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陳映竹 袁婧斐/沈陽大學
時間和空間是歷史的兩大基本要素,歷史事件的產生與發展是通過一定的時間、空間、人物的活動展現出來的,而歷史地圖在連接時間、空間、人物活動方面起著橋梁紐帶的作用。“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為古今學者治學和讀史的重要方法。當今社會中,歷史地圖也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歷史地圖與抽象、枯燥的文字比起來,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確歷史地圖的教學功能,重視對歷史地圖的教學,積極鼓勵學生多運用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有哪些功能呢?首先,有助于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從而進一步理解和運用歷史知識。其次,有助于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環境對歷史發展的影響。例如,最早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意大利為什么沒能持續發展,進而較早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仔細分析《新航路的開辟》等圖,就可以得出意大利資本主義未能持續發展的原因:政治方面,封建割據;經濟方面,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思想方面,未能突破精神獨裁。最后,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歷史對象的直觀感,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所以,我們要重視對歷史地圖的教學,重視歷史地圖在課本中的應用。
(1)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地圖知識學習的指導,培養學生形成圖文結合、時空結合,全方位掌握歷史課本知識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借助地理學科的知識,使學生明確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及所涉及的地區,以此作為學生學好歷史地圖知識的基礎。如世界地理中的三大洋及其沿岸的重要地區和國家,對世界歷史進程影響較大的國家的相對位置,世界歷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區及其范圍。
指導學生結合歷史學習的知識系統,對涉及的地圖知識內容進行系統歸納、總結,形成有關地圖知識的體系,并融入課本知識體系之中,以形成立體、完整的知識結構,為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2)加強對重要歷史地圖知識的復習,力求做到課本知識落實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
結合有關地理知識,注重對歷史教學中涉及的重點地區相關知識的歸納和落實。
(3)注重對歷史地圖知識間的變化、聯系及相關基礎知識的對照與結合,充分挖掘其中隱含的動態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綜合圖文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對包含文字知識豐富的單幅地圖的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圖中所反映的政治、經濟、對外關系及國際關系等相關基礎知識,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形成歷史現象的背景、影響等理解性的內容。如《西方國家強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示意圖》反映了不同時期西方國家對中國侵略的發展趨勢,《歐美各國殖民地范圍變化圖》反映了不同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趨勢等等。
(4)在進行歷史課本專題復習時,可以結合不同歷史階段相同方面的地圖,加深對歷史知識線索或專題的理解。
例如,比較《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和《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等圖可以看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辟通商口岸的特點是:從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地區,從沿海到長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內地。把以上信息放到當時中國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大量的商品輸入一方面造成白銀外流,給中國帶來災難;另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
(5)在科目總復習時,可以運用中外同一時期不同方面或不同時期相同方面的地圖,通過比較分析,加深對歷史知識體系的理解。
在總結“康乾盛世”時,可結合《清前期疆域圖》和《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等圖進行比較分析。從《清前期疆域圖》可以看出,康乾時期疆域廣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從《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圖中可以看出,與康乾盛世同時的歐洲,荷蘭、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法國大革命正在轟轟烈烈進行。這說明東西方世界之間的差距已明顯拉大。
歷史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學生應該具備識別、理解、利用歷史圖表的基本技能并能夠從中獲取相關歷史信息”。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中學教學理念的變革,歷史教材的內容和體系也發生了變化,單單課本上的歷史地圖已經不能滿足現今歷史學習要求,這些必然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促使了新的歷史學習工具——網絡歷史地圖的出現。
(1)歷史地圖教學在網絡的應用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是新時期對學生要求的體現。
傳統的學習方式只依賴于教材與課堂,形成自我的封閉式學習,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則能打破陳規,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通過這些便捷技術的運用,左圖右史的讀史方法可以得到更為直觀的展現,給予學生大量的、
權威的學習資料。比如歷史地圖APP,學生通過精準搜圖可以便捷的找到相關資源,并結合當今地圖達到貫通古今的效果,有些還增加了相關的史實或史籍,文圖相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新的方式。
(2)歷史地圖在網絡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給予教學方法的革命。
傳統的歷史學習是一個紛繁枯燥的過程,無數的文字和史料容易使人產生厭倦心理。比起空洞的陳述史實,歷史地圖在網絡上的應用無疑更能為歷史教學模式提供新的思路。當前網絡教學無疑已經成為主導模式,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歷史地圖,給予學生多感官的體驗。在教學之余,教師也可要求學生進行線下學習,利用網絡資源生動有趣的特點,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也可以利用其直觀的特點,對比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認識、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3)歷史地圖在網絡上的應用促進學生客觀看待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家國情懷自古以來就是史家必備的人文情懷之一,新時代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也同為重要。歷史地圖在網絡上的應用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做到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豐富的網絡資源,清晰的展現了社會的發展和變遷。比如通過在網絡上了解臺灣歷史地圖,我們可以清晰地明白:雖然幾經波折,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通過版圖變遷,使他們認識到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形成歷史責任感。
歷史學科的內容極其豐富,包含諸多領域,這些內容縱橫交錯,互為影響。歷史地圖是不同學科綜合的體現,把不同學科的知識點有機的聯系起來。在學習過程中,以歷史地圖為依托進行學科間的滲透、綜合,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
歷史地圖和語文知識相互映襯。地圖的制作需要對史料充分理解,通過對地圖解讀,我們可以清楚了解事件發生的地點和時期。因此,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歷史地圖,能夠更直觀的讓學生從視覺上感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更深刻。
例如,在《曹劌論戰》一課中,可以給學生觀看并講解“春秋諸侯國分布圖”。利用地圖讓學生了解長勺之戰的背景,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由于文言文晦澀難懂,學生普遍會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加入歷史地圖能很快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教育離不開歷史,歷史地圖對于處理當今社會的國際關系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例如,在“三國鼎立局勢圖”中可以看出三國時臺灣地區稱為“夷洲”。通過這一史實可以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屬于中國,讓學生從政策理論層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歷史地圖綜合了歷史學和地理學,它能夠直觀地反映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歷史與地理的聯系最為緊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史地結合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
例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可以先講解該區域的基本地理知識。自然地理環境對文化的發展影響重大,和古代東方文明的大河流域相比,希臘以地小山多、海岸線曲折為其地理環境的特色,溫和晴朗的地中海氣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希臘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