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花 肖鑫鑫
入園適應本是對新生首次入園而言,但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迅速蔓延。隨著全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幼兒園陸續復學。長達半年的宅家生活,幼兒與家長形成了更加親密的依戀關系,適應了為所欲為的生活規律,因此,幼兒返園后猶如新生入園,因親子分離、環境轉變等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本文從幼兒返園適應不良的表現、激勵性評價的重要性、有效實施激勵性評價的方法三個方面闡述教師激勵性評價對幼兒返園的影響,旨在幫助幼兒迅速適應幼兒園生活并重回正軌。
幼兒返園適應不良的表現及危害
幼兒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告別親人的呵護,再次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開展新的活動,對很多幼兒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適應不良問題。
(一)入園焦慮
幼兒入園焦慮,是適齡幼兒進入幼兒園后,面對陌生的環境時幼兒產生的不安全感。幼兒與親人分離,從沒有安全感到緊張、不安和害怕,產生入園焦慮。幼兒的入園焦慮主要表現在生理和情緒兩方面。外顯的情緒反應是入園焦慮的典型表現,幼兒會出現哭喊不停、煩躁不安、亂發脾氣、痛苦、驚慌等明顯的不良情緒。如疫情后,當幼兒再次返園時,每天早上臨近入園就開始哭鬧不止,到了幼兒園門口拉著大人的手不放,看到大人離開更是放聲大哭。生理上,入園焦慮會影響幼兒的飲食、消化、睡眠和免疫力等,如有的幼兒在返園初期會接二連三地生病,出現感冒、腹瀉等病癥。
(二)不良行為方式
疫情后幼兒離開無拘無束的家庭環境,返回幼兒園并要遵守幼兒園基本的生活規則。成長環境的重大變化,容易產生不良的行為反應。具體情況為:一是進餐困難,有的幼兒返園后行為退化,自己不肯吃飯、喝水或穿脫衣服,每次都希望讓老師幫忙。二是難以午休,疫情期間,幼兒在家作息時間不規律,返園后會出現不肯午睡,想回家睡覺,睡覺不踏實容易驚醒等現象。
(三)人際關系緊張
疫情后返園,幼兒人際環境和關系發生了轉變。首先,從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轉變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其次,生活環境由家庭環境擴展到幼兒班級和整個幼兒園,變得更加復雜。再次,由家庭中的獨自游戲或親子游戲變為以集體活動或小組活動為主。最后,幼兒的人際交往關系由單一的親情拓展到了親情、友情和師生情。對幼兒來說,面對截然不同的變化,他們往往無力應對,從而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的情況。如師幼關系中,幼兒對教師的話不理不睬,自由散漫,不遵守規則。同伴關系中,喜歡獨處,不合群,不參與集體活動;不會和小朋友友好相處,爭搶玩具甚至和小朋友吵架、打架。
激勵性評價在幼兒返園適應中的重要性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第十二條“激勵與評價”中指出,教師應具備激勵與評價能力,關注幼兒日常表現,及時發現和賞識每個幼兒的點滴進步,注重激發和保護幼兒的積極性、自信心;有效運用觀察、談話、家園聯系、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客觀、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幼兒,有效運用評價結果,指導下一步教育活動的開展。幼兒園教師的激勵性評價是指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對幼兒行為的積極反饋,強調過程評價,重視激發幼兒內在動機,讓幼兒自信而持續地發展。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理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 因此,教師只有滿足幼兒被賞識被關注的渴望,適時地對幼兒做出激勵性評價,用激勵的方式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激發其積極情感和引導其積極行為,加速幼兒返園適應。
(一)消除幼兒入園焦慮
興趣是個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態度和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像一種催化劑,能讓幼兒產生喜悅情緒和動力,推動其追求某種目標,并主動采取行動。教師在一日常規中可針對每個幼兒的不同情況,抓住點滴閃光之處及時給予恰當的激勵性評價。賞識幼兒的興趣和專長,讓幼兒體會成功的滿足,讓他們在表現自己時不知不覺樹立自信心,從而提高其入園期待,消除入園焦慮。
(二)促進幼兒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幼兒園,幼兒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師幼關系和同伴關系,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激勵性評價方法,讓學生遵守規則,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觀察到返園幼兒有謙讓、合作、分享等意愿時,教師一個贊許的手勢或鼓勵的微笑,都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鼓舞和信任,同時也能夠形成和諧、平等的師幼關系,進而讓幼兒較好地適應幼兒園環境。
在幼兒返園適應中有效實施激勵性評價的方法
(一)激勵性口頭語言評價
激勵性口頭語言評價是幼兒教師在日常活動中應用最直接、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評價方式。激勵性口頭語言評價方式主要有表揚、批評和鼓勵。疫情后返園,一個人際關系緊張的幼兒偶爾完成教師的任務時,教師應及時用恰當的語言描述幼兒的表現,也可以把值得其他幼兒學習的過程告訴其他小朋友,樹立榜樣強化其行為。這種激勵方式有助于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也有利于緩解人際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激勵性口頭語言表達時,避免濫用激勵性口頭語言;要及時更新表達內容和方式,避免重復使用同一激勵性語言;要更多地針對幼兒行為過程評價。
(二)激勵性肢體語言評價
肢體語言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可以代替語言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研究表明,人的肢體語言比口頭語言更誠實,很少具有欺騙性。因此,肢體語言更有情感激勵作用,它可以吸引幼兒注意力,從心理上消除幼兒的焦慮情緒;有助于激發幼兒動機;拉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融洽師幼關系。
例如,在探究活動中,幼兒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等肢體語言的支持,對疫情后返園的幼兒都是一種鼓勵,都會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感受到溫暖,促進幼兒盡快適應和健康發展。
返園適應是關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家長和教師關注的焦點。激勵性評價在幼兒返園適應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了解幼兒返園后的適應情況,恰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盡快適應幼兒園環境。
(作者單位:西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