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麗
教育是百年大計,兒童學習傳統文化都應該要有師長的指導帶動與家長的督促鼓勵,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筆者自2011年起嘗試在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誦讀經典,學習傳統文化,頗有心得,現將一些經驗體會與大家分享。
第一階段(一至三歲,聽讀經典階段)重視啟蒙階段,選擇適合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灌輸”。
“灌輸”大致是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反復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模式;另一方面則是輸入人生的基本準則和態度。最佳選擇的內容就是經典誦讀、經典音樂。誦讀內容選擇《三字經》、《千字文》、古詩詞、小故事等,每天用故事機反復播放,孩子邊玩邊聽,無意識記憶。當然最好是自己給孩子誦讀,這樣更增進親子親密度。零至三歲的孩子,正是模仿時期,也就會模仿父母行為,耳濡目染,當孩子能較完整表達時,就會無意識跟讀模仿,為后來的誦讀打下基礎,也有助于開發右腦。
第二階段(四至十二歲,誦讀經典階段)抓住最佳時期,堅持誦讀經典,配合多種方式,逐漸拓寬,讓傳統文化滲透孩子心靈。
四至十二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記憶的黃金階段,這個時期誦讀一定量的中華經典不僅有助于鍛煉提升語文素養,學習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識,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思維水平。這一時期,孩子經歷從幼兒到青少年的成長,適應由家庭教育向學校教育的轉變。跨度大,變化快,所以這一時期可依據年齡段與教育方式的轉變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學前階段(四至七歲)以領讀經典為主。這時孩子已入幼兒園,聽讀時間就自然減少,仍適時聽讀,在此基礎上開始誦讀。首先選擇孩子有興趣的內容。其次,選擇適合孩子誦讀的讀本,王財貴教授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發行的“兒童中國文化導讀”系列經典誦讀本兒和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叢書”系列讀本很適合。其特色是“大字”“白文”?!按笞帧笔菫榱吮Wo視力,方便誦讀;“白文”無解釋是因為讀經典,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學習,兒童時期的教育模式,當以誦讀、熏習為主,其重點在于多接觸熟悉,只要多讀,自有浸潤、理解。誦讀方式,最好每天早晚父母領讀,時間控制在十至十五分鐘,同一內容誦讀五至七天,孩子基本可以背過。至少每天讀一次,同一內容,根據孩子情況可延長到誦讀十天,然后再調整誦讀內容。我給孩子選讀基本采用經典配古詩,即每天讀完經典,再讀一首古詩,這樣孩子會有新鮮感和很快背完古詩的成就感,在不知不覺中輕松積累了知識,也養成了好習慣。學齡前孩子圖像記憶處在最佳時期,同一內容反復出現,也在無意識中識字量加大,為早期閱讀打下基礎。
七至十二歲誦讀基本可以由領讀、陪讀轉變為孩子自讀。這時孩子已經上小學,學習了拼音,識字量多了,也有了課業學習任務??梢宰尯⒆用刻焱砩献赃x有興趣的內容,堅持自讀,家長適當督促、陪讀。我的孩子《唐詩三百首》讀了一段時間之后,發現有些古詩較長,不易背,也就沒有興趣。當孩子有一定自讀理解能力之后,我發現孩子更喜歡葉嘉瑩選編的《給孩子的古詩詞》,就每天堅持誦讀一首。經典內容可以選擇《中庸》《道德經》《易經》,《論語》《孟子》內容較長且不能朗朗上口,考慮放在最后。
因勢利導,讓孩子參與活動。家長要有選擇性地培養孩子興趣專長,增進其自信,激發孩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到六七歲后,孩子的自我意識漸強,在集體生活中就需要展示自我,有自信心。加之當前很多孩子都已開始培養各種興趣能力,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多參加各種活動,尤其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既能呈現所讀經典,又能進一步激發孩子的興趣,使其更具有自信。比如學習中華武術、圍棋、書法、音樂等,孩子在活動中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日常生活中隨機適當引導孩子,讓經典文化根植于內心,體現在行動。比如:孩子不知禮讓時,一起讀“融四歲,能讓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國平說過“素質是熏陶出來的”,適時引導比說教訓斥有效。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看詩詞大會,與他進行詩詞接龍、成語接龍游戲等;指導并陪讀各類經典書籍,提升孩子閱讀能力,開闊視野。節假日帶孩子回老家探望爺爺奶奶,言傳身教一個“孝”字,或游走在田園山水之間,領略自然風光與人情風物,感受一個“美”字。
在多年長期堅持以經典文化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庭環境也會因之受到熏陶,家庭文化氛圍漸濃,親子關系更親密,家庭更和諧,一切漸漸良性循環發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可以輕松快樂地積累知識,養成習慣,讓孩子內心充實而自信,生命潛能激發,即是開啟智慧。
總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做起并非難事,只在于每位家長有培育孩子的責任心,有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有切實可行的方法,有貴在堅持的品質。希望有更多的家庭能一起行動,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方法,找到教育子女的良方,讓中華優秀文化代代傳承。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