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率文 王 喆
1.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太原十二中學,山西 太原 030002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教師這個角色對于創新教育成功與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身上擔負著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教師們培養出的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能否成為創新人才,是關系到國家興旺發達、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大問題。”可見,教師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建國以來,武術被列為學校體育教學必修內容,承載著我國廣袤深邃的傳統文化。2017 年,《開學第一課》中的“武以振魂”,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提出的“以學校武術教育助力國脈傳承”,以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于“兩會”期間力推“武術、太極”進校園。足見武術在當前傳統文化進校園中的重要性。綜上,本研究試圖從提升學校武術教師教學能力問題展開探討,以期為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推進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啟示。
我國各大體育院校多是以培養競技體育專業人才為主。于是,在普通學校從事武術教學工作的任課教師,絕大多數是非武術專業的教師來承擔。[1]顯然,大多數從事武術教學工作非武術專業的教師上學期間只參加過武術課普修的學習,其武術技術水平、理論水平如何便可想而知了,誠然,普通學校中大多數體育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時,示范動作的不規范,很難講明其作用及特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鑒于此,當前我國學校武術師資的主體來源是各高等院校競技體育專業畢業生,正是由于受此條件限制,使非武術專業學生在技術能力上因循了競技體育的“項目化”特點,導致普通學生武術學習的需求與武術師資的技能存在差異,體現了“選材”環節上的先天不足。部分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便因此而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嚴重束縛了學校武術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當前所處的歷史方位做出了重大新判斷,那就是我國社會已經邁入一個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前所述,西方競技體育傳入我國后,學校體育教師中,絕大多數為非武術專業教師,隨之,學校武術課堂也被競技體育課堂所占領,這種不均衡的發展和有違武術教育本質的發展, 是導致學校武術教學逐步走入尷尬困境的最根本之原因。[2]
百年來,成為一種教育手段的武術走進學校。尤其進入21世紀后, 學校武術教育更逐漸上升為一種“國家意識”,建國以來,武術就成為學校體育必修課,但到今天為止,武術課的教學效果仍然不容樂觀,學校武術存在嚴重的教育背離現象,分析其緣由可知,武術進校園師資方面的問題是阻礙學校開展武術項目的最大障礙,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解決學校武術教師師資不足的問題。[3]我們知道,對于絕大多數學校體育教師而言,上大學后雖然學習過一些武術的課程,但相對自己的競技體育專項課程而言,武術課程的學習完全處于次要的地位,大多是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下武術而已,對其技術技能并沒有很牢固的掌握,更不用說武術中所包涵的技擊和文化內涵了。[4]綜上,學校非武術專業教師的繼續教育中,武術學習應列為必修內容,我們知道,我國大多數學校體育教師中,武術專業教師占有一定比例,可以將這些武術專業教師,做為本校非武術專業教師武術學習再教育的主力軍,每學期按照正常上課形式進行武術教學培訓,并納入正常教學時數。對于上升為“國家意識”的學校武術而言,學校武術教學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做為非武術專業的學校體育教師,有義務要完成武術學習培訓,做到本校全體體育教師的以身作則,以此解決師資不足問題。
武術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哲學、倫理學、兵家思想、美學及中醫等傳統文化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武術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文化,且博大精深。由于學校非武術專業體育教師從升學到畢業,大都接受的是以西方競技體育項目為主的技術內容,對于文化內涵豐富的武術項目涉獵極其有限,因此,占絕大多數的非武術專業體育教師嚴重缺乏相應的武術文化概念,而由這些體育教師所傳授的武術教學,具有濃厚的競技體育為主的武術教學,長此以往,形成了不良循環。[5]鑒于此,加強學校非武術專業武術教師對武術的深層次的培訓,加強武術文化的再教育和熏陶,急需提上日程。例如,武術文化中的武術諺語,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中華武術的一個縮影,也是極為珍貴的武術文化財富。實踐表明,武術教學過程中,適當加入武術諺語,可以給現今的武術教學帶來諸多的便利。例如,與養生相關的武術諺語,“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臥如弓”“自古拳術三大用, 防身、健體與防病”。與持之以恒,終身體育思想有關的武術諺語,“拳打千遍, 身法自然”“拳不離手, 曲不離口”“學拳三年, 丟拳三天”。以及與人際交往中的謙遜禮讓有關的武術諺語,“拳以德立, 無德無拳”“比武走手, 點到為止”“武德比山重, 名利草芥輕”。這種武術文化中流傳已久語言藝術形式的武術諺語,用簡潔、精練、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了深奧的武術思想,包含豐富的武德、技藝、功法、養生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精髓,無論是教授者還是習練者,不無裨益。[6]誠然,學校體育教師武術教學能力的提升需要非武術專業體育教師愛崗敬業的精神, 需要非武術專業體育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反復打磨和推敲,需要學校出臺相應的支持教師教學的改革措施以及相應的環境與氛圍, 還要有積極有效地推進武術教學活動,這些都是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此外,積極搭建學校非武術專業體育教師武術教學研討和交流的平臺,定期邀請學校的武術專業教師輪流作主題分享,暢所欲言,互相啟迪,可以是“翻轉課堂” “雙語教學”“案例教學”“教學中融入微課視頻”等,有利于體育教師武術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受益的同時,完成學校體育教師傳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