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潔/新鄉學院大學外語部
隨著近年來“一帶一路”地順利開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往來與合作越來越頻繁,從而提高我國整體民眾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迫在眉睫。高中生是祖國的未來,可以表現出我國民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潛在力。[1]我國農村人口占比較高,因此,筆者抽取一定樣本,就太行山區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以及存在問題進行了探究。目的是為使得山區農村高中生學習英語國家文化以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問題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探索出適合山區農村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成功模式。
本文筆者選取的樣本為河南省輝縣市的A高中的高三學生,共抽取樣本417人。其中理科生212人,文科生205人。A高中是輝縣市太行山腹地的一所普通高級中學,其學生水平,教學狀況、師資力量都能相對真實地反映出該轄區的教育教學的實際現狀。
測試于2019年12月27日進行,筆者隨機發放417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67份,有效率為88%。
著名學者Lado(1961)首開了文化測試模式,使用多項選擇題的方法檢測考生的跨文化能力。[2]本研究借鑒了Kikuchi(2019)的測試模式,[3]Juan(2015)的有效的交際能力分類方法,[4]部分選用了張緬(2018)在《高中留學預科生的預科教育現狀及跨文化適應對策》一文中的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測試內容.[5]并且參考了高永晨(2016)使用的測試模式,在此基礎上并針對高中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情況和近期出現的新問題,筆者設計出此次調查問卷。[6]本測試卷的內容包括以下五個部分:(1)英語國家常識;(2)英語國家社交規約;(3)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行為;(4)英語文化意蘊濃厚的詞/詞組;(5)英語國家言語行為。通過測試主要是為了了解高中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掌握及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
第一題選擇正確答案的比例占到79%,說明圣誕節已為許多年輕人所熟知,多數同學可以知道耶穌是基督教的創始人。第二題正確率很低,只有19.3%,知道愛爾蘭不屬于英聯邦的同學很少。第三題正確率為30.7%,筆者猜測或由于悉尼因悉尼歌劇院聞名于世,并且在2000年召開了奧運會,會使同學們產生誤解,所以認為悉尼是澳大利亞的首都。由此可見,高中生關于英語國家知識的基礎還是很薄弱,亟待加強。
第四題正確率達到67%,說明同學們對于與英語國家的人談話時是可以出現爭論的還是有一定了解;第五題正確率是75.7%,答錯的同學是把自己的意識強加到英語國家的交際文化中,這與我們中華文化多年來對孩子們的滲透是分不開的,但是大部分的同學還是對這一習俗有所了解;第六題正確率是51%,其實這個問題在人教版的七年級的教材中曾經出現過,但是由于有部分同學來自其他地區,有的使用仁愛版教材,所以對這個問題不是特別確定。
第十題正確率為47.3%,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回答問題的時候需要站起來才足以表達對老師的尊敬。因而,作為英語老師應該注意與英語國家習慣上的接軌。第十一題正確率是72.3%,在這個信息時代,他們學習到接到禮物時應該當面打開,筆者認為這也與他們自身外顯的表現與表達力也有一定關系。十二題正確率是47.9%,仍有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在與英國人談話時不能蹺二郎腿,認為這是不尊重人的表現,但是他們不知道其實在英語國家,只要不是特別正規的場合,還是可以隨意一點的。第十三題正確率是39.6%,大部分同學還不清楚與英語人士打招呼的正確手勢語,說明高中生對于英語國家的交往方式還了解并不足夠。第十四題,95.5%的同學明白“聳肩”在美國表示:我也愛莫能助。這是正確率最高的一道題,說明這個動作已經滲透到中國文化中,并為大眾所接受。
這一部分整體的正確率偏低,只有第十七題稍高一點,主要原因是受到中華文化負遷移的影響,高中生多根據事物的行為特征主觀判斷或是受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影響,例如:根據鴨子走路的姿勢,認為鴨子應該是指“行動遲緩的人”;貓頭鷹主要出現在夜晚,與黑夜相關的應該代表厄運。正是由于對西方文化知識了解的缺乏,學生會想當然地理解一些英文的俚語或者習慣表達。容易造成交際障礙。
這一部分錯誤率最高的主要是第二十題和二十一題,第二十題,只有17%的同學能正確地進行拒絕言語行為,因為在中國文化里不習慣于直接表達自己拒絕的意思。然而與中國恰恰相反的是,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人們更傾向于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表達的相對“委婉”,反而會被認為不夠坦誠。第二十一題也只有22.1%的同學能理解英語國家的人們在比較熟識時,可以不用太過于遵循長幼有序的稱呼,對于比較熟識的人,即使是你的長輩仍可以直呼其名。此題錯誤率較高應該也是受文化負遷移影響的表現。
現在我國大部分的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仍然以高考作為平時教學的指揮棒。[7]完型填空和閱讀,偶爾會涉及跨文化知識,一些基本的關于跨文化的知識,學生們還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整體測試以詞匯、語法為主。故師生對跨文化知識不會太重視,自然導致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了解不夠。
由于我們的高考目前沒有很好的檢測交際能力的方式,而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更是只能遵循指揮棒的指引,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了解并不積極主動。筆者在社會交往規約和語言交際行為等方面的調查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總是下意識的從自身的文化體系出發來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交際,這樣做往往會引起誤會,甚至是嚴重的文化理解方面的沖突。
1、調研案例的特殊區域特征及落后的經濟條件
輝縣市位于豫北太行山腹地,經濟落后。經濟狀況差,各級在教育上的支出也相應減少。
2、對英語國家文化了解不足
由于學業緊張,該校學生平時能夠真正接觸到英語文化知識的機會很少,基本依賴于課本和老師的傳授。而現階段已經在沿海發達地區,部分中學已經實行雙語教學,并且有外教授課;有些家長還會購買一些付費課程,讓孩子可以與外籍人士進行視頻交流;家境富庶的家庭,每年還有機會出國旅游參觀。這一切對于落后地區的農村孩子無疑是奢侈的。沒有各方面的基礎支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好的學習習慣未養成,“母語負遷移”影響嚴重
以心理學為視角來研究,母語在二語習得中有很大的作用,而這一作用大多數時候是負面的,因此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干擾稱為“負遷移”。[8]由于地處太行山腹地,整體社會形態較為落后,“母語負遷移”就更加顯著。
高考是教學和能力培養的指揮棒,但高考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一步步對現行的高考制度和試卷結構做出合理的改變。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場景演示題和文化背景題。可以使考生在充分理解文章之后,附加一定的知識積累和邏輯推理,方能順利完成答卷。
英語教材是學校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所以在教科書中增加英語國家背景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可以悄然提高教師對于跨文化知識的關注。
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有利的外部環境,為學生放映一定的英語國家紀錄短片;推薦一些學習英語的軟件和網站等。[9]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提升他們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