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兵
昌吉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昌吉 83110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由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變,社會服務職能經濟體和公益團體快速發展。我國高等院校作為知識性和技能為一體的人才儲備和輸出單位,在社會服務職能方面還缺乏一定認識,在大學生求學的過程中,社會服務的經歷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同樣重要,是大學生成才價值體現的重要過程。太極拳是我國的國粹,在民間具有廣泛的愛好者,所謂“高手在民間”,高校太極拳教學不應該離開社會,從學校育人到實現社會服務價值的角度,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共育,共享”文化知識是今后發展太極拳項目的重要途徑。
多種途徑查閱各類文獻,重點關注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等著名高校博碩士論文、課題成果進行研究分析。查閱教育部2009年頒發的《全民健身條例》和2015年《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從中國知網檢索關于太極拳社會服務相關論文,對西安和新疆等地區高校教學調研,為本研究提供各類材料支撐。
高校太極拳教學主要以課程教學和社團學習為主,課堂教學過程與課外研究學習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教學模式主要以技能傳授為主,理論知識學習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構成技能學習與理論學習交融的學習環境。學校太極拳課程設置集中在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在初級學習階段會對此提議項目產生濃厚的興趣,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學習內在動力較為充足。三年級與四年級學生基本就沒有機會接觸太極拳課程,部分具有太極拳興趣的學生因沒有課程壓力或其他校園活動影響會逐漸從太極拳社團離開,造成學習半途而廢。因此,實踐平臺對于學生不斷學習,學以致用非常重要,是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習慣的重要因素。
民間太極拳項目主要以群眾性健身為目的,用于競技體育的非常少,2008年國家成功舉辦奧運會以來,國家對人們體育健身的問題越來越重視,先后出臺了《全民健身條例》《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指導意見》《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等提升全面健身意識的政策文件,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也開始著手籌辦各類太極拳群眾類賽事,一時掀起許多民眾參加,社區和公園等公共健身場所也出現了許多太極拳、太極劍群眾團體,發展呈現向好的苗頭。但從近幾年的發展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太極拳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人們普遍認為太極拳運動是一項老年人的健身項目,年輕人參與太極拳健身很奇怪,在公共健身場所很少有年輕人參與此項目。其次,廣場舞蹈藝術形式多樣,活動方式靈活性,融健身與娛樂為一體,滿足了民眾的主客觀的意愿和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到舞蹈健身操當中去,參與群體年齡越來越趨向于年輕化,廣場舞蹈已經占據了公共場所健身方式的“半壁江山”。再次,社會層面上懂得太極拳項目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沒有專業的老師,缺乏交流學習的平臺也是制約民間太極拳發展的因素。太極拳在群眾性健身項目中的發展與繼承呈現逐漸被擠壓的局面。
推進式“共育”模式是指依托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與高等院校商議,從培育社會有用人才,服務社會的角度,高校委派或鼓勵具有能力的大學生或學生社團到社區或公共健身場所交流學習太極拳項目,學生將學習過程從校內轉移到校外,在這種環境下,高校通過大學一、二年級的培養,基本可以確定部分具有潛質和愛好的學生,這些學生可以以社會實踐的方式參與到社區服務工作當中去,搭建高校優秀人才與社區體育服務平臺。通過這種方式將高校太極拳資源傳遞到社區體育工作的發展中去,提高社區居民參加太極拳健身的積極性,又可以使學生在社區實踐中,提升太極拳知識的學習和交流,達到提升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社會上太極拳練習者通常是以群體為主,即使不同派別也有交流與溝通,大學生融入到社群練習者中可以進一步豐富拳種的交流,強化學習傳統拳種的實用性功能。俗話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社會上太極拳練習愛好者一般練功年齡都在5-10年,具有較扎實的實踐經驗,能夠從內在修心,外在修身方面給與大學生正確的指導,同時,還能夠給學生傳授預防損傷,運用太極拳治療疾病方面知識。太極拳項目比較注重文化涵養的修煉,長期練習太極拳的人一般性情都比較溫和,做事穩重,其習拳修煉也是品德修煉的過程,圓滑中不失大義,交流中不失和諧。大學生一般性情耿直,做事欠缺穩重,品行易于變化,創造一個年齡層次豐富的學習環境,潛移默化的幫助大學生進行品行的修煉,通過長時間的交流可以固化學生良好的品性和做事風格。社會具有較為全面的教育結構,學生在校期間接觸社會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豐富學生的情感,健全良好的心理素養,同時,練習太極拳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社會關系,拓展自己的交際圈,增強處事自信心。
我國太極拳練習者的年齡出現兩極化,要么是老年人,要么是青少年,老年人練習太極拳主要目的是健身,青少年練習太極拳主要是為了競賽和學業,這種年齡結構斷層不僅不利于中年群體自覺參與太極拳健身,也不利于青少年繼續學習太極拳。建立大學生實踐服務體系可以有效的破解太極拳練習結構斷層問題,還可以壯大社會太極拳參與群體,為太極拳項目發展補充新鮮血液,增添項目發展的活力。老年人打太極拳動作緩慢,幅度較小,少有騰空和跳躍動作,大學生打太極拳動作幅度較大,可以完成各種難度動作,兩個年齡段的交流和展示會更好的促進學習的質量,也會使更多的人了解太極拳運動。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在校大學生不僅僅是學校的人,學校在社會的發展中不是獨立的,大學生的價值發揮不能只停留在大四實習或畢業之后,學生年滿18歲后就應當僅其能力發揮價值,學校以育人育才的目的,也應當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很多學生高中期間就開始修煉太極拳,太極拳水平較高,進入大學后應當充分發揮其作用,帶動校園內外愛好者進行學習,這樣既可以促進自身的進步,又可以服務于社會群體。其次,高校太極拳社會服務職能需要遵從基本原則設計,要落實政策的頂層設計,解決社會與學校之間主體存在的問題,共育過程中如何監控監管的問題。國家全民健身的方向是不會改變的,高校太極拳人才培養戰略要在開放中逐漸與社會接軌,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通過校內校外的交流學習提升太極拳為人民服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