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部編本教材在時代的召喚下應運而生,拿到教材后,一線教師首先應明確其編寫理念;深入研讀教材,明確其編寫特點;積極參加培訓和教研活動,大膽嘗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針對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識字教學更要有深入的研究,讓學生不會感到學習生字是枯燥的,學習生字不只是反復讀字和抄寫。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黃金期,讓他們早識字、早讀書、早啟智。
[關鍵詞]部編本教材;教學活動;識字;效率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載體,貼近學生生活的教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的教材能培養出有信仰的人和有家國情懷的人。一年級教材識字量比較大,有用時多、效率低的困惑。
一、明確部編教材的編寫理念及對低年級識字提出的教學目標
自開始使用部編本教材,每學期開學初,全縣語文教師都要進行教材培訓,每一次培訓教師都認真聆聽專家對部編本教材的解析及給出的具體教學建議,也會在“人教微研”上閱讀相關資料,觀看培訓課例,也曾在線提出教學中的疑惑,這對后來使用此教材有極大幫助。在學習中明確了部編教材的編寫理念:第一,要立德樹人,在學習語文中育人;第二,要突出語文的本體,夯實關鍵的能力。要通過小學語文教科書,引導學生多識字、早讀書,解決閱讀能力不強和閱讀量太少的問題?;谝陨侠砟?,對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提出了8條目標,其中對識字教學提出了如下目標:一二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掌握一些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讓學生對識字有興趣,能在生活中自主識字。
二、深入研讀部編教材,明確其編寫特點
身為一名教師,同時也是一名家長。我的孩子2017年秋季上小學,開學第一天我就和孩子一起翻看新教材,孩子被書中的圖畫吸引,我卻對先識字后學拼音感到疑惑。翻開教材,在開篇的《我上學了》之后,第一單元就是識字,第二單元開始學習漢語拼音。學習漢語拼音是為了幫助學生識字,后學拼音總覺得失去漢語拼音應有的作用,直接識字對六七歲的學生有一定的困難。再細看教材,才發現第一單元38個要求會認的生字,都是簡單的獨體字,這些字使用頻率高,大部分都是學生學前接觸過的字,甚至已經能在各種形式的表達中使用這些字,在這里不存在“零起點”教學。教師不需要過多的識記方法指導,學生基本上能做到“不教自識”。書中的插圖和生字所在的韻文都會引起學生識字的興趣,記住字形,并在語境中運用,并不會感到困難。即使學前沒有接觸過這些生字的學生,當他們第一次見到這些字也不會像第一次見到拼音字母那樣感到陌生。相對生活中常見的漢字,拼音的外形是陌生的;相對中華文化,拼音帶有異域色彩。福州的何捷老師曾分析說:從學習漢字入手,符合兒童認知的規律。漢字是熟悉的,學習因熟悉而易于接受;漢字是有趣的,學習因趣味而充滿活力。簡單的漢字,學了就能認,就有用,學習因體驗成功而更具動力。與長時間的學習拼音不同,初入學的學生每一天的學習都有所得,都有新收獲,這樣,學生從一開始就更有可能愛上學語文。
部編本教材對低年級識字的編排采取相對集中的識字課和隨課文分散識字二者結合的編寫方法。比如一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是集中識字,第二單元、第三單元隨漢語拼音分散識字,第四單元隨課文識字,第五單元集中識字,第六單元、第七單元和第八單元又隨課文識字。同時,在語文園地中的“識字加油站”板塊,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常用字。在“我的發現”板塊呈現的是漢字的構字規律,讓學生明白識字不是隨意的,其實是分門別類的,特點非常鮮明,如果發現了這些規律,識字的效率就會很高。這樣的間斷安排,看似破壞了識字的整體性,實則是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集中分散相結合能使學生不會感到識字課的枯燥,能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實踐體會識字的快樂。部編教材呈現的集中識字課的內容和形式是多樣的,這也要求教師要將多種識字方法的特點融合起來,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識字。在其中,教師要注意滲透漢字文化,這樣既使學生記得牢,又能加深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研活動促使問題的產生,實踐中轉變觀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低年級是識字的高峰,要抓好這個階段,應該把識字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上。整個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第一學段要求會認1600個,占小學階段的一半以上,足以看出低年級語文教學應把識字放在首位。無論使用那個版本的教材,教師都能夠意識到識字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所以,習慣將識字寫字單獨放在一課時集中進行,以凸顯對識字教學的重視。
當拿起部編本語文教學參考書,翻看里面給出的課例時,會發現教師都在使用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2018年,在我校的一次教研活動中,觀摩了一節示范課《動物王國開大會》。一節課學生認識了13個生字,教師邊講課文邊出示生字,引導學生記住字音和字形,乃至字義。下課時,生字卡片貼了一黑板,課文卻只講了一小部分。課后,教師在評課的時候都感到這篇課文是支離破碎的,老教師中更有不愿接受的聲音。是啊,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先學習生字再學習課文,掃除生字障礙后,再分析課文,這幾乎成為語文教師慣用的教學模式。如今,面對部編教材中幾乎每課都有10個以上要求會認的生字,面對篇幅較長的課文,應怎樣處理課時問題?是先識字還是先學習課文?識字是重點還是理解課文是重點?這些問題有待每一名教師去解決。解決就要學習,在學習中轉變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最終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率。
如今,使用部編教材已經快兩年了,在這期間,我也遇到過許多困惑。在教學中第一次嘗試隨文識字是失敗的,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竟然用了三課時完成,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是落實了,但學生對生字的掌握并不扎實。之后又在《樹和喜鵲》這一課嘗試了隨文識字。這一次真正做到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在鞏固檢查識字時,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把生字當堂課消化掉。但是,也覺得對課文的講解還不夠透徹。2019年,我又在《坐井觀天》這一課做了嘗試,有選擇地進行隨文識字,一課時認識了6個生字,完成對故事的講解。這樣,顯得整節課比較完整,在第二課時鞏固上節課認識的生字,效果超出我的想象。因為第一課時學生在讀文過程中與生字反復見面,即使上節課沒有單獨拿出來講解的生字,再檢查時,學生也能夠準確掌握字音和字形,在組詞造句的訓練過程中學生能掌握字義。這時才覺得,是教研活動擦出問題的火花,之后認真琢磨和探索,終究會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
四、主動學習,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現在很多教師都覺得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是使用部編教材的“標配”,如果不用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就不會用部編本教材。在上公開課時,如果不用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就是最大的敗筆。其實,集中識字并不是一定要摒棄,隨文識字也并不是一定要課課用。要因識字類別而定,因學文需要而定。在學習無注音課文時,就不適合用隨文識字的方式。執教《紙船和風箏》一課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前,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猜不認識生字的讀音,可以根據課文插圖猜,可以根據一個詞語的前一個字猜,也就是可以把一個詞語看成一個整體,然后順著詞語讀出來,如:“風箏”的“箏”,看著前面的“風”,再看課文中的插圖,學生一定能猜出這個字的讀音。初讀課文后,再將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整體集中出現,讓學生指出自己不會讀的生字,接著發揮“識字小達人”的作用,讓識字量大的學生當小老師教讀音,說識記方法。因為是二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年級學習的基礎,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有一定的獨自識字能力,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就能在這一環節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記住字形,了解字義。這就為后面的閱讀課文和理解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學習《樹之歌》時,因為這一課本身就是一節識字課,再加上這里出現的字大多都帶“木字旁”,所以,這里適合運用集中歸類識字的方法。
為了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以達到識字、理解課文兩不誤和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目的,可以在網絡上搜集相關資料,觀看名師課堂,利用“一師一優課”這一平臺集大家之所長。隨文識字旨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這里所說的“文”不單單指課文,它指的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環境”。從課文入手,學生面對的生字不是孤立的,有一定的語言環境,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易于學生感知、理解和掌握,分散識字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同時,隨文識字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進行識字教學,有利于學生克服單獨集中識字感到枯燥乏味的弊端。在教學中穿插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按生字在文中出現的順序邊講解課文邊自然引出生字所在的詞語和詞語所在的句子。
總之,不要讓生字橫空出世,不要生硬地去講生字的音形義。隨文識字運用得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將生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學生讀說緊密結合,能有效提高識字的數量和質量,能有效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