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瑩
摘 要:目前,企業提供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已成為共識,然而披露的質量卻不樂觀,報喜不報憂的現象較為普遍。現在已有一些國家采取了強制性政策,而我國還處于自愿鑒證的階段。我國的社會責任報告從2006年開始到如今經歷了長達多年的歷程,逐步地發展和完善,社會責任報告鑒證通過獨立第三方鑒證機構,讓這份報告變得更有價值,對于塑造企業形象和加強同公眾的交流和聯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主體進行鑒證目的性不同、鑒證機構質量參差不齊、鑒證法律條文未完善及對非財務信息重視程度不夠都使得我們要深入研究社會責任報告鑒證,通過對鑒證主體出具不同的管理辦法、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機構能力、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法規條例和提高鑒證機構對非財務信息重視程度來逐步提高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整體水平,提高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
關鍵詞: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報告鑒證
目前,企業提供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已成為共識,然而披露的質量卻不樂觀,報喜不報憂的現象較為普遍。現在已有一些國家采取了強制性政策,而我國還處于自愿鑒證的階段。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主體進行鑒證目的性不同、鑒證機構質量參差不齊、鑒證法律條文未完善及對非財務信息重視程度不夠都使得我們要深入研究社會責任報告鑒證,通過對鑒證主體出具不同的管理辦法、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機構能力、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法規條例和提高鑒證機構對非財務信息重視程度來逐步提高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整體水平。
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及其鑒證的相關理論
1.企業社會責任內涵
(1)傳統社會責任
傳統社會責任觀點認為經營企業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企業持股人的利益,要做到企業持股人的利益最大化。國內外專家在對社會責任進行定義時,都將經濟責任放在了首要地位,認為經濟責任不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會責任表現為在法規條例允許的前提下企業盈利,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社會責任最明顯的體現。這種最傳統的社會責任理念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車輪的轉動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出新興的社會責任。
(2)新興社會責任
新興社會責任觀點認為企業負責的對象不僅包括企業的持股人,還包括與企業息息相關的員工、供應商、銷售商等公眾。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和社會責任理念的發展,社會責任的方面不僅僅局限于經濟責任,它是其他責任的奠基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要承擔起基本的經濟責任,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更應該搭上這一趟便車,為經濟騰飛發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內涵
社會責任理論的不斷深化,隨之演變出企業對社會責任報告方面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社會責任報告對投資者、消費者、自然資源、社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出具的增量信息可以提高企業在激烈的市場中的競爭力,增加企業的聲譽,更好地發展可持續理念,形成企業管理層、投資者、大眾等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網絡體系,向對企業持觀望態度的大眾傳達出正面的形象、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3.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內涵
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是企業為了追求合法性,為了與企業有關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為了塑造一個能承擔起社會公益和社區活動責任的企業形象,從而提升企業聲譽,提高企業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質量,塑造一個良好的正面形象。傳統的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為企業外部的投資者,因此,其內涵也更加豐富,企業對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只構成了它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提高企業影響力,要堅定地發展社會責任報告鑒證。
4.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意義
(1)對投資者的意義
企業對社會責任報告發表的增量有效信息負責,通過第三方的鑒證加強報告的真實性與可行性,向投資者傳遞出企業健康蓬勃發展的信息。社會責任報告是使用有用信息的大眾與企業運營者之間進行交流的橋梁,信息使用者對企業進行充分了解,愿意用低收益換取低風險,而企業運營者節省了企業權益資本成本,交易雙方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的風險,更加有利于投資者信任企業,促進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發展。
(2)對顧客的意義
企業要想獲得利潤就要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問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從第三方的立場將企業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拋出來,顧客作為產品的最終購買者和使用者,可以通過有效的社會責任報告信息。社會責任報告是溝通企業管理者、投資者與顧客的便利工具,增加信息透明度,讓企業社會行為變得富有正義和責任,讓顧客能夠更好地監督企業的運營。
(3)對社會的意義
隨著新興社會責任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企業承擔除了經濟責任以外的非經濟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方面更應該得到重視。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披露從定性和定量方面對企業進行剖析,增加了更多的透明度。同時第三方鑒證也擁有著獨立性和中立性,大眾對企業會給予支持和信任,這樣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會發展得越來越好,企業得到了資金融入,又會為社會的公共資源貢獻一份力量,良性循環推動著歷史車輪的進步。
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現狀
目前,可持續發展和法治理念的影響使得社會責任開始逐步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這些契機給予了我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方向,在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集為一體的努力下,當企業因履行社會責任時付出的成本少于收益時,在內在動力的驅使下,企業愿意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鑒證企業出具的報告更偏向于對管理制度全面的研究,而不是對企業在近期活動中表現的評價。
2.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存在的問題
(1)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主體進行鑒證目的性
在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時,不同鑒證主體的目的性不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主體基本分為國有企業及非國有企業等。國有企業依靠自有影響力對大型鑒證機構及“四大”的依賴性較弱,因此偏向于由費用較低的個人和學術機構鑒證。進行進出口貿易的外貿公司需要得到認可度較高的鑒證機構鑒證,才能在與別國的交易上得到認可,費用中又不會使得鑒證費用占據較高比例。
(2)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機構質量參差不齊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社會責任更加能體現出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可以獲得正面的形象,為大眾樹立良好的口碑。但這樣龐大的需求背后也體現了在供給方面不是很充足,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成長起來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機構并不能完全承擔起這樣重大的責任。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對各行各業的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的信息需求越來越大,各種鑒證機構應運而生,但同時也使得企業公告的社會責任信息在質量上參差不齊,與企業有關的內容不夠規范完整。
(3)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法律條文未完善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發展迅速,但也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與此有關的法律條文不太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體系尚未形成,對于一些細節的問題處理得比較模糊。在企業社會責任鑒證方面的定性研究已經嶄露頭角有著豐碩的理論成果,但在這一方面的定量研究仍然舉步維艱不能游刃有余,理論與實踐不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發展,使得公眾對企業不能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
三、國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做法及經驗
1.外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做法
在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在市場競爭中有利的武器和重要的商業規范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國外一些國家對此采取了不同的做法。盡管在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方面國際上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披露的會計信息質量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政府執行力逐漸加強,在社會責任鑒證方面加大了對不同企業的約束,獲得了大眾的強烈支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新趨勢逐漸明顯。
(1)美國的報告鑒證做法
美國作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先驅,在相關法律法規方面做出了努力。政府是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推動者和領頭羊,督促和帶領三十多個州在立法章程里面加入了社會責任的相關內容。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從長遠出發,考慮企業本身利益,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良好的競爭力。一直發展到現在,美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取得驕人的成績,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
(2)日本的報告鑒證做法
日本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規范,更傾向于通過社會道德動因對企業進行管理,培養企業管理層的社會責任感。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社會中的環境、能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制定了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的法律制度,從首次提及社會責任的《商業法》開始,在法律方面一直秉承著以德服人的態度,將人治與法治結合在了一起。
(3)其他國家的報告鑒證做法
瑞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執行是強制性行為,通過明確的法律法規的規定,由立法程序規范企業的行為,對社會責任有效信息的披露有著強烈的要求。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委員會還專門通過了特定的《公司社會責任》來促進國家法律體系的完善,建立按流程執法的體系,企業在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一直盡心盡責。
2.國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經驗
國外一些國家的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方法各不相同,但又適合自己特殊的國情與法律環境。企業要注重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在維持經濟利益的穩定發展時,要關注包括投資者、消費者、供應商、員工的權益,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在社會責任的法律條例中明確體現。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在我國興起的時間較短,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應該向各國學習經驗,取長補短彌補不足,納百家之長以厚己,在鑒證報告方面的質量和數量都能有所提高。
四、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對策及建議
1.對鑒證主體制定不同的管理辦法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主體出于不同的目的性,根據鑒證機構影響力和鑒證費用等因素選擇不同的鑒證機構,向公眾傳達正面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從而壯大企業。由鑒證機構出具的鑒證報告對公眾有了更深的說服力,但對不同的鑒證機構應該有不同的管理辦法。因此,鑒證機構應該形成一套完善的流程,對稀少問題按流程進行推理決策,從大局出發,將社會責任這一觀點融入企業文化中,而不是只有表面功夫。
2.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機構能力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在我國興起的時間較短,大眾在對此的認識方面還有欠缺,對被鑒證機構的鑒證、監督還不夠到位。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起來的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機構的數量、質量問題都值得深究,為了滿足鑒證需求,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機構應該對信息進行嚴格的分類,成立相對應的部門對不同的鑒證流程進行跟進,設立高標準,達到高目標,定期向大眾出具社會責任報告,全面提高鑒證質量。
3.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法規條例
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發展為這一領域帶來了喜人的成績,但也伴隨而來著一系列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法律法規這一方面,我國對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規范方面還處于較為空白階段。因此在之后的發展中社會應該對各行各業的管理條文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鑒證機構對社會責任報告應出具定量的描述,使得大眾對企業進行投資可以了解更多的相關信息,從而做出較為正確的決策。
4.提高鑒證機構對非財務信息重視程度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機構忽視了非財務信息的重要性,而鑒證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投資風險,使得公眾與企業管理層之間的溝通暢通、信息對稱,從而降低權益資本成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不僅要提供有利于企業投資者利益的會計信息,還要提供有利于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會計信息,只有將兩者的需求綜合起來才是最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社會責任報告鑒證。
參考文獻:
[1]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
[2]馮梅.中國國有企業社會責任論——基于和諧社會的思考[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沈洪濤,王立彥,萬拓.社會責任報告及鑒證能否傳遞有效信號?——基于企業聲譽理論的分析[J].審計研究,2011.(4).
[4]許慧,許家林.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解析與思考-基于中國95家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論壇,2011.(20).
[5]李正,李增泉.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意見是否具有信息含量——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2.
[6]王勇,劉文綱.零售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2.(3).
[7]戴慧婷,沈洪濤.國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研究述評[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2.(6).
[8]孫紅梅.企業社會責任會計體系構建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9]王霞,徐怡,陳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有助于甄別財務報告質量嗎?[J].財經研究,2014.
[10]何麗梅,蘭玲瑜.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不同鑒證主體選擇動因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3).
[11]黃藝翔,姚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與企業業績[J].經濟管理,2016.(1).
[12]曲曉輝,畢超.會計信息與分析師的信息解釋行為[J].會計研究,2016.(4).
[13]徐細雄,李搖琴.社會責任報告審計能否提升CSR信息披露質量?——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6).
[14]毛志宏,金龍.所有權性質、企業社會責任與會計信息可靠性[J].南方經濟,2016.
[15]CASEY R J,GRENIER J H.Understanding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enigma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as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2015.
[16]張嬈,薛翰玉,趙健宏.管理層自利、外部監督與盈利預測偏差[J].會計研究,2017.(1).
[17]陳華.淺談企業社會責任與信息披露[J].財會學習,2017.