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雅
目前,最常見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之一是邀請合作企業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企業站在崗位工作技能需求角度對現有方案提出優化建議。一方面,企業將骨干員工作為導師推薦給合作高職院校擔任兼職教師,對學生開展專業技能講座,提供一系列實踐操作指導。另一方面,教師深入企業,參與企業營銷實踐工作,承擔企業員工培訓及一些橫向課題的研究,給予企業智力支持[1]。
企業勞務需求與學校實訓及就業相對接也是校企合作常見模式。學校定期組織人才招聘會,企業根據自身用人需求來校召開宣講會,招聘在校生兼職實習或畢業生工作,通過此種方式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此種模式是由學校和用人單位共同參與組織管理,協同教育培養[2]。學校為企業培養、輸送人才,企業為學校解決實習實訓、就業等問題。
此種模式的實質是學校和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并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3]、校內實訓室。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在工學交替、產教耦合的理念下對相關課程進行教學模式設計,在學期中穿插企業實踐環節,可以優先選擇這些實訓基地開展教學。或者由企業方注資,在校內建立相關實訓室,配備專業實踐相關儀器和設備。
現在多數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注重形式,很少能做到長遠戰略性合作。另外,校企合作普遍缺乏一定的深度,合作周期較短,且具有臨時性特點,企業不愿意投入相關人力物力資源到合作項目中。同時,相關項目可能未與企業當下用工需求相結合,因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培訓、接待成本,產生的效益少。教師頂崗實踐所產生的企業效益也不明顯[4]。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最終導致企業無法獲得較高收益,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于高職院校中。事實上,許多學生在畢業離開學校時都沒有掌握足夠的銷售技能與實踐技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產品與行業知識背景匱乏所導致的結果。除此之外,學校提供的校外實訓場地質量不高也是導致合作深度欠佳的重要原因。校企合作模式存在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特點。很多高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只是為了完成相關考核指標,而沒有與企業開展實質性的合作[5]。
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還處于較為單一的階段。以我校商學院校企合作為例,模式基本上分為“認崗”“跟崗”和“頂崗”三類。大一的學生進行“認崗”,學生們進入企業以參觀的形式對相關崗位的工作任務、職責進行基本了解。“跟崗”針對大二學生,結合相關專業課程,以產教融合的理念為依托進行短期性企業實習,一般為期1個月~2個月。在此過程中企業教師所占的比例比較小,且企業案例教學資料由于保密要求等原因,校方很難拿到比較有價值的資料引入課堂教學。教學模式單一,校企合作教學效果不理想[6]。“頂崗”則是針對大三畢業生,可通過合作企業的面試篩選進行實習工作。整體來看,這些合作模式還處于較為基礎且單一的階段,基本上還是以滿足企業方用工需求為導向開展的實訓活動。難以達到學生專業技能與素養的提升、企業效益提升的理想效果。
當下,院校引入企業資源大多是依靠私人和校友關系,這樣的方式缺乏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同時,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導致校企合作時對企業的貢獻程度較低,在研發和營銷實踐環節中對企業幫助不大[7]。因此,深入企業的優秀教師可能因缺乏工作經驗而無法得到企業方的認可和信任。很少有員工認同教師的基礎理論,對其的依賴程度和吸引力都較低[8]。
目前市場營銷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企業急需具備系統營銷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企業方經常通過校企合作項目,挖掘高質量營銷人才,以此降低經營管理成本,使就業及實習同步進行。2016年,有關調查結果顯示,能夠在校企合作中培養人才、發現人才、留住人才,是所有被調查企業一致認可的合作動力。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的營銷人才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只有具備相關專業背景,并且掌握最新技能,如大數據分析、新媒體運營等,才能夠在市場中展現較好的引導性作用,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收益。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會對營銷人員產生短期性、臨時性的需求。例如,展銷會或節假日促銷活動需要大量人員對產品進行推廣、銷售,完成調研、策劃、促銷等工作。如果企業通過校企合作能夠將自身的勞務需求與院校的實訓項目進行有效的結合,學生進入企業即可解決企業面臨的短期性用工需求,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業培訓和人工成本。
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校企合作項目能夠借助學校實訓平臺幫助企業打開校園市場,提高自身的品牌效益。一方面,以校企合作實訓項目為契機,企業方可深入學校進行宣講。在此過程中,即可將企業文化、品牌理念等信息傳遞給師生群體;另一方面,對產品進行展示推廣促銷,以此實現企業利益的提升。同時,由于學生團隊的參與和學校場地、配套資源的支持,企業產品宣傳和促銷活動費用能夠很大程度上進行壓縮,降低了企業營銷成本。能夠達到少風險、低投入、高回報的推廣和銷售效果。
據調查,學生在實習階段,企業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以及耗費大量的成本對學生進行培養。學生自身技能水平低以及態度不夠積極使得實際工作效率比較低下,從而導致企業的成本上升。教師應當結合目前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培養。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還應該重視其綜合素質的養成,包括策劃方案寫作能力、溝通能力、專業相關軟件使用技能、抗壓能力等。在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改良傳統技能培養方式,進行教學方法的優化。結合實際工作場景,進行教學內容的充實。最終使學生掌握的技能可以符合企業的發展需要,進而有效降低企業培養人才的時間,減少企業的培訓費用,提升學生能力促使企業的利潤提高。
學校可依托于校內實訓平臺,如實訓超市、校園展銷會等對合作企業進行品牌宣傳和產品推廣。以此提升企業品牌知名度,增加銷售額。我校與歐萊雅公司合作舉辦的歐萊雅義賣活動正是契合此理念達到較好的實訓效果。一方面,學生以義賣活動主辦方的身份全程參與策劃并實施促銷活動,專業技能在實際市場環境中得以鍛煉與提升。增加了專業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對相關工作崗位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另一方面,通過義賣的推廣宣傳與現場體驗、售賣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與認可度,最終實現在短期內(2天~3天)產品銷售額激增的效果。同時,義賣主題也為歐萊雅的品牌形象塑造和宣傳起到積極正面的效果。
同時,學校亦可面向企業的外部服務。城市會展中心每年會舉辦大量的各類型產品展銷會:如酒類產品、農產品、服裝類產品等。在此期間,企業需要大量短期臨時促銷人員,短時間內很難從社會上招聘到符合需求的人才。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可抓住此機會,與相關企業聯系,搭建臨時校外實訓平臺,讓學生承擔相關銷售任務。除了展銷會,每年“618”“雙11”活動前夕,相關物流企業也有大量的臨時用工需求。但由于其時間節點特殊,為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校方可考慮調整實訓周時間,使之與企業用工時間契合。
在日常經營中,企業會有一些調研、策劃、活動執行類的營銷實踐。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可考慮將此與專業核心課程,如“營銷策劃”“市場調查與預測”“現代推銷技術”等進行融合[9]。由教師組建團隊,承接企業調研、策劃、銷售等項目。以學生開展具體工作,教師全程指導的方式完成相關項目。在此過程中,校方可與企業一同進行考核,選出優秀的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
探索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校企合作雙贏模式對于進一步拉近學校和企業距離有著重要的意義。以雙向服務、共同發展的理念作為校企合作的黏合劑,抓住企業訴求,在雙贏角度下搭建校內外實訓平臺、開展實訓活動才能夠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或增加收益的良好合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