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超/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在教育改革進程當中,除了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外,還要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使其能夠成長為綜合型人才。高職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只有幫助其培育良好的“勞模精神”,才能使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養成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的品質,為國家和社會做出突出貢獻。高職學生正處于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養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都會對其一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該以“立德樹人”作為基礎,增強“勞模精神”的培育效果。“立德樹人”和“勞模精神”的提出,更加符合當前教育發展的潮流與趨勢,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
“立德樹人”與“勞模精神”具有共同的文化傳承。愛崗敬業、淡泊名利和艱苦奮斗等,是勞模精神的基本內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具有一致性與共通性,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具體體現。而立德樹人理念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提煉與歸納,增進兩者在人才培養當中的銜接性,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同時,兩者在道德養成方面也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1]。立德樹人關注人的道德發展,而在新時代勞模精神當中,則以職業道德與素養養成為重點,兩者在道德教育上具有共同特征。
“勞模精神”的培育可以提升學生的勞動熱情。當前高職學生正處于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只有養成誠實勞動、勤勉工作的習慣,才能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然而,由于很多學生的勞動意識較差,只關注自身的學習成績,導致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缺乏勞動自覺性與積極性。而“勞模精神”的培育,則能夠在校園內部形成良好的風氣,使學生能夠在勞動當中獲得快樂,促進其個人職業發展。在當前教育改革工作當中,對于勞模精神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對于職業院校學生而言,這是凸顯其奉獻情懷的關鍵,能夠在勞動創造當中實現人生價值[2]。集體意識是勞模精神的重要組成,可以引導學生在集體勞動當中提升合作精神。
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十分關注,但是忽視了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培養,導致其走向工作崗位后出現較大的不適應性,降低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此,應該消除傳統教育理念的弊端,意識到“勞模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以立德樹人作為基礎,突破功利主義教育理念的限制,使學生能夠在今后工作崗位中積極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增進職業技能教學與職業素養、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培育之間的密切銜接,在高職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為學生“勞模精神”的養成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氛圍[3]。幫助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能夠在職業態度、職業精神、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投入到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增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內在銜接,增強對“勞模精神”的認知,促進高職學生的成長成才。
“勞模精神”應該滲透在高職院校的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通過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引導高職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然而,在當前教學體系中,由于教學內容與社會脫節現象嚴重,導致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限制。為此,應該對當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以市場為導向適當增加“勞模精神”教育內容,為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崗位打下基礎,防止人才培養出現斷層問題。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在專業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方面的提升,確保當人高職人才培養計劃能夠與教育改革步伐保持一致。傳統教學方法呈現出一定的單一性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因此,也應該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對其進行創新,通過圖片或者視頻等形式展現一線工作者的工作狀態,使學生沉浸在豐富的教學情境當中感知“勞模精神”的內涵,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4]。
在高職教學工作當中,應該以“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基本目標,逐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對教師應該具備的理論知識、職業精神和專業技能等進行細化處理,幫助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形成終身學習意識,滿足“勞模精神”培育的工作要求。在此過程中應該明確高職院校和企業的主體性,增進彼此的聯系與溝通,增強人才培養的實效性。高職院校教師應該深入到企業一線工作當中,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并將自身的一線體驗融入到“勞模精神”的培育當中[5]。參與到企業的項目研究與技術開發等工作當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引進先進人才,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活力的提升,實現對校內外資源的整合,構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勞模精神”的培育不能僅僅局限于
理論課堂當中,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在實踐當中體會其深刻內涵,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因此,應該加強高職院校與當地企業的合作,在資源互補與共享當中創建現代化教育體系,明確各自的職責范圍,提升學生的職業精神與素養[6]。高職院校在制定專業教學計劃、實訓項目和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該增進與企業的交流,嚴格以市場為導向優化教學與人才培養流程,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真正轉化為能力素養。嚴格按照企業要求規范實訓的工序與細節,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使其在真實工作環境當中養成吃苦耐勞與精益求精的精神。
為了能夠增強“勞模精神”的培育效果,還應該與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要求。尤其是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當中,學生的思想狀況發生著巨大的改變,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會對青年學生的思想造成侵蝕,不利于其個人成長與發展。因此,應該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政課堂當中滲透“勞模精神”的豐富內涵,通過案例教學等形式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在信息化時代,應該逐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網絡信息平臺,為學生推送個性化內容,在提升學生興趣的前提下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防止學生出現逆反心理。
高職學生“勞模精神”的培育,既是促進學生個人發展的關鍵途徑,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與精神。應該明確“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實現與“勞模精神”的有效融合。通過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體系、提升教師素養、加強校企合作和融合思政教育等途徑,將“勞模精神”落實在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