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芳 陳思嫻
2020年脫貧攻堅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現在還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必須再加把勁,狠抓攻堅工作落實。作為地方高職院校,責無旁貸地成為了助力當地脫貧攻堅的主力軍。職業教育作為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在精準扶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以投入小、見效快而成為教育精準扶貧的排頭兵。職業教育分為學歷型教育和非學歷型教育,學歷型職業教育扶貧給當地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創造了學習的機會,如為學齡人員建檔立卡,為其提供入學幫助;非學歷型職業教育扶貧通過對非學齡成年勞動力提供短期技能培訓,提升其就業創業能力,使他們成為家庭增收的主力軍和鄉親致富的帶頭人,這些都是職業教育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
高職院校能否真正貫徹落實國家的精準扶貧精神,實施好農村貧困學生的扶貧工作,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光靠物質和經濟資助還是不夠的。根本的還是讓農村貧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這些學生由于基礎教育資源不足和水平有限,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導致大部分的學生不能進入重點大學。為了繼續學習,獲得學歷和掌握知識和技能,地方高職院校就是這些學生最好的選擇。針對學歷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地方高職院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目前,貧困地區對于職業教育的認識不夠,且存在偏見,盡管他們清楚“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但還是存在“重文憑、輕技能”的傾向。那么,地方職業院校就要做好廣泛宣傳,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聲譽,努力嘗試改變貧困地區民眾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讓貧困地區的民眾看到高等職業教育的優勢,看到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前景,從而主動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宣傳高等職業教育。在當地進行招生宣傳的時候,高職院校還要深入了解當地生源情況,對于貧困家庭的適齡對象進行摸底調查,調查其自身的學習基礎、家庭條件、個人愛好甚至是未來的職業意向等內容,還要了解當地的特色,精準分析之后并結合地方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來推薦其接受相應的職業教育學習。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或是城市普通家庭,貧困生比例要高于本科院校,且致貧原因復雜。因此,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認定操作流程不可簡化,不能僅憑學生的“建檔立卡”來進行評定,而要深入了解其貧困的詳細情況,因此資助方式不能太單一,目前,針對高職貧困學生的“獎、助、貸、勤、補、免” 的“六位一體”資助體系已經形成。但不能無償性地資助,忽視了受助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梢怨膭钏麄兣W習,通過自身的優異成績去獲得獎學金和助學金,給他們提供助學崗位,讓他們在緩解經濟壓力的同時,還能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從而更懂得感恩、奉獻和責任。
當地高職院校精準扶貧脫貧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幫助貧困畢業生實現高質量的就業。首先,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完善“訂單式”的培養模式,確保貧困生畢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其次,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學院可以多開展創業項目的實踐活動,建立創業產業孵化園,在校內就給學生提供創業的基地和平臺,增加學生的創業實踐經驗,小有成績的創業貧困學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報酬[1]。再次,學院要及時發布就業信息,確保就業信息要宣傳到位,讓貧困畢業生及時了解就業信息。同時,積極鼓勵貧困地區學生畢業后回到基層特別是自己的家鄉去就業。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服務于當地,共同脫貧攻堅。最后,要構建就業咨詢幫扶體系,針對貧困畢業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就業指導、就業咨詢服務和各類就業技能培訓,認真做好貧困畢業生信息統計、就業需求統計以及心理疏導等工作,提高其就業的自信心和主動性[2]。
“扶貧先扶智”,職業技術類的教育和培訓是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去窮根的有效方式。非學歷型職業教育扶貧因其時間短、見效快,成為教育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其扶貧對象主要是農村成年貧困勞動力,這種教育形式只關注勞動技能的增長,不涉及學歷的提升[3]。非學歷型職業教育培訓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培訓往往缺乏一個完整的過程,前期調研、后續跟進、師資力量、培訓的針對性、課程的成效等都需要逐漸完善。
要想做大做強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教師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大部分地方職業院校,由于地域、經濟等因素受限,職教師資隊伍狀況不理想。因此,要想助力好地方精準扶貧脫貧,做好非學歷型職業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勢在必行。一方面,加強教師的技能培訓,按照“雙師”標準建設教師隊伍,有知識、有技能、能熟練操作的教師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短期培訓。此外,還要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待遇,讓教師更好地潛心于教學;另一方面,要多方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政府、地方企業和校方要加大統籌和保障制度,相互協作在扶貧地區建立勞務培訓基地,充分發揮職業院校作為扶貧的主體發揮重要作用,還能為當地企業培養充足的后備勞動力,也為當地走出貧困提供了路徑。
當地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專業設置,結合貧困地區的區域特色,向貧困地區提供需要的技能培訓。在培訓實施過程中,主要采取“參與式”的培訓模式,培訓者首先要了解當地受培訓者即貧困人口的需求,結合當地特色,確定培訓主題。其次要根據主題制定培訓目標和培訓內容。這種培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涉農培訓;另一類是農民轉移培訓。在涉及農民培訓時,就要深入地方調研,了解當地有沒有特色農業,若有,那么特色農業是什么、農民需要什么樣的涉農知識和技術。目前,扶貧的培訓內容更傾向于科學種植、養殖和衛生方面。當地高職院校還應該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與當地政府加強合作,在扶貧當地嘗試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基地。帶動當地的產業升級。讓被幫扶對象真正脫貧并防止返貧。針對農民轉移培訓,地方職業院校就要改進培訓形式,不能總是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更應該以實踐為主,增加實地操作。搞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要充分發揮示范培訓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各種資源,對資源進行整理和優化,用于農民培訓。電動縫紉工培訓、保安員培訓、物業管理、餐廳服務員培訓、賓館服務員培訓、家政服務、月嫂培訓等都是目前市場急需的技能人員。農民轉移培訓可以傾向于這些內容。最后,還要對培訓進行考核評價,確保培訓實際有效。
科技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戰役中的重要支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科技扶貧工作中的人才保障,則是推動科技扶貧向廣向深發展的動力引擎。集中式的培訓畢竟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供的脫貧幫扶總會有不及時和不精準的時候。那么選派地方職業院校專業對口的科教人員即“科技特派員”駐扎貧困一線,對當地的農民進行技術培訓,進行試驗示范,就能很好地解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當然,地方院校要積極支持“科技特派員”的工作,通過職稱評定、津貼發放和項目申報等一系列激勵措施,充分調動科教人員深入一線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要積極發揮各類科研平臺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利用科研成果助力脫貧攻堅工作。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手段。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想要貧困地區人口真正脫貧防止返貧,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這需要當地高職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充分發揮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扶貧扶智,早日實現“人人受教育,個個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