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锜
摘要: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發展是促進城鄉同步發展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是縮小城鄉差距。本文通過對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的現狀分析,探索其規律,進而提出新時代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實施路徑優化對策,即通過改進基層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縣域建立治理創新體系、推進縣域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加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實施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新農村建設和鄉村城鎮化等方面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同步問題。
關鍵詞:縣域治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10-0006-02
縣域地處我國城鄉經濟結合部,縣域治理對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在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不斷產生社會系統中的各種矛盾,這給縣城的全面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縣域和城鄉的發展理念、目標、模式和治理考評方式等方面,與人民的要求和美好的期盼,相互間不適應的問題還較為突出。城鄉二元結構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如何解決城鄉之間的問題,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如何吸收社會各界的力量,創新縣域治理,通過縣域治理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取得最佳的績效,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縣城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時代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的現狀及背景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飛速,城鄉建設的成效顯著,人民的生活豐衣足食。但就現在狀況而言,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經濟發展滯后、基礎建設匱乏、人居環境較差、農民收入偏低、消費水平較低等一系列的問題,這造成了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也越來越明顯。新時代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是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后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割裂的必要途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近年來,我國城市人口所占比例逐漸增加,但是城鎮化水平依然處于不理想狀態,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農村問題。五年來,國家治理取得了許多的成就,但是在農村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偏低,與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大。
為了解決農村問題,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并將其定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所必須堅決執行的重要戰略之一,可見黨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三農”問題是中國鄉村振興的根本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三農”問題,其中提到國家治理的薄弱點是農村,農村也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因此,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縣域治理、基層自治是基礎。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縣域治理無疑發揮著至關作用。在治理的過程中,組織動員人民群眾非常重要,讓人民群眾來做人民群眾的工作有著很多優勢,在公共空間治理中提出緊緊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尋找最大公約數,以黨委政府的公平正義喚醒沉默的大多數。
總體來看,要積極探索中國新時代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實施的一般性路徑,需要將城市與農村的發展作為一體,不再將其隔離開,而是統一進行規劃,從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二、新時代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發展的意義
(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雖然發展較快,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因此,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好發展“三農”問題,必須把城鄉統籌發展放在主要地位。加強縣域治理,可以結合本地的主要特點,制定便捷有效的規則,打破傳統的體制,推動城鄉發展;其次,必須要改變傳統城市與農村隔裂的觀念,建立城市與農村是一體的觀念,城市幫助農村發展,形成城鄉互幫互助,不分你我,共同發展的局面,從而推動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通過各種方法增加農民收入,使得農民的購買力不斷提高,從而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改變農民原有觀念,積極倡導農民工外出,提升農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通過新時代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有效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促進解決“三農”問題。縣域要結合自己特點進行治理,充分發揮城市與鄉村的優勢,從而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三、新時代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的實施路徑
(一)加強基層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推進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現代化,主要在于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首先,要完善治理體制,制定相關規定,不斷加強黨的領導以及監督制度,促進縣域治理水平的提升,促進服務水平的提高。其次,進一步提高縣域執政效率,縣級的具體事務繁多,需要考慮加強各級組織建設,完善執政方式,為治理體系的有效運轉提供組織保障。
(二)推進縣域建立治理創新體系
中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我們要根據縣城的特點,創新縣域治理體系。首先,樹立依法治理的理念,把依法治理的觀念貫穿到縣域治理的全程,規范政府的行為,明確職責權限,確保縣域治理工作的正常進行。其次,推行治理方法創新,由單一的治理轉變為共同治理,由事后懲罰變為事前警戒、事中監督,從而保障縣域治理高效進行。最后,形成多元主體進行治理,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可以積極聯合社會上的各方面人士,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從而保障縣域治理的高效進行。
(三)推進縣域治理能力現代化
首先,健全工作機制,有關部門應該依據新時代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的特點及主要任務,制定較為具體的政策。協調有關部門推進相關政策得到很好的實施,并建立監督機制,完善城鄉的獎懲政策。其次,提升縣城的治理水平,積極對縣城的領導進行培訓,讓其具備良好的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從而可以使縣域治理高效進行。
(四)政策適當傾斜,增加對農村的資金投入
政府投資不足,資金匱乏,尤其在教育方面,嚴重的制約農村的發展。長期以來,政府投資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對于農村的投資遠遠不足,這造成了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遠遠低于城市,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大,嚴重威脅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因此,需要調整政府投資的方向,增加政府對農村的投資力度,確保更多的財政資金流入農村,從而推動農村的全面發展。
(五)實施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協調發展
這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舉措和關鍵所在。政府相關部門從農村的基礎建設出發,將其覆蓋到各個村莊,改善生活水平。在教育方面,國家應對農村完善教育設施建設,引進高水平的教師,確保農村學生也享有良好資源。在醫療、養老方面,加快鄉村醫院的建立,積極對鄉村醫生進行培訓,提升工作能力;加大農村醫療養老保險金的投入,同時要建立養老院或者相關機構,確保老人可以領取一定的養老保險金,解決養老的問題。
(六)加快新農村建設和鄉村城鎮化
新農村建設不能是全國上下千篇一律的發展模式,各地新農村建設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分析之間存在的差異,形成具有特色的新農村。新農村建設要緊緊圍繞農村、農民和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做足文章。通過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國家要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強化農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構建和諧安康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環境。要破除二元結構,積極鼓勵農民進城,鼓勵科技企業和農產品企業進軍農村,全面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運作平臺,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就業,為新農村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資源。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城鎮化的發展不是“逼農民進城”,鄉村城鎮化并不是要把大片農村像城市一樣建設,農村分散的村落布局條件也不允許這樣發展,而是要強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方面,要努力讓農村享有和城鎮相同的待遇和服務水平,促進農村居民愿意留在鄉村,愿意為城市提供更多的農業產品和生態產品,真正提升農村居民的幸福感。
高水平推進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的現代化,需要加強政府對城鄉的統一領導,強化制度執行力和工作行動力,在精耕細作中積厚成勢,在補齊短板中繼續出發。要探索新時代縣域治理與城鄉統籌實施路徑,通過改進基層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縣域建立治理創新體系、推進縣域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加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實施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新農村建設和鄉村城鎮化。
參考文獻:
[1] 普 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下的中國城鄉統籌發展路徑機制[J].改革與戰略,2018,34(2):40-46.
[2] 馬辰威.新常態下城鄉統籌基礎教育發展路徑探究——以成都市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31(6):33-40.
[3] 張 佐,陳 楠.推進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選擇[J].學術探索,2014(11):18-24.
[4] 徐雙敏,宋元武.協同治理視角下的縣域社會治理創新路徑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4(9):69-76+2.
[5] 馬寶成.實現縣域善治需要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J].探索與爭鳴,2009(11):23-24.
[6] 賀雪峰.城鄉統籌路徑研究——以成都城鄉統籌實踐調查為基礎[J].學習與實踐,2013(2):74-86+2.
[7] 杜 薇.淺談城鄉統籌發展的意義及實現途徑[J].河北農業科技,2008(21):8.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