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洪麗娟
摘? ?要: 網絡生態是網絡主體與網絡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系列綜合反映,是網絡綜合環境發展狀況從生態學角度的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生態的調節既能“長善”又能“救失”。網絡的發展引發網絡生態的變化,網絡生態的變化促發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網絡生態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經過自主探究——主動創建——自覺深入三個層階,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歷程。以構建和諧網絡生態為出發點,借助網絡技術手段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思維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技術與時俱進、內容形式豐富多彩。
關鍵詞: 網絡生態? ?思想政治教育? ?發展? ?變化
一、網絡生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互聯網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推動著人類不斷加深對網絡空間的探索與研究。關于網絡生態概念內涵的解釋,學者們多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及研究方法剖析得出。近年來,學者們紛紛將生態學的思想方法與社會科學等領域巧妙聯系起來,意在探尋一條和諧生態的發展路,促進各領域的生態化發展,例如:行政生態學、教育生態學、商業生態、互聯網生態、網絡生態。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提出了“政治生態”概念。
雖然,目前尚未有人對網絡生態做出具體闡釋,但究其概念內涵,學者們仁者見仁。學者張慶峰(2000年)曾提到網絡生態是如何形成的,他寫道:“網絡與網絡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形成網絡生態。”①(2-4)復旦大學教授戴偉輝等三人(2006年)在研究網絡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中卻論述了網絡生態系統的概念、組成及功能等內容,層層向人們揭示了網絡生態的相關狀況。他們指出:“網絡主體與網絡環境相互作用構成網絡生態系統。”②(6)陳明奇(2018年)在《網絡生態視域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一文中提出:“網絡生態危機是在把網絡及與其發展相關的環境看作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對網絡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的一個結論。”③(7)因而,從生態學角度出發,筆者認為網絡生態是網絡主體與網絡環境相互作用時關于網絡主體行為、網絡風氣、網絡文化等一系列狀況的綜合反映,是網絡主體在網絡空間中生存發展的環境和狀態。不同于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網絡生態反映的是虛擬網絡空間中網絡主體的生活現狀及發展環境的狀態,映射出整個網絡社會的狀態與網絡社會風氣。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育人、化人、塑人的實踐活動,是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人們施加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引導人們形成積極健康的、符合社會需要的思想品德”④(93)。隨著網絡的發展,一方面,網絡實踐產生的文明成果豐富了人們的物質世界,滋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人們過度使用網絡技術帶來的網絡生態危機影響現實世界的和諧發展。網絡本身并無對錯,只是它為人們所利用,網絡生態的構建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網絡空間是明確的、生態健全的,符合人民的利益。”⑤“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⑤。建設網絡良好生態需要全民參與;全民參與構建良好網絡生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與教育。隨著網絡的產生發展,網絡生態的發展變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蒸蒸日上。
二、網絡與網絡生態的發展歷程
網絡技術的革新給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內容與形式,同時人們爆發式的網絡行為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人們在網絡生產生活中構建了網絡社會,形成了網絡生態。故此,筆者在追溯我國網絡發展的歷程中看我國網絡生態的變化;在我國網絡生態變化中,從思維理念、教育方式、技術應用、內容構建等方面分析網絡生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發展。
(一)我國網絡發展的歷程
我國網絡發展大致劃分為三個階程。第一階段是我國互聯網建設階段,第二階段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媒體的“第四媒體”時代,第三階段是手機技術革新引起的“第五媒體”時代。
第一階段——我國互聯網建設時期。1987年,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在中國學術網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建成。錢天白教授通過國際互聯網向聯邦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了中國的第一封郵件,由此開啟了中國互聯網發展之門。1994年,我國正式實現與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當時接觸網絡的人數尚不足10萬人。1996年,上海復旦大學20名學者第一次通過校園網絡接受網上授課,標志著我國首次遠程教學實驗的成功。網絡教育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起步。
第二階段——互聯網為主要媒體的“第四媒體”時代。這一時期,網絡應用迅速發展。1998年,我國第一所網上大學——湖南大學創辦的多媒體信息教育學院在全省開設有15個遠程教學點,開啟學生網絡學習的第一堂課。網絡學校隊伍在這一時期持續壯大。我國上網用戶從1997年10月的62萬人增加到2004年6月的8700萬人。7年間,傳統產業的互聯網化產生了大量新興網絡行業。網絡金融、網絡制造業、電子商務、網絡學校等逐漸發展為網絡常態業務。“互聯網+”的興起使網絡以不可阻擋之勢超過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快速發展成為第四媒體。
第三階段——手機技術革新引起的“第五媒體”時代。從中國互聯網統計中心(以下簡寫“CNNIC”)2019年第43次統計報告獲知到2018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已經突破8億,占全球首位。全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8.17億,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占到98.6%。手機技術的革新,推動了網絡技術3G、4G、5G的快速更新,為人類開啟了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網絡體驗新紀元。手機移動上網技術的大眾化,手機媒體勢不可擋地成為“第五媒體”。各種通訊聊天、網絡新聞、視頻拍攝、旅游服務、教育服務、網絡支付、網絡交通、在線政務等網絡運營商風生水起。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無疑將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向了新高潮。
(二)我國網絡生態的發展
網絡發展的第一階段,網絡尚還處在建設初期,主要用途為辦公、社交、遠程教學等方面,網絡主體比較單純,網絡的生產實踐較為單一,網絡生態比較穩定。以“互聯網+”為特征的“第四媒體”時代,網絡主體數量迅猛增長,網絡實踐豐富多彩。例如:網絡學校、電子商務、網上辦公、網上醫療、網上休閑娛樂、網上銀行、電子圖書館等。網絡實踐繼續拓寬,使網絡除表現出虛擬性、開放性、個性化特征之外,還表現出濃重的傾向性,不同的網絡主體賦予網絡不同的價值傾向,為人們所利用。網絡技術為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社會進步留下了濃墨重彩之筆,人類社會從未如此方便快捷。然而,問題層出不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匱乏,網絡監管力度不夠,網絡主體道德缺失等問題越發凸顯,阻礙社會和諧發展。網絡生態逐漸復雜,呈有魚龍混雜之勢。以手機為媒介的第五媒體時代,是移動網絡技術快速發展更新的時期。移動4G技術快速傳輸數據的能力使網絡成為人們的隨身物品。微信、微博、美團、去哪兒、悅運動、58同城、抖音、騰訊視頻、學習強國、TUTOR教育等各種手機APP層出不窮。剛剛登場的5G技術正高速開啟萬物互聯新時期,我們將體驗到遠程控制、資源共享、智能方便的智慧生活。遠程手術、無限輸液、無人駕駛、無縫導航、教育無限共享等將不足為奇。人們常用“片刻不離”“不可缺失”形容手機對人們的重要性,實質上表現出人們希望從網絡空間中獲得更多物質與精神的滿足,獲取更多的幸福感,映射出了人們對網絡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追求。憑借手機的無線上網功能,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創造者與傳播者。“人人即媒體”打破了網絡主體間的界限,網絡主體之間已經無嚴格意義上的劃分。網絡生態復雜程度加深,大大提高了網絡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程度,加大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難度。
三、網絡生態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變化
網絡生態較為穩定的第一階段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階段。電腦的普及與互聯網絡技術的拓展,首先,促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網絡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教育體制和模式。打破了以往的課堂教育形式,受教育者通過網絡收看教師的授課實況,接受教育。其次,觸發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維。網絡思維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人們更愿意通過網絡獲取知識、接收新的思想和觀念。通過電子郵件,向老師提問題、訴出難言之隱,得到老師建議與開導。網絡教育、網絡學校日益發展。再者,創造了新的內容傳輸技術。面臨著多元化網絡信息的沖擊,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原有的傳輸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建立紅色網站、理論網站、新聞宣傳網站、學生工作網站等新的內容傳輸方式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地,占領網上陣地、發布正面信息、吸引受眾“注意力”為目標。最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內容。這一時期,內容以馬克思理論教育、宣傳國家方針政策與紅色文化為主。例如,校園網站方面有北京大學“紅旗在線”、南開大學“覺悟網站”;社會網站方面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庫”“紅色世界”“政治思想工作之窗”“馬克思主義者之家”等。
互聯網躍升為“第四媒體”之后,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主動建設階段。網絡實踐五花八門,網絡生態呈魚龍混雜之勢。首先,由于網絡群體的大量形成及網絡輿論的巨大影響,人們爆發式的網絡行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網絡生態新理念。此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重在規范與管理網絡群體的發展,加強網絡輿論的引導,意在引領和諧網絡生態的發展。其次,網絡思維繼續拓展,“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工業”等“互聯網+”模式應運而生。“互聯網+教育”的新思維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受眾的平等性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性。最后,網絡主體之間的聯合度大大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技術應用以創新社群互動技術為主,主要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社區。借助網絡社群組織互動力量,先后成立了水木清華BBS、人民網、強國論壇、“天涯”網絡社區等網絡討論空間,相繼而生的還有人人網、校園網、開心網等。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論壇、網絡社區、網絡群組的建立起到對網民網絡行為一定范圍的監控與引導作用。
“人人即媒體”的第五媒體時代,雖然網絡主體之間已經無嚴格意義上的劃分,但是相互之間的作用程度提高,網絡生態狀況不佳。網絡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全國掀起構建風清氣正網絡生態的熱潮。這一時期,手機移動互聯網絡技術蓬勃發展,網絡用戶個性化技術不斷創新,使思想政治教育進入自覺創新階段。首先,美好和諧的網絡生態已經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追求的延伸,構建良好生態已上升到國家的戰略行動與教育方針之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主要在引領網絡風向,構建網絡文化。其次,在國家網監部門的管理下,微博、微信等各種網上平臺、APP陸續實行實名制,每位用戶可以自身為中心輻射出信賴的網絡交際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網絡應用技術在這一時期的優勢走進網絡社會,實現教育者的現實身份、知識權威與人格魅力向網絡映射,實現在虛擬網絡中開展思想交流、教育引導的目標。再者,在4G網絡用戶個性化技術的支撐下,思想政治教育逐漸走向公眾化、社會化。微博、微信推送、朋友圈、公眾平臺等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廣度與深度;抖音、火山等社交短視頻軟件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當然,還有很多教育類的手機APP可供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備受學生與社會青睞。最后,開啟萬物互聯的5G技術將打破教育資源界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共建。遠程控制、資源共享,使思想政治教育可向更多的人展示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在教育者、教育對象與教育環境三方面的交互之中展開的。環境不同,對人們的影響也不相同,在網絡生態這一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發展,我們應該具體環境具體分析。一定環境在不斷變化之中影響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斷教育人、引導人,改變人們的思想與行為,進而不斷改變環境。網絡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們將目光投向網絡空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網絡生態逐漸顯現不良發展之勢,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意識到生態學研究方法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重要意義,紛紛努力投身到網絡生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之中,使網絡生態下思想政治教育開始了從有到優的發展歷程。
注釋:
①張慶鋒.網絡生態論[J].情報資料工作,2000(04).
②沈麗冰,孫濤,戴偉輝.網絡生態環境及其可持續發展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1).
③陳明奇.網絡生態視域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3(9).
④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⑤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19(02).
參考文獻:
[1]中共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19(02).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
[4]畢潤成.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張瑜.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