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怡
國務院常務會議于2015年3月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文件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可以說《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產業興國、實業興邦的重要戰略部署,尤其在近幾年世界風云變幻之時,我們更加意識到必須做好本國的工業,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從容面對各種挑戰,把握機遇。當前提出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改變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因粗放型發展而導致的“大而不強”的局面,這也是我們對于“工匠精神”呼喚的現實依據[1]。李克強總理于2016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提升消費品品質”時,強調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提出引起了社會各級人民群眾的廣泛熱議,緊接著全社會各個行業都掀起了一股踐行和培育“工匠精神”的熱潮[2]。但是“工匠精神”培育并不能一蹴而就,這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所謂“時間樹木,百年樹人”。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工作雖然有一些與“工匠精神”類似的內容,但并不能與之完全重疊,有很多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尤其在教育教學和學生實踐活動等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設置的不規范、課程內容的缺乏、學生實踐活動基地的缺少、弘揚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結合等具體執行方面,都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更存在著理想信念不堅定及當前社會上敬業精神缺失的現實問題,導致對工匠精神的信仰不足。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敬業精神是職業道德的重要的內容。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上存在著很多并不積極向上、“三觀”不正的現象,尤其當前社會對快速成功的功利性追求、一夜暴富的渴望,導致踏實工作、樂于奉獻的人員成為被嘲笑的對象,不再認同勞動光榮的價值觀,追求高官厚祿的社會歪風邪氣日益充斥著人們的思想,加之當前大量明星和網紅在媒體上的炫富、炒作,導致當代年輕人不再以成為一名勞動模范為努力的目標,走捷徑、成名要趁早的思想在青年學子中盛行起來。技術工人這一職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是青年未來職業的首選,工匠精神在浮躁的社會中逐漸被拋棄,導致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出現了技術工人匱乏的尷尬局面。
第一,以樹立文化自信為目標,培育青年一代學子們的工匠精神,鑄造高職畢業生的“匠之魂”。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傳承的寶貴精神,要求具備“忠誠”“堅毅”“仁義禮智信”等優良品質,這些都與我們的工匠精神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工匠精神”包括了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崗位的堅守,對技藝的精益求精,這就要求職業人需具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要求,才能實現將工匠精神物化于每一個機器零件、每一臺機械設備,每一次滿意的服務中。高職學生能否認識到所從事職業的崇高性,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直接關系著他們職業歸屬感和榮譽感,影響著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為此,我們在高職學生中要以思想、信仰和追求為中心,將腳踏實地、勤奮好學、目標專一、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高尚品質灌輸到高職學生人才培養過程中。一是當前信息社會快速發展,我們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有效利用校園網、校園電子屏以及手機終端,尤其是要利用好當前流量巨大的熱門APP,比如抖音,嗶哩嗶哩等,在這些APP 吸引力巨大的平臺發布青年人運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入耳、入腦、入心”;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來宣傳工匠精神,如組織勞模宣講會、道德模范宣講會、大國工匠拜師會等活動,豐富教師的來源,通過多種形式讓工匠精神在學生個人意識中固化,潛移默化中滲入自己的行為與行動中,久而久之培育出學生的“匠之魂”。
第二,加強以賽促學,提升能力,不斷鍛造出高職學生的“匠之藝”。要成為技藝高超的工匠必須要有堅實的理論和技術作為基礎,高等職業教育就是要在這個知識更新越來越快、飛速向前的時代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并訓練學生具有自主學習、提升自我的內在驅動能力,讓學生在接觸信息渠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能夠不斷產生出自適應的能力,為未來不斷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為此,我們以比賽為依托,通過校內外定期的各類技能大賽,促進高職學生技術能力提高,還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有的放矢的設立比賽小組,加強大賽訓練,以比賽項目為提升能力的著力點,讓學生專業課學習更具高水準,并使教師和學生們在教學比賽中不斷挖掘潛力、發現不足、修正完善、追求卓越,從而達到不斷提升技藝的目的,打造出高職學生的“匠之藝”。
第三,以國家未來的建設需要為目標,堅定勞動光榮的價值取向,筑起高職學生的“匠之夢”。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說:“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全社會都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造。”我們國家未來的興旺發達靠的就是每一名勞動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高素質的青年人,因此新時代的青年一定要有勞動光榮,勞動才能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信念,堅定踏實地走好人生之路,摒棄浮躁的思想,從自己辛勤的勞動中獲得美好的生活。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的建設,將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實現灌輸式和啟發式的教育方法結合。最終能夠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們為設立更高的人生目標,實現更高人生的理想,最終達到追求自己“匠之夢”的目的。
第四,高等職業院校在青年學生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青年一代具備工匠精神的實踐探索研究中應當注意如下三個問題:一是在樹立文化自信、培育工匠精神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對視頻的關注度高于文字內容,尤其對一些古文內容學生基本不會去點擊閱讀,所以文字閱讀部分的教育效果較差;二是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教育課題內涵和外延挖掘不足。很多教育內容還比較老舊,強調硬性的灌塑,缺少柔性的一面,很多時候也沒有認真深入的去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與時代發展結合,僅僅是背誦詩歌、文章等老方法,考核也僅僅是一張卷子來定論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劣,學習過后隨著時間流逝很多之時也慢慢淡忘了,我們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強并適時進行跟蹤考核,并積極采取多種方法來實現學習效果的持久性;三是我們的教育教學和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常常是集體活動,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考慮到,雖然我們也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社團活動,但仍然不能完全適合和滿足當前青年一代個性差異導致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問題。
對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增加視頻的數量,多多尋找或者制作內容新穎、形式活潑的視頻提供給學生觀看,讓學生樂于觀看傳統文化內容的視頻,提升教育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據青年特點,開發更具有吸引力的視頻裝入傳統文化的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過程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二是不斷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結合點,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和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結業劇目表演的方式來匯報學習的內容;三是在工匠精神的弘揚和教育中,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多采用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不斷地分析歸納來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讓青年學生多多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體悟到工匠精神的力量,增強青年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價值認同感。
“工匠精神”這個詞語其本身的特征非常鮮明。工匠們必須要進行體力勞動,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創造或制造出產品或者提供服務,也就是需要通過勤奮的勞動來改造客觀世界,進而來體現自身的價值并獲得收入。工匠們在漫長的歲月中,在每一滴汗水中,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理論的提供了現實基礎,推動了世界的變化和社會生產力的升級。同時,工匠精神也是敬業精神的體現,高職院校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培養的搖籃,承擔著為社會各個行業輸送人才血液的重要責任,因此更要以“工匠精神”身體力行地為青年學子的教育提供精神指引和導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