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傳統武術多元化圖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傳統武術在長期的特定的歷史時空中不斷地產生、積累、發展、傳播和擴散的結果。這種結果是傳統武術經歷了無數次人為的或者自然的“揚棄”,才形成傳統武術多元化的圖景。傳統武術多元化的認識和把握必然存在著諸多路徑?!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保ū彼巍ぬK軾《題林西壁》)不同視角審視傳統武術,傳統武術會呈現出不同的多元(文化的不確定性決定)。傳統武術是一個萬花筒,每旋轉一次,都可以讓我們看到傳統武術的多元化的圖景。在日常生活中,一提到傳統武術,人們就容易說,傳統武術是門派林立,種類繁多。那么,究竟是以門派為支點,還是以拳種為支點,認識和把握傳統武術多元化呢?筆者認為,就傳統武術而言,門派是傳統武術的基本顯現形態,門派包含拳種,但是拳種則不能全包含門派。不同的地域甚至同一地域都存在著諸多門派的傳統武術。而每個傳統武術門派又都有自己的核心拳種和門規及戒律。如,翻子拳的站樁翻等;武當拳派的武當劍等;形意拳派的形意五行拳、形意十二形拳等。這就使傳統武術門派具有了實質性意義,門派成為不同拳種區分的外在標志?;诖耍狙芯窟x取“門派”作為認識和把握傳統武術多元化的邏輯起點和支點,梳理和厘清傳統武術多元化的歷史和現實,把握傳統武術多元化的本質和特征,以期深化傳統武術的認識,豐富傳統武術理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門派是本研究認識和把握傳統武術多元化的一個路徑,但不是認識和把握傳統武術多元化的唯一路徑。
傳統武術是相對現代競技武術而言的,在競技武術沒有形成完備體系,即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不存在傳統武術之說,統統稱之為武術。關于傳統武術多元化起點的溯源,肯定要追溯至古代,那時候根本就不存在傳統武術之稱謂,只有武術之說。因而在本研究溯源傳統武術多元化起點之時,為論述之便,將以武術指稱本研究專題的傳統武術。故特此說明。翻閱武術史,穿過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窺見,從武術的緣起到宋元時期,武術在這段時空隧道中基本上沒有技術門派或者流派的分化。然而,到明代,開始出現了武術技術門派或流派的記錄。明末人,黃黎州在《王征南墓志銘》中寫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盵1]《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載:明朝嘉靖年間,張松溪的“內家拳”最為出名?!吧w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勝,其法主于搏人……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于御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尤善?!盵1]當時在明代還沒有任何記載把除少林拳以外的“硬打硬進”拳術歸為外家,“內家拳”則是和少林拳相比較而存在,作為一個和其他拳術并列的一種拳術。明代并沒有文獻記載并指出明確的內家拳種有哪些。但是,文獻卻記載了,明代盛行的拳種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峨眉拳、密宗拳、六合拳、馳驟拳、戳腳、內家拳等。”[3]
清代,武術的門派或者流派則是風起云涌。有地理位置之分的南派與北派,把長江一帶流傳的架式小而勢緊湊的拳術稱為南派,長江以北架式大而勢宏敞的拳術稱之北派。清代較大的武術門派有幾十個。如:長拳、短手、少林拳、通臂拳、大紅拳、小紅拳、二郎拳、路行拳、梅花拳、二十四勢……螳螂拳等;器械有單刀、單劍、雙刀……對練有棍進三節棍、空手奪三節棍……[1]可以說,清代武術派別林立,技術流派繁多,多元化發展趨勢明顯。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技術門派又有分化,譬如太極拳,由陳式太極拳衍化出出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
傳統武術門派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任何一個傳統武術門派都有一套關于本門拳種起源的美妙說法。當然,通覽傳統武術門派起源說,不難看出,有的是附會于歷史人物,有的是借助文學、戲劇中英雄人物說事,有的則是真人真事等等。門派起源說總的特征是,美化和提高門派地位,凸顯門派武功。如太祖拳法,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靠此技打下宋朝天下,其拳法傳于后世,立太祖門,稱太祖拳。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載:“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長拳?!鄙倭秩瓰檫_摩高僧所創、形意拳為宋代抗金名將岳飛所創等。這些門派拳種起源的說法,往往具有借助歷史人物提高門派拳種地位和加強本門派情感認同的紐帶作用。但是,有時候門派起源說法可能和歷史的客觀事實未必一致。如關于太極拳起源問題,曾有好幾種說法(唐代許宣平創立太極拳說、元末明初道教首領張三豐創立太極拳拳說等說法)。最終,經民國時期史學家唐豪考證,太極拳起源于明末清初陳王廷所創造。形意拳起源于岳飛創造的說法至今缺乏任何史料佐證。其實,形意拳根源于心意拳。心意拳創始人叫姬龍峰(今山西永濟縣人)。自姬龍峰之后,山西祁縣小韓村有位心意拳大師戴龍邦,一生只傳授拳術給兒子戴文亮、侄子戴文英、戴文雄。戴文雄接收一位來自河北深縣的一心只想學習真功夫的李飛羽(李洛能)為徒弟。李飛羽刻苦練功10年,打破了“三十不學藝”的民間老理(他拜師時37歲),終得戴文雄真傳,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功夫。1856年,李飛羽收徒弟車毅齋(字永宏,山西太谷人)。車毅齋早年學拳于少林寺拳大師王長樂,經其同意后,才拜師于李飛羽,學得心意拳“五行六象”拳法。后來,李飛羽由于鏢務繁忙,便委托師父戴文雄教授車毅齋。這期間,師徒倆人經常一起走鏢。大約從19世紀60年代初開始,李飛羽和車毅齋師徒在太谷富商孟渤如幫助下,以心意拳為基礎,吸納少林拳等拳術特長,創立了形意拳。1866年,師徒倆人共同創編的首個形意拳對練套路是“五行炮”。
古代的武術發展歷程告訴我們:自明清開始,出現了以門派為標志的不同風格的武術拳種體系。每個風格的武術拳種體系都自成一個門派,一個門派又可能分出不同的流派。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拳術和器械具體內容,同時也具有自己的一套門規戒律、練功方法和要求等內容。套路是表現傳統武術門派的主要載體。不同的門派主要通過套路演練中的勁力、技法等技術要素表現出來??梢姡瑐鹘y武術的不同技術要素的多元化表現決定了傳統武術的門派。傳統武術門派又是傳統武術現實中顯現的具體形態。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集大成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武術門派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此也造就了傳統武術以門派為基本標識的多元化表現形態。門派是傳統武術的主要顯現形態?;诖?,我們將明清時期傳統武術不同的門派之分,作為傳統武術多元化的起點。雖然把明清時期作為傳統武術多元化的起點,但是并不是說傳統武術多元化就是一蹴而就的。實質上,傳統武術多元化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變化的過程。換句話說,從傳統武術的原始形態到傳統武術多元化的成熟形態,傳統武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明代傳統武術開始出現了內外家之分,使武術出現了內外兩大格局,而到了清代則對內家拳就有了一些具體的內容,把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歸屬內家拳。再細細探究,內家拳中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又是不同的門派。太極拳經過歲月的滌蕩、磨礪和發展又形成了五大門派??梢姡@些門派的形成是漸進的、變化的,這門派是傳統武術多元化的重要表現形態。由此可見,傳統武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具有漸進性、多變性。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發展武術事業,原國家體委上世紀八十年代對武術進行了挖掘整理工作,按照“源流有序,內容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標準劃分,武術有129種拳種門派。這129種拳種門派就是傳統武術多元化的顯現形態。每個拳種門派或流派又具有自己的拳術和器械內容。
今天,傳統武術多元化問題的凸顯應該說是與全球化發展語境密切相關的。傳統武術多元化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在農耕文明社會中,傳統武術處于封閉狀態,沒有人會關注傳統武術多元化的現實。如今,全球化時代,我們從宏觀的整體視角俯瞰傳統武術的現實形態,就會發現傳統武術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并形成多個傳統武術地域文化中心。如,河南省的少林武術、陳式太極拳;山西省的形意拳;河北省的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形意拳;陜西省的紅拳;山東省的螳螂拳;四川省的峨眉武術等等傳統武術中心。這些傳統武術中心是傳統武術各拳種門派按照自身具有的基本規律慢慢地演進的結果。
在全球化語境中,不同的傳統武術門派在與外來的文化接觸、交流、碰撞和融合中必然存在消化外來文化的能力差異,必然使傳統武術更加呈現出多元化。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跨越邊界的互動導致文化特定的場所和實踐中混合,形成文化多元化?!盵2]在生物界,多元化是生物進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很難想象在生物界只存在一種物種的狀況。美國的黃石公園曾有過破壞生物界多樣性慘痛教訓的例子。黃石公園的管理者為了維護游客的安全,曾將狼群全部趕出黃石公園,造成的結果是,生物界的食物鏈被破壞了,大量食物鏈低端的食草類動物沒有了天敵,存活下來,破壞了大量的植物,導致生態平衡嚴重損害。維修成本大大增加,有的甚至根本就維修不好。于是,黃石公園將狼又請了回來。黃石公園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態生機。包括一些森林自然火災,在生物學家看來,都是維持自然生態平衡的一種有效手段。適度的火災一方面使燃燒掉的木材變成了灰燼,融入徒弟,成為存活下來的植物肥料,一方面自燃也燒掉了一部分有害生物。這都是自然界在自覺地調節自身的生態平衡,從而維持生物界的多樣性??梢哉f,多元化不僅是自然界生物生長發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且也是世界任何其他事物生存和發展的充要條件。在傳統武術發展的歷史中,盡管由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一些傳統武術出現了消失,但是,傳統武術的多元化始終沒有改變,多元化的門派的傳統武術相互補充成為傳統武術總體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傳統武術發展的基本特征。
文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相統一原理告訴我們,傳統武術多元化必然存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相統一的問題。傳統武術多元化是傳統武術的現實顯現形態,隨著時代語境的變化,這種多元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永恒在場,存在著不確定性。但是,這種多元的不確定性也不是波云詭譎、變動不居的,多元的背后必然有其內在的本質規定性,即確定性,恰恰是這種確定性決定了多元化的不確定性。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性和個性原理而言,共性是事物的普遍性質,個性是事物的特殊性質。前者決定事物的基本性質,后者決定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共性是絕對的,個性是相對的。兩者的辯證關系是,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包含著共性,個性受共性的制約。傳統武術多元化的不確定性是個性,多元化的確定性是共性。傳統武術多元化的確定性是傳統武術多元化的普遍本質,決定著傳統武術多元化的表現形態。換句話說,不管傳統武術多元化如何顯現,多元化的本質都是“傳統武術”這個“理性狡計”支配下的多元化。傳統武術本質的規定性就是多元化的確定性。傳統武術多元化的不確定性是傳統武術現實顯現形態的不確定性,即多元化。多元化的確定性寓于多元化的不確定性之中,制約著多元化的不確定性。傳統武術多元化的確定性規定了傳統武術多元化的“一體”,傳統武術多元化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傳統武術的“多元”。因此,筆者認為,傳統武術多元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相統一原理告訴我們,傳統武術多元化格局是一體多元的格局。傳統武術的一體寓于多元之中,多元是一體的具體顯現形態并受一體制約?!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眰鹘y武術多元化的“一體”是“形而上”,或者說,是隱匿在傳統武術多元化顯現形態里的“共性”,很難通過感官的直接把握和體會。只能通過傳統武術“形而下”的具體顯現形態“多元”,即“個性”的傳統武術多元化顯現形態,去間接地把握和體會,從而進一步去深化對傳統武術多元化“形而上”(共性)的理解和認識。誠如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的那樣——“感覺到了的東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币蚨?,在言說傳統武術多元化時,應該聚焦其另一意義,即傳統武術多元化的共通性。傳統武術多元化的本質是一體多元。傳統武術多元化的顯現形態是通過門派呈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傳統武術多元化的主要顯現形態是傳統武術的門派多元化。如,傳統武術有少林拳派系、太極拳派系、八卦掌派系等諸多門派。一個門派就是傳統武術的一個“元”,有多少門派就有多少個“元”??梢?,門派是傳統武術的基本特質,是傳統武術多元化形態顯現的最根本標識。因此,所謂傳統武術多元化,實質是以門派為標識的傳統武術多元化,門派是區分傳統武術多元的本質標識。
2.2.1 傳統武術的“元”具有內在的規定性
傳統武術的多元化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如果門派之間不互相比較,就不會產生自覺的認同,如黃黎洲記載的內家拳就是相比較少林拳而言的。多元化中的每一元都具有被團體認同的共同因素,而這些共同要素都是和其他“元”相接觸時,才會發生認同,即傳統武術多元化的意識,有一個從自在到自覺的過程。如,少林拳是相較之于其他別的武術拳種門派而言的。傳統武術門派的多元化是傳統武術多元化的體現。一個門派是一個“元”。每個“元”、每個門派都具有自己內在的質的規定性。
2.2.2 傳統武術多元化具有地域性
傳統武術多元化必然受惠并受制于特定空間提供的生態環境,具有地域特征。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們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活動,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祖祖輩輩可能守的都是一塊家園,很少與外界溝通。另外,各地人們的生存環境和身體條件也有差異。傳統武術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不可避免受地域環境影響,使傳統武術在不同地域環境中具有不同的技術特點,如中國武術的南北派之分,南派的拳術具有架式小、拳勢緊湊特點,北派的拳術具有架式大而舒展等特點。由此可見,傳統武術多元化具有地域特質。
2.2.3 傳統武術多元化具有衍生性
從橫向層面來看,多元化的門派是傳統武術多元化的顯現形態。但這不是傳統武術多元化的唯一顯現形態。在傳統武術門派的縱向層面上,有的傳統武術門派自身又可衍生出多元化。譬如,就橫向層面的不同的門派而言,傳統武術多元化表現為少林拳派、武當拳派、峨眉拳派等多元化顯現形態;就太極拳門派自身縱向層面而言,太極拳門派又可以衍生出多元化。大家知道,太極拳是傳統武術的一個門派,但是,太極拳這個門派里衍生出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等。可見,傳統武術多元化具有衍生性。
2.2.4 傳統武術多元化具有一體性
傳統武術多元化的體系化特征主要表現為:傳統武術多元化的“形而上”的“一體”統率下,以門派為標識的傳統武術多元化具體顯現形態構成一個體系。也就是說,傳統武術多元化不是零散的,而是成體系的。傳統武術門派的多元化也好,傳統武術門派衍生的多元化也罷,它們都囊括在傳統武術多元化的“一體”之中。換句話說,傳統武術是個大體系,是由多元化的門派體系,或者門派衍生的多元化流派體系構成??梢姡瑐鹘y武術多元化是有機聯系的多元化,是統一的多元化,是體系的多元化,多元化之間多成并列或從屬關系。
傳統武術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體現在:(1)傳統武術多元化作為中華民族先輩們的精神創造的一種表達,外在層面是傳統武術博大精神的重要載體,內在層面彰顯了傳統武術博大精神的文化意蘊。(2)和生物的多樣性一樣,傳統武術多元化是中華民族先輩們適應地域環境等因素的結果,反過來,傳統武術多元化有助于人們了解地域文文化。(3)傳統武術多元化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使人們在文化的選擇上具有多樣性。(4)傳統武術多元化恰恰給人帶來美的享受,顯示出傳統武術是一種不同的文化系列。(5)傳統武術多元化和統一性啟迪給人們帶來思想的啟迪。(6)傳統武術多元化內蘊多樣的民族思維方式、處事方式,儲存著先輩們生活、人生的經驗和知識,有利于指導后人。(7)傳統武術多元化是傳統武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動力之一,也是傳統武術發展的重要特征。但是,傳統武術的多元化并不是指傳統武術多元化的門派或者流派像野草一樣隨意漫無目的的發展,尤其是傳統武術作為一個整體,在與其他文化之間進行交流時,文化整合的意義便顯得格外重要。在傳統武術作為一個文化整體上,整合主要指在不同的門派或者流派的差異中尋求共性,在多元化中實現統一性。傳統武術文化整合是一個雙向或者多向的互動過程,并不是以一種門派或流派取代另一種門派或流派,更不是兩者簡單的組合或者疊加,也不是一種文化同質化(盡管不同的門派或流派整合會導致文化的同質性增長)。整合是把不同的門派或流派傳統武術連接在一起,實現了它們之間的整合,并不消除它們之間的差異。傳統武術文化的流失或消失,屬于一種正常的傳統武術的文化新陳代謝,和文化整合關系不大。傳統武術多元化的門派或流派整合的基礎是傳統武術作為一個整體,其目的是解決傳統武術當前發展所面臨的共同挑戰,結果會使不同的門派或流派的傳統武術具有更多的相同發展理念。因此,這并不意味多元化的門派或流派的傳統武術要改變其固有的特質而融合成為一種傳統武術,更不需要走向一種同質化的所謂傳統武術,否則那就是傳統武術走向自我毀滅,而不是鳳凰涅槃。
體現一致性的文化整合不是消除差異,而是保留差異,在文化的百花齊放中求得一致性目的。因此,傳統武術的文化整合不是一種文化模式復制的同質文化,而是多元構成的傳統武術統一體。中國古代的“和同觀”對認識傳統武術的多元化和文化整合的統一體的辯證關系具有重要的啟迪價值?!秶Z·鄭語》記載,在史伯回答桓公問話時候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稗同,乃盡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史伯看來,“和”與“同”是相異的,性質不同的聲音結合叫“和”,相同的聲音結合叫“同”,“和”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結合,“同”則是一種模式的反復或重復??鬃痈侵赋觥昂汀迸c“同”的差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傳統武術多元化必然會帶來多元之間的一些沖突,諸如門派或流派之爭。如何處理這些沖突?在筆者看來,要采取寬容的態度對待和把握沖突,在沖突中就會實現對自身的揚棄和對其他武術文化的吸收。寬容在處理傳統武術多元化之間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多元之間,要寬容,要容忍與他者的共存,更重要的是,通過多元之間的對話、互動和交流,不斷地互相汲取所需的文化養分,以強大自己。這一點尤其對傳統武術多元化中小眾的門派或者流派具有重要的意義。只要通過對話與交流,就能化解傳統武術的門派或者流派之爭。某一種門派或者流派想把自己試圖凌駕于其他門派或者流派之上,不但結果上很難做到,而且會導致和加劇門派或者流派之間的矛盾。在筆者看來,傳統武術多元化并不是對傳統武術的一種撕裂,恰恰是拓展了傳統武術的生存空間。傳統武術多元化的并存和發展是傳統武術的福祉,多元之間通過交流互動而達到相互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發展是傳統武術發展的光明前景所在。所以說,傳統武術多元化不僅是傳統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傳統武術發展的重要推動之一。
綜上所述可見,門派是傳統武術文化多元化現實顯現形態的標識。傳統武術文化多元化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多因素綜合相互作用的過程。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武術文化多元化的文化現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一個文化整體,傳統武術文化多元化的文化整合主要是多元的門派或者流派的求同存異,在多元差異中求統一。在文化整合中,拓展傳統武術生存的文化空間。傳統武術文化多元化的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傳統武術文化多元化不僅是傳統武術的重要文化現象,也是傳統武術發展的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