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黨君
兒科護理實習期是護理教學中的重要階段,是護理專業理論知識教育的深化與延續,同時也是促進學生護理基礎理論課程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時期[1]。當前,隨著衛生體制的不斷改革與深化,畢業生的實習與就業分配方式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加之社會的普遍觀念、護理實習生自身以及帶教老師等各方面的影響,都對兒科護理臨床帶教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限制。目前,兒科護理實習生帶教質量較低的主要原因可劃分為社會觀念、帶教老師以及實習生自身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中社會觀念主要包括傳統觀念對醫療的重視和對護理的輕視,病人與家屬對于醫護人員的態度不均衡,造成兒科護理實習生容易產生不平衡心理問題,認為護理專業無出路,挫傷學生對兒科護理專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帶教老師的年齡普遍偏高,且在指導過程中疏于對實習生事后的檢查,并未將操作規范落到實處;部分實習生對于兒科護理專業工作本身并不熱愛,無法安心學習和工作,且缺乏對兒科護理的責任心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對此,本文將對上述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就業壓力背景對兒科護理實習生的帶教質量進行研究。
當前兒科護理實習生帶教質量由于受到實習生就業壓力的影響,使得實習生與帶教老師之間的師生關系不和諧。因此,從實習生與帶教老師的師生關系入手,在兒科護理實習生初次進入到兒科科室時,由護士長集中召開入科見面會,并向各位實習生介紹科室內的各位老師,讓實習生初步了解兒科科室中的基本情況,例如科室內部的具體布局、藥物工具的擺放、人員分工、本科室具體職責等等。在會議召開的過程中,讓兒科護理實習生充分感受到被尊重,消除實習生在實習前產生的由周圍環境造成的心理壓力和障礙,盡快進入到良好的實習準備狀態當中。在兒科護理實習生進入到實習的中間階段時,護士長應當召集所有帶教老師以及實習生召開階段性的評價、建議會議,以重視實習生的感受、提高實習生對專業的興趣和積極性作為主要目的[2]。在不同實習階段總目標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根據實習生的要求和需要,帶教老師可適當對帶教計劃進行調整,并采用能夠適應實習生需求的帶教措施,努力做到人性化帶教。在兒科護理實習生進入到實習的后期階段,帶教老師與護士長可組織出科座談會,讓實習生之間交流整個實習階段中的經歷和感受,并由帶教老師與護士長根據實習生的闡述給出綜合評分。同時在會議進行中,帶教老師也應當聽取實習生對兒科護理科室帶教的意見,指出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實習生及時了解自身的實習情況,根據指導意見不斷改進,實習生之間也可互相監督,讓兒科護理實習生所有成員共同進步。
通過上述三個階段三種集中會議的召開,可以有效增進實習生與帶教老師之間的感情,從心理上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在增加實習生就業自信的同時提升實習生對帶教老師的信任度。同時,帶教老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及時獲取到實習生的各項基本信息,根據實習生在不同實習階段的特點,針對性地培養實習生的分析與判斷能力,從而讓實習生能夠將兒科護理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
當前大多數的兒科護理實習生都是獨生子女,情感較為脆弱,而兒科護理帶教梯隊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嚴重影響帶教質量的提高。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對于實習生的關心和照顧較少。因此,帶教過程中應當有原則性地對實習生多些關心和照顧,帶教老師應當做到愛中有嚴、嚴中有愛,及時發現并制止實習生產生的不良傾向,秉公辦事,對其進行嚴格的批評與耐心引導,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實習生從兒科護理專業的角度正確看待臨床護理,消除其思想上的顧慮。在帶教過程中,老師還應當不斷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對兒科護理實習生負責就是對整個社會、對患者的負責,增強帶教意識,不斷強調帶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義務。重點培養兒科護理帶教梯隊的帶教能力,加強對帶教老師的規范化訓練,統一培訓內容,讓帶教老師在具備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帶教整個過程,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帶教水平[3]。只有帶教老師掌握了新的知識、新的技術以及新的業務才能充分滿足帶教的需要,并將更多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兒科護理實習生,讓實習生學到書本中和課堂中無法學到的知識。同時,帶教老師還應當將講授與演示相結合,綜合考慮實習生的參與程度,采用課堂提問和課后復習的方式,讓實習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授課當中,達到提高帶教質量的目的。帶教老師不僅應當具備更高的帶教能力,同時還應當注重自身的綜合素質,尋找繼續教育學習的機會,提高自身業務知識以及實踐操作的技能。在帶教過程中還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以適應未來更高學歷兒科臨床護理帶教的需要。除此之外,兒科護理帶教梯隊的組建還可通過對帶教老師進行嚴格的集中訓練,并在訓練后進行統一考試,選擇責任心強、理論知識豐富、業務技術熟練的護士組成帶教隊伍,并通過不斷地優勝劣汰,激發帶教老師的帶教積極性。
傳統兒科護理實習的帶教老師采用的帶教方式較為單一,而在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背景下,這種單一的帶教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指導實習生實踐的要求,導致帶教質量下降。因此,改進兒科護理實習生帶教方式,首先要將明確帶教的目的,制定切實可行的帶教方案,在確立帶教目標時應當結合兒科護理科室的特點,從實際問題出發,由淺至深,由簡單到困難,為兒科護理實習生制定具有一定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帶教方案,從而順利完成帶教目標。其次,進行對實習生的集中授課,加強對實習生綜合素質的訓練。在實習生進入到臨床的前期階段,應當由醫院內部制定統一的授課計劃,其中包括實習生職業道德、法律意識、醫療護理安全、心理健康等課程。兒科護理科室根據其特點安排相應的業務學習、專題講座、查房教學等,將實習生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兒科護理實習生的綜合素質。最后,在集中授課結束后,帶教老師還應當根據實習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設置一對一的跟班帶教。這種帶教方式可以讓師生關系更加親近,通過帶教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實習生自主思維、自律以及慎獨意識。同時一對一的跟班帶教方式還可以促使實習生建立對自身所在崗位的責任感,培養實習生的自信心,使實習生對學習充滿興趣;促使實習生主動翻閱相關理論書籍、操作步驟流程以及注意事項等,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水平。
兒科護理實習生的臨床帶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此帶教應當嚴格遵循“一看二指導三獨立”的原則,整個帶教程序應當采用先評估、再計劃、再實施、最后評價的護理模式。在其運行過程中要不斷強化評價和反饋制度,由帶教老師與實習生共同承受壓力,從而促進教學雙方的水平同步提升。同時,在帶教的過程中應當時刻將兒科護理實習生作為主體,堅持以問題為主的啟發性思維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實習生的能力與素質。帶教老師在提出問題時應立足于實際,提出多層次、多角度、難易點混淆的問題,從而讓實習生在回答問題時可以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針對就業壓力下的兒科護理實習生,通過合理地使用情感激勵制度,充分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能力與潛力。帶教老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實習生細微的進步,并及時給予鼓勵,使其在過程中有更加愉快的情緒體驗,提高實習生對學習兒科護理專業的興趣。對于實習生的失敗和不足也應當給予適當的講評,并與實習生共同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總結經驗,從而使實習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實習任務。帶教老師也應當聽取實習生的評價和建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解決遇到的新問題,積累教學經驗,保證帶教質量的持續提高。
當前帶教老師對于實習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過于看重,而忽視了對其良好護德的培養,導致實習生的自身綜合素質較差,并且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影響帶教的質量。兒科護理實習生的護德是調整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護理人員相互之間以及護理人員與社會之間行為規范的總和。護德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關系到患者的生死與健康。兒科護理實習階段是學校教學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不僅要培養實習生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要培養實習生的護理職業道德。在進行兒科護理實習前,應當將實習生集中起來進行統一培訓,要求實習生端正其學習態度,做到愛崗敬業,增強實習生的慎獨意識,帶教老師不僅要帶技能、帶能力,更要帶思想、帶作風,讓實習生從思想上把握正確的人生價值,認識到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才能夠在當今嚴峻的就業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同時在帶教的過程中,德育的實習計劃要與護理技能實習計劃共同進行,將兩項實習內容有機結合,加強實習生職業責任、職業道德、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精神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將兒科護理實習生的帶教質量快速提高。
綜合上述,兒科護理實習生是護理崗位未來的希望,在臨床帶教過程中一定要形成穩定規范的帶教制度,并根據實習生的就業問題、心理問題緩解其壓力,讓實習生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護理技能,切實培養實習生良好的作風和職業道德,為兒科護理專業學生在畢業后獨立從事護理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理論與實踐操作能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