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璞/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文化與旅游融合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壯大的策略。2019年底文化和旅游部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第24條從法律上明確“國家鼓勵和支持依托旅游資源創作生產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三亞作為海南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引領區,能否重新審視、挖掘和利用豐富的海洋文化、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獨特的旅游文化產品,提升三亞旅游核心競爭力意義深遠。
地處全世界旅游勝地的黃金緯度北緯18度的三亞市,區位的獨特性造就了文化資源的多樣獨特性。豐富的熱帶海洋自然資源、海洋人文資源和節慶會展資源是其突出優勢,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2017年,三亞海洋產業生產總值為163.9億元,占三亞地區生產總值的31%。海螺姑娘創意文化園,是海南首家海洋螺貝文化創意產業園;三亞·亞特蘭蒂斯,是以海洋文化主題打造的一站式娛樂休閑旅游度假區。三亞鴻洲國際游艇港、三亞國際體育產業園、崖州深海科技城等正在建設。三亞已從郵輪、郵艇、海洋科技、海上文化體育、海洋文化藝術等方面拉開了海洋文化產業化布局。
另一優勢是神秘獨特的黎、苗民俗文化資源。坐落市郊的落筆洞古人類遺址是一萬年前黎族先民生活的地方。黎族、苗族民俗文化色彩濃厚原始,擁有許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型:民間文學(黎族民間故事、海螺姑娘傳說)、傳統音樂(崖州民歌、疍家漁歌)、傳統舞蹈(黎族打柴舞、苗族盤皇舞)、傳統技藝(黎族傳統織染織繡技藝含麻紡織、絣染、雙面繡、龍被織造、黎族原始制淘技藝)、傳統民俗(回族傳統婚禮)。其中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有:黎族打柴舞、崖州民歌;列入市級“非遺”名錄的有:黎族鉆木取火技藝。但民族文化產業開發不夠充分,只有“三亞千古情"主題公園這一成功產業模式。
1、三亞市城市基礎設施品質得到提升
從2015年三亞在加速城市化發展中主抓“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程,如今三亞主城區“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已經實踐檢驗,體現了專業眼光和水平,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解放路綜合環境建設項目以其傳統騎樓建筑風貌已成為市中心一條集休閑、觀光、購物、娛樂為一體的示范街道。同時,治理三亞河、恢復三亞灣生態和山體綠地、城市綠化改造等均見成效,中心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30.57m2/人,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8.78%,獲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優秀城市、首批全國生態示范區稱號。
2、舉辦國際文化活動,提升了城市魅力
三亞已開通境外航空航線40多條,每年接待入境游客近百萬,特別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5年間,每年平均舉辦大型文體活動多達40多場,僅三亞國際文博會已成功舉辦四屆,這些國際性活動提高了三亞的旅游知名度,帶動了三亞經濟的增長。
1、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同質化,品牌集聚弱化
三亞的少數民族風情文化類開發有中廖村、崖州古城、三亞千古情主題公園等,民族文化資源開發雷同,市場定位缺乏差異化、層次性,個性化品牌未能形成產業集群。三亞千古情主題公園雖然打造了民族文化的成功品牌,但主要依托旅游表演,而非原生態黎族村寨,在展現獨特的民族精神實質和生活風貌上有所欠缺。曾開發的三亞檳榔河鄉村旅游景區,現在也因活動規模小而難以支撐厚重的傳統民俗文化。
2、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呈區域不平衡、城鄉不協調
三亞旅游文化發展主要集中在海岸線附近海洋文化資源上,廣大的中北部山區少數民族(黎、回、苗)風俗風情、熱帶生態、健康長壽等并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呈現嚴重的區域發展不平衡,而這種區域不平衡又集中體現為城、鄉發展不平衡。據統計,2019年三亞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08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27元。因此基于中北部山區、丘陵土著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更為迫切。
1、海南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政府支持特色文旅產業發展
國家支持海南作為全國首個全域旅游創建省的政策,為三亞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根據《海南省旅游發展總體規(2017-2030)》,海南省將打造六大組團,其中,三亞、樂東、陵水、保亭構成南部度假旅游組團,以三亞為核心,帶動周邊市縣溫泉、雨林、民俗文化等資源開發,實現山海互動、藍綠互補。
2、開發文旅融合產業空間巨大
三亞在推動文化創意創新、跨界融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亞已經連續舉辦四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搭建起各國、各地文化交流合作的橋梁,2015至2018年,有5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參展,2019年第四屆文博會簽約項目累計金額16.5億元,2018三亞市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推介會達成了5個項目的簽約,金額達14億元。
1、來自世界其他同類旅游地的競爭
三亞的熱帶文化旅游資源在中國雖然具有唯一性,但放眼世界同類的競爭對手眾多,泰國的普吉島、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澳大利亞的大堡礁等,而且
這些同類旅游目的地旅游業開發早,吸引的投入多,旅游建設水平較高,旅游景點知名度高,均具有特色鮮明的文化內涵,三亞想要在競爭中獲勝,就更加需要旅游與文化的融合發展來應威脅。
2、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過度依賴旅游帶動
三亞要發展文化產業,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最大不同在于三亞缺乏本土市場需求,主要依靠外來游客消費帶動。旅游業作為三亞市經濟社會發展支柱產業,所占比重過大,過分依賴于旅游業會導致經濟結構單一,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長期發展。根據2018年三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市旅游總收入514.73億元,而全市國民生產總值(GDP)595.51億元,旅游業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比例高達86%。[1]
三亞正處在大規模開發的初期,應始終把保護生態資源放在第一位。保護海水、沙灘、空氣質量免受破壞和污染,三亞灣風景區曾因環境污染而大力治理。特色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也要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基礎上打造村寨旅游小鎮,培養文化,促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充分挖掘旅游目的特色文化遺產資源是旅游品牌發展的核心價值。博物館、歷丈遺址或者非遺技藝對于城市文化傳承、教育的發展,以及給當地人帶來的身份認同、歸屬感、自豪感等,都是文化遺產在當今社會的一種價值體現。[2]三亞應著力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品質和旅游者的文化享受程度。
隨著文化旅游消費需求的升級,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創意的融入,以滿足游客對個性化旅游產品的需求。三亞亞特蘭蒂斯作為文旅融合新業態運營不久,三亞動漫產業園區、崖州創意產業園也在逐步推進,但企業組團還未形成,未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牌和企業。可見三亞在推進現代化、國際化的文化創意新業態,進而推動產業集群形成還有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