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菲
中美學校體育課程開展的研究與啟示——訪美學習心得與反思
楊一菲
(華師大二附中,上海 201203)
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對中美學校體育開展的情況、目標和差異性進行對比,分析中美學校體育課程的差距,提出我國學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期為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學校體育;中美對比;課程設置目標
2016年,由國家公派留學基金委、中國大(中)學生體育協會和美國帕克十二聯盟的共同合作的全國學校體育教練員赴美留學項目正式拉開序幕,該項目是第六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的重要成果。我國選派了89名來自全國各地中學、大學體育項目(籃球、田徑、游泳、啦啦操)的優秀教練員,前往美國猶他大學進行為期3個月的系統學習。
學習課程以理論課程(基礎英語、美國體育概論、體育商業、運動營養、運動損傷與康復、運動心理、大學招生)和專業實踐課程(訓練觀摩、體能訓練、教學方法、團隊建設)兩個主體模塊為主導,美方向中方的訪問學者們展現了美國發展成為競技體育強國背后的推動力。
美國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是監管大學生運動員的重要組織機構,全稱為國家大學體育協會,是覆蓋美國和加拿大1281個體育協會、機構、個人組成的全國性業余體育協會,監管和負責45萬名大學生運動員在校時的體育賽事。在美國,大學生運動員如若參加校運動隊和全國比賽,需事先在NCAA上進行注冊、認證,并遵守相關的條例方能參賽。NCAA按照大學規模和學術體育水平從高至低將學校分為三個組別,即DivisionⅠ、DivisionⅡ、DivisionⅢ。[1]前兩個組別里學校可以向運動員發放體育獎金,而最后一個組別學校則不得發放。同時,根據地理位置和運動水平,NCAA在三個組別中又細分了數十個聯盟。其中,Pac-12(太平洋十二校聯盟)、ACC(大西洋海岸聯盟)、Big 12(大十二聯盟)、Big 10(大十聯盟)、SEC(東南聯盟)為5個較為頂級的聯盟。每個高校會根據自己的地理位置和水平加入相應的聯盟,從而增加運動員的參賽鍛煉機會,達到以賽代練、賽練結合的目的。
以Pac-12為例,其成員是來自美國西部的12所大學(如Arizona、Utah、Colorado、Oregon、Washington等)。在歷史上,該聯盟在NCAA舉辦的全國冠軍賽中多次超越其他聯盟名列前茅。在2015年世界大學排名中,該聯盟中有7所高校排名世界前100。在學術方面,Pac-12聯盟有不少有諾貝爾獎和普利策獎的校友。
美國大學生運動員需遵守各項相關規定方能從事專業體育鍛煉和賽事。NCAA以及各個聯盟會制定保護運動員的各項措施和政策,如在校大學生每周訓練時間不得超過20小時、全額獎學金資助、優先選課機制、單獨導師輔導等。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直接體現了美國整個體育機制的運作模式和發展方向。雖然美國專業運動員和大學生運動員兩者之間享受的待遇和具體培養模式不同,但在完善、系統的機制下,體育頂尖人才會受到高度重視和保護,這也推動了體教結合的組合優化,給予從事體育運動者更多的個人機會和發展空間。美國大學俱樂部的完善體制,從某種意義上為基層體育愛好者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能喚起中小學體育活動參與者的積極性,達到保障中小學體育課程順利、持久開展的導向性目標。
美國的基礎教育統稱為K-12(從幼兒園至12年級的教育)。該體系構成了完整、科學、有銜接性的內容課程,其中體育課程內容設置豐富多樣、結構清晰、層次完整,不僅能提升學生在課堂中對體育知識和技能獲得,還能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所需,將體育德育全面融于課堂之中。
美國學校體育運動項目按類別劃分主要包括戶外運動、體適能運動、舞蹈與節奏運動、水上運動、球類運動、個人表現型運動、終身活動七大類 [1]。每個大類中涵蓋許多奧運和非奧運的體育運動項目,并針對每個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從小學時期基本運動技能的學習和后期參與各種競技項目所需的身體素質儲備、初中時期運動項目興趣的初步建立與熟練掌握,到高中時期體育運動的進一步精細化與應用發展,一系列的體育教育內容都隨著學生身體自然成熟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開展。簡單地說,美國運動技能教學是有銜接性的、遞進性的,完全符合運動技能從基礎到專項化轉變的三個過渡階段(即出現、成熟和應用階段)。
2010年美國出臺《共同核心州立標準》[2],2015年頒布《走向未來:國家體育課程標準》[3]和《K-12體育標準和年級水平成果》[2],該些政策體現出各州在體育課程安排過程中的自主性、獨立性和靈活性,各學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條件、特點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進行課程設置,力求構建有特色、整體性強、實用性高的體育課程。
在中小學的體育課程里,學生通過學習基本技能,不斷提高能夠適應多種體育運動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例如,通過學習平衡、靈敏、滾翻、跑跳、踢拋、移動等運動技能,為以后專項運動夯實基礎。教師將體育德育貫穿于不同階段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責任心、自尊自信、相互尊重、團隊合作、競賽規則及禮儀意識等體育品德的教育對學生自身價值行為進行培養。
社區俱樂部、家庭體育的協同參與,對學校體育的發展起到進一步的保障和深化作用,使學生能夠全方位的融入濃厚的體育氛圍中,提升體育運動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良好鍛煉習慣。在美國,家庭、社區、學校體育活動是美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強勢后盾。受美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體育產業的影響,美國孩子校外的體育鍛煉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優于我國。美國大學在錄取學生時,業余特長和課外活動各占10%的參考比例,如此一來便形成了龐大的體育人口,使之成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搖籃。
中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2001版) 是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導下,依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制訂,由教育部頒發的關于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指導性文件。經過10 年的試行,于 2011年修訂。該標準建立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體系,使得體育課程對學生的要求更加具體和明晰[4]。目前,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一種文本課程,其目標是在滿足社會需求和體育與健康課程價值追求的基礎上,做出學生應該知道什么、學會什么、改變什么的清晰描述[5]。由此可見,我國的學校體育由國家統一管理,政府把握規模大小和發展方向,以國家層面的宏觀指導性文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作為教學的參考依據,分層分級地落實于教學工作中。圍繞課程體系,從運動技能、身體素質、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中國學校體育課程的實施,秉承“以學生為本” “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通過貫徹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不斷將促進學生健康與全面發展的理念融入課堂中,并且高度重視、積極落實德育教育引領體育課堂發展方向為先的理念。讓學生在掌握技能、提升體能的體育活動中,養成遵紀守法、團結奮斗、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是非觀與核心價值觀,使其能夠成為一個合格公民,成為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有用人才。
通過比較分析,中美學校體育在管理體制、教學理念、課程大綱、課外活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從整體來看,美國體育課程是讓學生通過多學科理論(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生物力學等)交叉學習,不斷獲取體育運動知識的認知能力,并將所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學習運動技能和發展身體素質,促進自身健康水平,以規則意識、個人責任感(競賽組織、團隊協作)等社會行為和自我表現、角色扮演(如競賽裁判、助教等)等社會價值作為教育目標,使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發展的同時,更能隨著社會進步而對未來核心素養的所需充分蓄能。由此可見,美國體育課程不僅在教學過程中傳授運動技能,還在動態的學習環境中引入跨學科的相關知識,豐富體育運動的文化底蘊,使學科知識體系、實踐運動能力足以引導學生從認知、技能、情感方面去適應不斷演化的全球素養,且學生能夠通過 “元學習”(學會學習)能力,有效完成體育運動中的各種活動任務。
相比之下,中國學校體育更注重運動技能的掌握,重視課堂體能的協同參與,將發展健全人格、體育品德、社會責任感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體育課程為載體,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倡導“健康第一” “終身體育”的理念。在積極引導學生將興趣轉變成志趣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擁有健康體魄、勇于挑戰、快樂自信、適應社會、責任擔當的重要性。
我國的學校體育在力求完善和發展的道路上已經得到國家高度關注和學校全面參與,但未來仍充滿挑戰和荊棘。通過為期3個月的培訓與學習,實地考察、觀摩美國的高校體育、中小學體育教學,比較中美體育課程的差異,為提升我國學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5.1 中國學校體育課程要繼續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在教授學生運動技能的過程中,注重學生體能練習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全面性,整體提升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
5.2 通過課堂內容的制定、教學方法手段的設置,真正做到 “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的改革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體育技能、體育知識、體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
5.3 遵循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各年齡段的體育課程內容,有機地融入德育教育,促進學生自發體育鍛煉的興趣,積極弱化應付標準化測試,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提升學生在家庭、社區等校外體育中的參與度。
5.4 中國學校體育課程要隨著國家教育目標(學生必備素養)的變化而不斷更新,以拓展的模式協助學校全方位育人樹德,使中國青少年有足夠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1]殷榮賓,季瀏,蔡賡.美國K-12年級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體系解析及啟示[J]體育學刊,2016,23(3):95.
[2] SHAPE America.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 - 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M]. Reston,VA: Author,2015.
[3]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Movinginto the futur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 2nd edi-tion) [M].Reston,VA: Author,2004.
[4]李強,樊臨虎.中美兩國體育課程目標的比較及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8,33(4):51.
[5] 俞福麗,潘紹偉.美國國家體育課程標準的嬗變及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9,40(3):58.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 of PE Courses Carried out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chools-- Learning and Reflecting from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
YANG Yifei
(No.2 Middle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3, China)
楊一菲(1985—),碩士,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