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杭瑞珍
線上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借助網絡授課平臺(如騰訊課堂、釘釘直播、QQ直播等)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無法掌控平臺另一端學生的課堂投入狀態,課堂的參與度、互動性與體驗性大大降低,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創新線上教學模式,使線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實用性更強,能切實改善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的高職院校學生焦慮、苦悶等負性情緒[1]。結合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創新線上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做好以下六種角色轉變。
線上教學模式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突顯學生的能動性,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講授知識為輔。教師要扮演好協助者的角色,要協助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布置隨堂活動、檢查和反饋學習結果等,通過提供豐富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借助網絡課堂平臺來進行合理的組織與引導[2]。
總之,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盡可能創造充足的外部資源,由學生學習的“拐杖”變身為“助手”。例如,教師可以借助超星學習平臺精品課程資源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對每個知識點設置課程文案、案例分享、主題視頻音頻、精美圖片、動畫、學生作品及知識鏈接等,幫助學生消化知識[3]。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由于空間上的距離,網絡的優勢得以彰顯,它可以跨越距離的限制實現在線交流,這也為開展線上教學提供了便利。要實現線上教學,教師首先要學會熟練操作各種網絡平臺,并甄選出最優平臺,兼顧功能優化、系統穩定、師生易操作等要求,為實現最佳課堂奠定基礎[4]。將多媒體技術融入課堂,需要教師轉變角色,變身為網絡課程的策劃者。
教師對網絡課程各環節的教學設計既要做到平衡知識重難點,又要兼顧學生的興趣點,每節課設置視頻導入,學生連線互動,隨堂練習作業提交,課后討論等環節,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例如為解決線上授課不能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這一限制,積極嘗試各種網絡課程平臺的特色功能,策劃課堂連線互動環節,利用釘釘直播連麥功能,在課堂上與學生連線互動,為學生提供分享所感所悟的機會,以此來提高學生參與線上課堂的積極性[5]。另外,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借助超星學習平臺,發布PBL項目任務,4至5人自由組合成為一個小組,組員可以一起為小組命名、在規定時間內上傳研究資料、互動討論,共同完成相應任務,最終個人成績由組內互評成績、組間互評成績和教師評價成績三部分構成。PBL項目在提升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了解他人學習能力的平臺,能夠實現相互督促,相互借鑒,共同進步[6]。
居家學習在強調學生自主性、自律性的同時,還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自覺性,而教師合理的監督評價方式也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線上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監督考核評價方式,從不同角度對學生做出評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中,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進度監督的有效手段,其涉及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平時表現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包含課前簽到、課堂討論的參與情況以及隨堂練習、PBL項目、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等[7]。平時成績的記錄由課程平臺自動完成,教師和學生可隨時查看學習進度情況,主觀加分的范圍由教師提前向學生說明,是否加分或扣分由教師根據加分規則來確定并向學生公布,保證客觀、公平、公正。
面對新的授課模式,教師需要積極探索與實踐,這個過程的重中之重就是對課堂的反思。學生居家學習,多樣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在學習策略上出現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靈活調整授課方式。依據學生的課堂討論及課后作業的反饋,準確把握學生的成長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面向高職院校學生的專屬課堂。心理健康教學組統一備課、統一專題、個性授課,是線上教學的三大法寶。統一備課可以集眾人智慧,將課程設計得更加完善;統一專題可以將知識樹構建得更加全面,同時,保證全校課程的同步;個性授課可以依據學生個性化需求靈活地調整課堂,滿足不同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的需求。例如樹立全面健康觀這一專題,又分為評估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加油站三大模塊,依據學生的反饋,不同年級的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惑不同。為滿足其不同需求,教師在授課時,三模塊的比重及具體內容可以做出相應調整,低年級學生重在適應心理調適,中年級學生著重壓力及情緒管理,高年級學生關注職業生涯規劃等,進行個性化授課。
線上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教師是線上教學的探索者,也是實踐者。教師需要學會熟練使用網絡平臺,需要在鱗次櫛比的網絡技術中甄選出最優項,需要提前準備多種授課方案,需要調試好網絡狀況,充實線上課堂內容。教師除了需要傳統的備課外,還必須學習網絡技術。直播課堂需要教師使出渾身解數來調動學生的聽課熱情,幽默風趣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音,引人入勝的故事,直抵心靈的音樂,這些無疑都會為課堂添彩。同時,在線上教學的探索實踐中,教師也需要將學生由被動變主動,讓每個學生的大腦動起來。用教師的“懶”來助力學生的“勤”,可以布置一些簡單的問題,要求學生自己搜集資料作答,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后再在群內分享,讓每個人都動起來,真正地參與到課堂。
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更強調技能和實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依據該目標,制定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減弱純理論知識的比重,增加體驗和活動環節,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內化知識,學以致用,解決學習中的情緒困擾,提升幸福感。
心理健康課不同于其他課程,比起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心理的陪伴,陪伴是最好的心理療愈方法。當學生面對新環境出現適應不良的問題時,心理教師會陪伴他們一起直面難題,找到積極適應的方法;當學生因學業壓力、人際壓力、就業壓力過大,出現情緒障礙時,心理教師會陪伴他們一起解析情緒方程式,學會合理認識調節負面情緒,緩解焦慮、積極應對壓力。另外,心理課具有延伸性,輻射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局限于課上的幾十分鐘。“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會學生愛和信任,因為愛和信任可以解決許多問題,愛自己、愛他人,助人成長助人自助。
綜上,線上教學學生自主性增強,是線下教學的有力補充。隨著全國各地大、中、小學復課復學的腳步加快,教師們應合理利用線上教學模式,使線上線下相輔相成,共同打造精品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