信意識。對校方而言,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有差異,所以在系統建設完成之后,要試運行一段時間(一個月),在系統試運行期間,學校要積極接受學生
以及教職工對系統的建議,及時進行調整。對受助學生而言,為了讓學生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誠信意識,學校可以設置相應的評價體系,以學年為單位,對受助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并對評分最高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貧困資助,作為國家資助家庭狀況較為貧困的學生提供一定物質補貼的措施,能夠緩解貧困學生上學帶給其家庭的經濟壓力,對受助學生而言,學校必須要開展系統的誠信教育工作,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誠信意識[4]。而對學校而言,由于每學年受助學生的人數較多,沒有辦法對每一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教育,所以,組建基于受助學生為基礎的自我管理組織,是改善學校誠信意識培養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學校在組建自我管理組織的過程中,先要集中所有的受助學生,采取選聘制,通過競選確定組織的管理者,一般應當從大二或者大三年級的受助學生中挑選,學校老師負責向組織的負責人下達學習任務,而組織負責人則需要帶領所有受助學生進行學習。在此基礎上,學校老師和組織的負責人共同負責管理組織的運行,以及每一位受助學生的行為是否達到誠信的標準。為了有效提高組織運行的效率,學校老老師應當給予組織適當的指導,并對教學活動提出一些具有指導性的意見。對組織的負責人,要及時將組織內受助學生的情況反映給學校老師,老師則要根據組織誠信教育活動開展的進度,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確保每一位受助學生通過在組織中的學習,都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誠信意識。當然,除了理論教學以外,組織還可以開展具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到學校周圍的小區或者小學進行誠信教育宣傳,每一位受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更好的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而在向社區居民,或者小學生傳播誠信思想的過程中,可以深化學生對和誠信有關知識的理解。
高校要落實好受助學生誠信意識教育工作,需要合理借助互聯網資源開展教育工作,通過完善教育體制,以及誠信監督。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誠信系統只負責存儲受助學生的個人信息,以及受資助的情況,其他功能還有待開發,這一現狀直接導致學校誠信意識培養工作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對于教務管理系統,誠信系統屬于一個獨立的管理系統,對學生無法起到良好的約束作用,而系統本身缺乏延續性,導致學生的日常行為無法得到完全的監督,從而增加失信行為發生的概率。與此同時,處罰機制欠缺,同樣也是目前高校誠信系統存在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