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 財政學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課程。運用案例教學,對于提升財政學教學課程效果意義重大。這就需要建立財政學案例庫,制定科學的案例教學實施方案,提升教師案例教學的水平。
[關鍵詞] 財政學;案例教學;案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087-03
一 引言
財政學課程主要介紹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收支活動及其經濟影響,該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課程[1]。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理解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即使學生畢業后很少到財政部門工作,但財政學課程所學知識一定是學生在未來的經濟管理工作中能“用得上”的,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科學論斷,將財政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定位。財政學課程在實現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學好財政學課程非常重要。
理想的教學應該解決知識“是什么”“為什么”“應該怎么做”的問題,財政學課程教學也不例外。但目前財政學課程教學往往只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學生對于“為什么”“應該怎么做”的問題沒有深刻的認知和思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學組織方式還比較單一,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理論和概念的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學生感覺到所學知識十分抽象與乏味,往往無法充分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學習積極性也不高,教學目標和效果自然就難以達到。為了提升財政學課程教學效果,創新財政學教學方法就成為當務之急,其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二 案例教學在財政學課程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20世紀初,案例教學在哈佛管理類課程中首開先河,后來各國都引進和推廣了這一成功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是培養開放式現代人才的一種很好的方法[2]。在財政學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非常必要。
1 案例教學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
近年來,財政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不斷生活和拓展,正在由純粹經濟視角的財政朝著集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多學科交叉綜合的方向進行演進[3],反映在財政學課程上就是理念越來越新穎,理論變得越來越抽象復雜。諸如公共產品理論、稅收原則理論、財政分權理論在財政學理論中都非常抽象和難以理解,但又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需要學生系統掌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這些理論講活講透,讓學生易于理解,確實是一個難點。案例教學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再利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做到從理論到實踐再上升到理論,這樣就避免了對理論和概念的死記硬背,實現了靈活運用和融會貫通。同時,通過生動形象的演繹,將財政學課本上字面的概念轉化為畫面式和聲音式的結合,案例教學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身對所學知識的關注度,平時看來晦澀難懂的理論就會自然而然地記住了。
2 案例教學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向學生灌輸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忽視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出現一種按部就班的思維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在多種教學方評價中,案例研究法對分析能力的培養居第一位[4]。在案例教學中,學生要對案例進行分析,形成個人判斷、見解或對策,通過小組辯論與討論,互相交流想法,在提升表達能力的同時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鍛煉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都是財政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決定了財政學是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這些問題必須要在教學中進行反映,案例教學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案例教學使得學生在掌握財政理論“是什么”的基礎上,能夠從財政的角度解釋社會經濟問題“為什么”出現,并能夠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些社會熱點問題,借助案例教學的形式出現,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既提高了認知水平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也能對課本中的理論與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 財政學案例庫建設的原則
案例教學離不開案例庫的建設,優秀的案例對于課程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財政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案例是從國外的財政學教材中直接照搬而來,往往不符合我國財政管理和改革的實際。有些案例則陳舊老套,沒有時代感也缺乏現實針對性。這些案例對我國財政學發展沒有真正的應用價值,因此也不適應我國財政學課堂教學的需要。因此,建立適合我國當前財政學課程的案例教學庫就顯得非常重要。
1 財政學案例庫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好的財政學案例應具備目的性、時效性以及本土性的特點。首先,財政學案例要突出其目的性。應圍繞財政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體現財政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具體的案例分析雖然三言兩語,但要能較好地反映財政學課程的基本原理和知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次,財政學案例應體現出時效性。財政學是社會科學,財政理論和財政改革都是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財政學案例的選擇也要緊跟時代,要充分利用當前的社會熱點新聞作為案例編寫的素材,不能一個案例用幾年而不更新。像財政學中的經典案例如“公共地悲劇”“燈塔理論”等,往往在其他經濟類課程被反復提起,造成了課堂教學中趣味性不足,學習參與度不高的問題。最后,財政學案例還應體現出本土化。財政學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經典的教學案例,在教學中借鑒這些案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應該注意,這些案例主要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環境,國外的案例未必都適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環境,甚至有些案例完全不適合。因此,在應用這些案例之前最好結合中國的國情進行改進。
2 財政學案例庫的主要內容
財政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組成:一是財政學的基本理論;二是財政收支活動;三是財政管理。如圖1所示。具體包括財政概念和財政職能、公共選擇理論、財政支出概述、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財政收入概述、稅收原理、稅收制度、國債原理、國家預算、預算管理體制、財政平衡、財政政策等內容。
案例的選擇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來決定。財政學案例的設計應圍繞上述內容,體現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是針對一個問題設計一個案例,比如設計政府采購案例,讓學生掌握政府采購的主體、方式、模式等問題;也可以把若干財政理論貫穿于一個案例之中。比如設計公共產品提供的案例,就可以涉及財政職能、公共選擇理論、財政支出以及財政分權等若干理論問題。
3 財政學案例的類型
在財政學課程教學中,結合財政學教學內容,可以設計以下幾種類型的教學案例,如圖2所示。
一是概念運用型案例,注重的是學生對某個特定財政概念的認知和運用,目標是變概念的死記硬背為活學活用。比如對財政概念的理解,可以設計日常生活中的財政現象的案例,讓學生對抽象的財政概念有一個直觀的理解。二是問題確認型案例,更多地關注對某個財政問題的研究和分析,強調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比如對于財政支出的問題,可以設計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的案例,讓學生深入理解民生財政問題。三是政策制定型案例,強調對于財稅政策及其效果的理解與分析,目標是鼓勵理論化的知識轉化為具體應用。比如對于稅收轉嫁與歸宿的理解,可以借助美國開證奢侈品稅的案例來討論財稅政策意圖及實際執行效果偏差的問題。四是研究型案例,通過給出一個財政事件或者財政決策并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自主評估和判斷。比如關于我國宏觀稅負問題,可以借助社會關于“死亡稅率”的討論設計案例,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判斷,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不同類型的案例和對案例的分組討論,能夠以生動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財政基本理論和財政政策問題,從而將案例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對于財政學的學習興趣,達到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理解程度、增強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的目的。
四 財政學案例教學的實施方案
從財政學課程的教學現狀看,案例教學法只是作為零星點綴的方式應用于教學過程中,仍是以教師授課為主,講授的一些實例也只是說明某一問題,還沒有成為一種常規性的教學手段自始至終地貫徹于教學過程中。為此,就需要科學制定財政學案例教學的實施方案。
1 案例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是前期準備階段。教師在授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財政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充分掌握,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案例教學計劃。教師要把提前設計好的和課堂教學相關的案例課前通過書面或郵件等形式發給學生,讓學生先去查閱資料,對問題先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其次是分析討論階段。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講述或多媒體播放等形式呈現案例。案例分析以教師講授為主,配合理論教學;案例討論以學生為主。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充分的討論,每個小組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歸納出案例與財政學相關理論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和恰當地進行引導啟發,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認真思考,積極討論。學生根據討論對觀點進行提煉,形成文字性材料。案例分析討論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某一判斷或選擇的理由。因為財政學很多問題涉及規范分析,如討論是否應該提高稅率涉及價值判斷。
最后是總結與反饋階段。教師對學生討論進行點評,對案例隱含的各種理論進行總結,強化討論的內容,對學生提出建議。當某個章節或者某一個問題系統地講授完之后,授課教師可以選擇社會中與該知識點相關的熱點問題,提供一個綜合性的案例作為學生的課下任務。學生對案例進行閱讀和理解后,會查閱相關的理論知識,加深對案例的理解。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后,學生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分析來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鞏固了已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學生的問題與反饋也將促使教師加深對該問題的思考,根據不同學生的問題與理解來完善和補充教學內容,這將帶來一個良性的循環。
2 考核與評價方式的制定
成績評定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導向作用。案例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考核內容、形式、成績評定等方面也應有所改進,突出平時考核的重要性,從而建立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地對學生的綜合評價體系。具體成績構成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小組案例討論成績,折算成總成績的某一權重(比如40%)。該部分主要考察小組成員課堂參與及發言的積極性和效果。二是案例分析報告成績,折算成總成績的某一權重(比如60%)。該部分主要考查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和觀點的創新性。兩項成績匯總就是總成績,再折合成一定的權重計入平時成績。
3 案例教學和理論講授有機結合
案例教學不是培養人才的唯一有效教學方法。根據授課對象和時間安排以及課程建設的條件,恰當處理案例教學和傳統教學之間的關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講授理論知識之前,可以借助導入案例來實現。同時,在進行案例教學的討論時,要想取得效果,前提是對理論知識點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這就需要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來實現。此外,應區分授課對象,對財政學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知識準備較為充分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壓縮理論講授時間,強化案例教學;對非財政學專業學生,在加強理論知識講授的基礎上,適當配置案例教學時間[5]。總之,應使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 提升教師案例教學的水平
教師是案例教學的核心一環,應熟練掌握各項案例教學技能,否則將使案例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但目前的高校教師隊伍中,很大一部分人都遵循“從大學到大學”模式,這樣就造成了很多高校教師盡管理論知識扎實和學術能力強,但由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課堂教學時難以跳出課本援引更多實際案例,脫離不了“從本本到本本”的傳統模式,知識與實踐脫節,背離了教學的目的和本質。
(一)提高教師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能力
案例教學方式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除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外,教師還必須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能力和高度的提煉抽象能力。在海量的教學內容中選擇恰當的案例,將案例與理論充分結合,提出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與群體討論的問題;同時,教師還應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識,不拘泥于標準答案,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的更深更廣,鼓勵學生提出多樣化的解決手段。
(二)提高教師案例編寫水平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除了對財政學的經典案例進行運用以外,還要求專業教師能夠及時對財稅熱點問題進行追蹤,編寫既具有理論價值又“接地氣”的優秀案例。為提高教師的案例編制水平,一方面要求專業教師通過進修、培訓不斷提高學術水平,為案例編寫提供思想源泉;另一方面,鼓勵專業教師走進實踐,到財稅部門與企事業單位進行實踐與調研,從而對財稅工作的實際運行有更深刻的認識,為案例編寫積累現實素材。只有這樣才能編寫出具備目的性、準確性、典型性、時效性以及本土性的特點的教學案例,不斷促進案例教學效果的提高。
總之,在財政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目標和特點,合理地運用案例教學方法,發揮案例教學的優勢,帶動財政學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對于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中的交流,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最終將有助于實現基礎厚實、知識寬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鄧毅.基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財政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172-173.
[2]李蘭.《財政學》課程案例教學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6(22):113-114+116.
[3]唐任伍,李楚翹.國外公共經濟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J].經濟學動態,2017(8):109-123.
[4]倪秋菊.案例教學在財政學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01):179-180.
[5]秦強.財政學課程案例教學的探討[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3):149-152.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