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華國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已近半年,雖然國內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國外疫情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受到防控疫情的影響,裁員止損成為各個企業度過“寒冬”的無奈選擇,因此2020年的就業問題也已經隨著疫情發展演變成了另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今年國內的應屆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受到經濟下行和疫情的疊加影響,就業形勢異常復雜嚴峻。
就業工作是高校教書育人的最后一項重要的學生工作,受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的教學計劃和安排無法正常進行。
首先,由于春季開學的不斷延遲,學生無法按期返校參加線下課堂、補考等,部分需要重修的畢業生也擔心因此無法獲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進程等最后環節也因無法返校受到影響,尤其是對于想拿到雙證再就業的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其次,考研錄取一再拖延,也使得學生變得焦慮不安,就業與考研復試時間相重疊讓原本可以游刃有余選擇先復試后擇業的學生變得進退兩難,既要準備復試又得做好復試失敗尋找工作的打算,而原本就需要調劑的學生變得更加艱難。此外,學校春季招聘會也受疫情影響無法舉行,學生們失去了一次現場擇業的重要機會,學校就業工作進度也受到疫情的影響。
受疫情影響,許多企業經營困難,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不僅經營上出現了困難,甚至還面臨著倒閉的風險,大部分實體企業也因此紛紛調整招聘策略,另外一些勉強支撐的企業也在不斷縮招甚至逐漸裁員,就業崗位受到了嚴重衰減。從BOSS直聘3月發布的《2020應屆生春招趨勢報告》中顯示,今年春招季活躍求職的應屆生較去年增加了56%,而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規模卻同比下降22%。當前就業崗位遠遠不能滿足畢業生就業的需求,疫情給畢業生就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為嚴格防控疫情的傳播,同時也為了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全國各地高校的開學日期幾番推遲,進入五月仍有部分高校無法開學,甚至部分高校已經表示本學期學生將不再返校。“未經學校批準不準返校”是教育部給出的明確指令,部分高校還對未經允許返校的學生給予紀律處分。疫情期間,“居家防疫”成為大家唯一的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生也因此失去了與用人單位當面溝通的機會,畢業生就業難上加難。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大延長了畢業生的假期,同時也滋長了學生的焦慮和不安,出行受阻和無事可做的寒假讓學生們養成了吃飯、睡覺、玩手機等懶散、怠慢的習慣。此外,高校就業部門和用人單位原本的春季招聘、應聘等計劃也因疫情影響而中止,就業工作一再被推遲和延長,使得學生們對就業現狀更加悲觀和消極。另外,考研復試的延期、公務員、職業資格考試的延遲、線上就業技巧的缺失等眾多不利于就業的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使得學生們選擇以“慢就業”的方式規避就業壓力的情況逐漸增多。
目前,針對疫情期間的大學生就業,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其中關于擴大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措施有:一是鼓勵中小微型企業吸納就業,對符合條件的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二是擴大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基層服務項目、應征入伍等招聘招募;三是擴大就業見習規模,對見習期未滿簽訂勞動合同的給予剩余期限見習補貼;四是出臺改革措施,允許部分專業畢業生免試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
政府通過進一步增加基層設施建設,擴大基層服務,因此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需要在社會基層投放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今年普通專升本擴招32.2萬人、研究生擴招18.9萬人,特崗教師計劃增加0.5萬人的招生規模,并招收40多萬畢業生補充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隊伍,鼓勵大學生參軍入伍等等一些舉措用來減輕應屆生的就業壓力。
在疫情影響下,高校就業工作推進困難,加上高校就業信息系統的不完善,原本依靠線下渠道開展就業工作的高校面臨巨大的壓力,因而高校匆忙開辟線上就業指導工作,將原本關注線下就業的重心轉移到線上平臺,加快完善線上就業服務平臺的功能,保障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高校還與網絡求職平臺溝通合作及時了解學生的求職就業動態,確保就業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另外,為保障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部分高校的就業部門還將對學生進行電子簡歷制作、網絡求職、遠程面試等方面進行輔導培訓,幫助畢業生適應求職方式的改變,降低畢業生的求職難度。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在校大學生提出了嚴峻挑戰,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大學時光,不斷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多實踐、多學習、多鍛煉,豐富自己,降低不可抗力對自身求職就業造成的不良影響。
疫情防控背景下,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幾個方面。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催生的線上就業渠道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拓寬,需要盡量滿足“閉門不出”的大學生求職“遠程”和“分散”的特點要求,同時就業信息也應該滿足大學生就業的實際需求。
目前,線上的就業信息系統主要涵蓋:信息發布(發布招聘信息、通知公告)、線上輔導(線上就業課程講座、就業引導等內容)、線上招聘(包括線上宣講會、雙選會、洽談面試等)、線上調研跟蹤(掌握畢業生的求職意向和求職動態進展)、線上互動交流(線上解答咨詢)、精準信息推送(匹配畢業生就業意向推薦就業信息)等方面。從事高校的就業引導工作應該沉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的需求,在學生和用人單位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模式,因此在上述的線上就業服務中,調研跟蹤、互動交流以及精準推送的模塊應該提出更高、更精準的要求。此外,由于線上求職平臺的多樣性和學生求職動態信息的分散性,許多就業信息不能像在校園招聘中便于掌握,故而對學生求職過程的動態信息的掌握則需要一個完善的就業追蹤系統,能夠將學生的求職意向、求職進度等進行完整分析與呈現,方便學校從事就業工作的老師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就業動態,以便提供更優化的跟進服務工作。
線上的就業信息系統的建設需要通過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來實現,根據學生及時更新的就業動態就業信息系統精準推送相關就業信息,同時就業指導教師和畢業班輔導員及時跟進服務,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信息系統給自己就業帶來的幫助,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
疫情延長了假期,但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時間。在開學準備過程中,因疫情限制出行,畢業生可以充分利用、分配時間盡可能地多為下一階段的學習、畢業設計、求職就業等做準備,而輔導員們也有責任和義務提醒學生切莫沉醉于揮霍時間,而要利用這難得的“長假”為人生的下一步做好準備。無論是為達到畢業條件而沖刺的學生,還是尚未做好踏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的學生,或是在求職過程中遇到困難、需要提高面試技能的學生,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給自己充充電。學校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自學、資源分享、線上輔導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幫助學生從容就業。
疫情對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疫情期間,醫療物資短缺、口罩荒、聚集性感染等現象,加上全方位的疫情報道,到處營造著令人恐慌的氛圍,使得本身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大學生群體陷入不安和焦慮當中。應對此類情形,校方應及時調整相關情況的預案并做出應對措施,在線上的就業服務中可以開設相關的心理支持和網絡輔導服務,給需要幫助提高心理調適能力的學生提供咨詢渠道。
另外,受疫情影響,傳統線下招聘為主的求職方式被顛覆,用人單位招聘人數也可能隨之減少,許多仍未確定就業單位的學生可能出現焦慮和恐慌的心理狀態。對這類畢業生,需要更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開設和搜集涉及大學生求職就業、職業發展的咨詢平臺、咨詢熱線,并關注不同畢業生群體,同時也應該關注性別上的差別、家庭經濟狀況的差別、城鄉學生的差別等,為畢業班學生疏解焦慮情緒,引導他們積極適應求職形勢和求職方式的變化。
疫情使得國內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復雜嚴峻,也給今年的大學生就業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對時下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的一次檢驗,更向現有的高校培養人才模式提出了挑戰。同國外的疫情造成的影響相比,我國情況相對較好,盡管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人們堅信,僅僅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一定能夠平穩度過此次大學就業工作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