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鞠慧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單親家庭的小李無法適應“宅家不出門”的生活,加之支氣管炎復發,擔心體質下降被感染,產生了恐慌焦慮、煩躁易怒、孤單無助的情緒,并伴隨著嚴重的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軀體反應,經常晨昏顛倒,嚴重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班主任發現了一直好學的小李在最近的一次網絡專業課上首次出現曠課現象,遂撥通小李的電話了解情況,小李向班主任坦露心事并希望得到幫助。
此案例反映的是在疫情防控的宅家特殊時期,高職學生由于疫情影響和身體疾病引發的心理問題。
第一,如何在第一時間與小李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心理疏導,安撫并穩定小李的情緒,并給予權威的疫情科普,消除小李的恐慌疑病情緒。
第二,如何做好心理后期的跟蹤援助工作,幫助小李樹立信心,在疫情宅家期間調整好心態,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日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學習軌道中去。
班主任在與小李電話溝通過程中,首先認真傾聽,引導小李充分地傾訴內心感受。其次要深刻共情,設身處地去理解小李的痛苦和擔憂,讓小李感受到被接納和理解。最后,通過使用一些穩定情緒技術,如“身心放松技術”“保險箱技術”幫助其安撫情緒,舒緩身心。
大量收集第一手信息和資料,通過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對小李進行風險評估[1]。生理上有無實質的軀體性疾病(小李遵醫囑按時服藥,支氣管炎已處于好轉期,無其他不適癥狀);心理上有無自殺風險,是否屬于應激源的普通心理問題(小李并無自殺風險,屬于應激性心理問題);社會層面有無實際的生活困難等(小李生活正常,暫無困難),同時確認其所述情況真偽,為科學評估提供準確的佐證材料。
針對小李擔心體質下降而被感染的情況,首先,要認識到這種擔憂屬于疫情災害下的正常反應,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們的警覺性、敏銳性;其次,充分科普疫情最新的權威知識信息,幫助其科學分析所處環境和被感染的風險,降低其焦慮感和恐懼感;再次,告知加強科學預防的重要性、做好個人防護(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和居家防護(開窗通風、合理膳食、適當鍛煉、健康監測)等。最后,適時為小李做好抗疫政策宣傳和教育,讓小李看到國家政府在防控疫情上采取的有效舉措,愛黨信黨,感受到制度優越、國家力量、人民真情,堅定抗疫必勝的信心。
焦點解決短期咨詢(SFBT)是后現代心理咨詢代表流派之一[2],該技術的精髓在于通過挖掘個人自身資源,找到例外可能,幫助其看到未來希望。
第一,聚焦目標。在小李感到自己被充分理解和接納后,運用奇跡問句探索目標“假如疫情結束了,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引導小李把對現狀問題的聚焦轉向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思考,通過關注美好將來帶來希望感。
第二,探尋例外。引導小李關注那些不發生問題或發生頻率較少的“例外”時刻,并從過去的成功經驗中探尋其內外資源、能力、優勢。“當你宅在家時,有沒有讓自己的情緒控制得比較好的時候[3]?那個時候你是怎么想的,又做了些什么?”“在過去20年中,你有沒有和現在一樣焦慮擔憂的時刻?像高考身心壓力那么大的時候,你又是怎么扛過來的?”焦點解決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4],每個人都特別愿意去做那些自己已經做過的、熟悉的、成功的事情。和小李深入探討這些“例外”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并充分挖掘其過去成功的方法和經驗有哪些可以在這次使用。
第三,“一小步”行動。聚焦現實和當下,從當前可利用的外部條件和自身能力出發,與小李一起思考建構目前切實可行的計劃并制定可操作性的“一小步”行動任務。“你覺得現在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自己達到期望的目標?”運用評量問句“如果以1分~10分為準,10分是你達成目標的執行力滿分,1分是相反的狀況,你覺得現在你在幾分的位置?”“如果要讓這個分數提高一分,你目前可以采取的第一個一小步行動是什么?”讓小李愿意主動去嘗試這“一小步”的行動,并通過這一小步嘗試恢復對生活的控制感,通過一點一滴的改變,增強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實現目標的動機水平和行動力,從而引發其情緒與行為的相應改變。
深入挖掘小李現有的社會支持系統,從家庭、朋友、同學中尋找人際支持。首先,在征得小李同意后,班主任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告知學生近期表現,請家長多多關心小李,增加親子互動。同時了解小李以前是否出現過類似情況和原因,請家長協助學校共同干預;其次,通過朋輩互助,讓班級心理保健員或者小李信賴的同學定期加強與其的溝通互動;同時,鼓勵小李通過電話、語音、視頻等方式與同學、朋友保持交流和溝通,并告知學校心理援助熱線,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對于通過心理問題考核的小李,輔導員和心理咨詢中心需要對小李進行跟蹤援助工作,幫助小李更好地恢復心理狀態。班主任和輔導員定期通過網絡和電話等方式對小李進行日常觀察與溝通,班主任也要從相關任課老師處了解小李的上課情況,及時了解其思想學習動態和變化,如有異常即刻報告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中心評估當事人的恢復情況,并提出相應的評估建議。
大學生群體由于處在一個從青年期向成人期轉化的重要時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5],為了減輕學生因疫情產生的不確定感和恐懼情緒,學校各部門應加大健康教育與宣傳力度,通過微信群、QQ群、手機短信等網絡渠道做好科普宣傳引導工作,及時向廣大學生提供準確實時的疫情科學知識和信息,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疫情防控觀,營造可防可控的氛圍。
針對疫情構建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制定疫情期間心理危機預警預案,確定心理預警對象:一是父母確診及在疫情防控一線人員的學生;二是身邊有確診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學生;三是疫情重點區域的學生;四是原本就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或性格敏感易受外界影響的學生;五是特殊家庭的學生,如單親、孤兒學生等。創新開展“互聯網+”心理教育模式,充分借助學習強國、易班、新媒體等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可采用“科普知識和心理輔導相結合、個人輔導和家庭輔導相結合、各種服務平臺和網絡通信手段相結合”的原則,加強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自我管理等,開設在線心理課堂,編制疫情期心理調適讀本、建立心理危機服務熱線和平臺等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6]。
此案例成功的關鍵點在于班主任有效運用“短程焦點”技術對該生進行了有效及時的心理疏導。如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心理危機干預的需求巨大,僅靠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難以完成此項任務,為了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產生,一方面,學院要加大對一線疫情防控人員,如班主任、輔導員等各種心理疏導專業技能的在線培訓,能初步識別心理衛生問題和實施簡單的心理干預方法;另一方面班主任、輔導員等一線疫情防控人員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加強學習心理學知識、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標準的相關鑒定方法。
疫情期間,輔導員班主任要利用現代網絡社交平臺構建溝通渠道,如微信群、QQ群、公眾號、微博等,及時與學生進行線上互動和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需求和心理情況,進而針對學生的現狀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在該案例中,班主任通過教學上的曠課信息而發現該生的異常從而有效地進行干預。疫情期間,高校更應加強各職能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做好學生的一些關鍵數據信息的及時共享,建立協同型心理干預模式[7]。如教務部門將在線教學期間的對于學生異常學習信息的采集信息及時共享給學工部門,學工部門應及時針對上述信息進行初步篩查,并將疑似危機事件及時報告心理咨詢中心,使之進入危機干預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